1、 歌唱戏剧 论我国戏曲和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戏剧论文第 1 章绪论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著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著作,然而,
2、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著作鲜有少见。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
3、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笔者查阅了校图书馆的相关外文学术期刊及专著,未发现同样的课题研究。外文涉及的主要是西洋歌剧的作曲家、作品
4、背景、咏叹调演唱分析、和声曲式分析等,内容较多;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在百链上以“ChineseOpera”为关键词搜索到了 230 篇外文期刊,外文图书仅 34 本。研究的内容多是人文层面的,以介绍中国戏曲为主,关于二者比较的内容尚未查阅到。1.2.2 国内研究现状根据校图书馆百链链接搜索以“西洋歌剧”为关键词的图书有 452种,其中内容以史类研究与歌曲集为主;以“中国戏曲“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图书有 13185 种,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期刊有 62 篇,其中关于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比较研究的期刊有 10 篇,搜索到的学位论文仅两篇。首先,从数量上看,这一课题的
5、研究还属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再从内容上来看,所涉及的书籍内容较为单一,且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较少。1.3 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课题的创新性1.3.1 课题的研究目标此课题的研究是对两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演唱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主要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相辅相成,从二者的发展现状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二者的艺术特点,总结出其存在的相同点与演唱上的共通性,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1、查询法: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上网浏览相关资料;2、观察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演出活动,了解最前沿的音乐理念、表演方式等
6、,获得研究所需的相关材料;3、音像资料分析法:收集大量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整理课题所需资料。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相关资料,对论文进行初步构思;列出论文提纲,书写论文内容,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在此课题上,通过本科四年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已具备进行该项研究的客观条件;并通过平时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可较好的完成该项课题的研究。.第 2 章中国戏曲形成的历史沿革2.1 中国戏剧文明形成的三个阶段中国戏曲史中提到关于戏曲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无论中外,都承认大致由三种力量促成:1、初民的宗教情操 2、祖先及英雄崇拜 3、人类的模仿天性。”将这三点放到戏剧
7、艺术当中来看,循序渐进的形成了一条戏剧诞生之路。在很多的文章中我们看到,有些学者将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称之为“中国戏剧”,有些又称为“中国戏曲”,对此,我尝试从时间的划分上来将二者的内涵进行区分。“中国戏剧”是中国戏剧文明形成以来到发展至今,所包含的总的艺术内涵,是一个总称;而“中国戏曲”则是指在宋杂剧形成之后,所包含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包含在了 “中国戏剧”之中,下面将通过几段历史来界定“中国戏剧”与“中国戏曲”。2.1.1 原始歌舞中的拟态表演中国戏曲形成的渊源最早课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歌舞,原始歌舞作为一种美的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戏曲艺术当中,在戏曲艺术真正完全形成时,歌舞仍然
8、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始歌舞主要与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狩猎活动有关,有的歌舞直接与人们的狩猎活动以及狩猎之后的庆功宴,这一说法可在吕氏春秋?古乐1 当中得到佐证:“拊石击石,以致舞百兽,”指人们装扮成百兽的样子击打石头,应着节拍而舞。除了在古书上有记载,我们还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壁画中得到考证,这是最早的原始歌舞形态,通过模仿动物们的形态,并按照自己的情感、意志加以整合,形成了一种拟态的表演,这种拟态的表演可以作为中国戏曲歌舞表演的一个基石,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丰满成熟。2.1.2 原始宗教中产生的场面与程序的组合原始宗教主要是指原始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在原始人面前,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神秘性,任
9、何一项自然活动在他们面前都是巨大的,且万物皆有灵性,因此每个原始部落都会选择一种自然界的生物,作为自己族群的标示并予之崇拜,或是植物或是动物,希望通过对图腾的崇拜来保护族群的安全,寄以愿望,后人把这称之为图腾崇拜。这是最初的原始宗教形式,然而这确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为了对这些图腾表示崇拜,原始人们常常会在出门狩猎之前举行一些祭祀仪式。原始人们进行的祭祀仪式活动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在我国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当中还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一些传统,我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的图腾祭祀仪式来对原始社会的祭祀仪式进行联想。我国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就还保有图腾崇拜的宗教信仰,在鄂温克族,人们把熊视为自己的图
10、腾,然而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猎食熊肉,他们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的礼仪:吃的时候,大家围坐在帐篷中,并模仿乌鸦的叫声,给即将要吃食的熊进行祭奠仪式,通过祭奠仪式告诉熊,吃食它们的是乌鸦,而不是鄂温克人。一套仪式表演完以后才能开始吃,吃完以后还要为熊举行葬礼仪式,称之为“风葬”,把熊剩下来的内脏和助骨绑在一起,参加者对着熊的内脏和助骨假声哭泣,对熊的死去表示悲哀。在这样的仪式中,较之前的拟态表演多了一些场面的设定,还有一些摹拟的程序的设定,这显然是又一步完善了一场仪式的活动程序。.2.2 中国戏剧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中国的戏剧艺术从最初的原始戏剧到现在我们所见的戏曲艺术,期间经历了漫长的一段历史,戏曲真正
11、的形成应该从隋唐说起,自隋统一以来,我国国力曰趋强盛,经济持续稳步上升,文化艺术方面也开始有了国际之间的交流,国内各地方的交流也逐渐频繁。安史之乱的到来也给戏曲的凝结推了一把力,安史之乱作为唐代的一个分水岭,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其前后期都有显著的不同,文化市场由贵族扩散到大众,尤其是庙会的兴起给戏曲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场所。戏曲形成之后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黄金期,每一个黄金期都代表了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突破,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认识,我们对戏曲的历史也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2.2.1 北杂剧与南戏我国戏曲在北宋末年时期,已经演变成一种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了,有学者曾提出,中国戏剧形成时间应
12、比北宋末年更早一些,同样作为古老戏剧的发源希腊悲剧,早于中国几个世纪就已经形成,同希腊悲剧相比,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礼仪并不比希腊悲剧产生之前的祭祀礼仪少到哪里去,那为什么戏曲会晚那么多呢?这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有关,我国古老的思想家们推崇“礼” “仪”思想,让生活与艺术相互渗透,以至于形成了生活化的艺术,艺术化的生活。然而这两者都与真正的艺术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当戏剧从生活中脱轨出来,形成一种艺术的审美,这时戏剧才能真正称之为戏剧。公元十二世纪以来,社会动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北方的女真贵族在建立了全国政权之后进一步攻陷汗京,灭北宋,迫使宋室南迁,定都杭州,继立南宋政权,接着蒙古
13、贵族打败金国,与南宋对峙,最后蒙古赢得了胜利,成立元朝,统一全国。从这一段历史来看,少数民族一直追赶汉人,在经历了北宋南宋的文化繁荣之后,少数民族最终统治了汉人,将汉人 e 为社会最底层。权高位重的宋朝文人退出了宫廷的舞台,走向民间谋生,将创作的热情也投向了世俗生活。北杂剧与南戏是由宋杂剧的南北分流形成的,由于宋朝文人地位较高,两者都在城市中得到了丰富和提高,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模。元统一南北以后,北杂剧是十分繁荣的,录鬼簿4 中这样记载到:“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这是贾仲明为知名杂剧作家狄君厚所写的挽词,由此可看出北杂剧在
14、当时是广泛流传的。北杂剧的繁荣还得益于南北水路商业交通的打通,北杂剧流入江南,与南戏交流、竞赛,促使南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元末,新的演员和作家也都聚集到了江浙一带,北方出现衰落的迹象,而到明代初叶之时,北杂剧流入了宫廷,受到了宫廷的束缚,加剧了北杂剧的衰落。南戏早于北杂剧形成,北杂剧形成之后迅速占领上峰,南戏处于劣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权的推移,南戏自身也与北杂剧相互渗透,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元末明初之时,南戏还出现了如荆铁记、琵琶记等这样的新剧作,在技巧上、形式上有了很大的革新与突破,为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2.2 昆山腔与犬阳腔的形成昆山腔与戈阳腔的形成是我国戏曲艺术发
15、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它们“继南创北”的幵创了以南曲为主的传奇时代。昆山腔兴起于十六世纪中叶,在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这段时间内,成为了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犬阳腔是与昆山腔在明清两代一样流传广泛的声腔剧,与昆山腔不同,戈阳腔更流星于民间,在劳动人民中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第 3 章西洋歌剧的构成. 93.1 歌剧的艺术组成部分. 103.1.1 音乐. 113.1.2 戏剧与文学. 123.1.3 舞蹈. 133.2 歌剧的社会组成部分. 133.2.1 歌剧院与经理人. 143.2.2 作曲家与指挥. 153.2.3 歌唱家与观众. 16第 4 章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共通性4.1 起源的共通
16、性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都是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以音乐为主导,这个特点成为它们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区别的一个标签,它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从现实生活中来,却又与现实生活划清界限,由于人的参与,它们的发展跟随着社会的脚步。“戏曲”中的“戏”字在现代汉语词典7 中有三种解释:(1)玩耍、游戏,(2)开玩笑、嘲弄,(3)戏剧,也指杂技;“歌剧”中的“剧”作为名词时有戏剧和姓氏两种意思,作为形容词时有猛烈、厉害的意思。由此看出,“戏”与“剧”都有戏剧的意思,从名称的概念上二者都属于戏剧范畴。我们再来看“戏曲”中的“曲”字,它同样也有三种意思:(1) 一种韵文形式,(2)歌曲,(3)歌谱;“歌剧”中的“歌”释
17、名词“歌曲”和动词“唱”的意思,二者都包含了歌曲的意思。将两个名称中的两个字结合起来看,实际上就是指“有歌曲的戏剧”,二者是属于相同本质的艺术门类,只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种类。抛开东西方歌唱戏剧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在内部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共通性。歌剧在公元十六世纪末正式诞生之前,经历了多种音乐戏剧的演变过程,早在公元十世纪,就出现了运用于祷告仪典活动中的礼拜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于皇宫的假面剧,描写田园场景和传奇性幻想的田园剧,以及多声部声乐出现以后形成的多声部牧歌套曲,直至幕间剧的出现,将歌剧的诞生提上了日程,在此之前的泛歌剧形
18、式为综合性的歌剧奠定了基础,歌剧是在各项艺术门类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歌剧的符号特征就确立了其高度的综合性。戏曲有着与歌剧相通的综合性特征,中国的戏曲经历了更长时间的泛戏剧形态,汉代时出现的“百戏杂陈”使中国戏剧的发展跨越了一道历史门坎,其中就包含了音乐、演唱、舞蹈、杂技、滑稽表演、武术等在内的表演,到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艺术氛围浓郁,形成了初步的戏剧形态歌舞小戏,真正使戏剧走向成熟的是宋代的杂剧。再者,我们在观看歌剧的现场表演或是戏曲的现场表演,会看到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但是将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同样能找到共同点,如京剧的演出包含了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唱就是指演
19、唱,是戏曲表演的核心部分,念是指念白,延接故事情节而安排的像说话一样的演唱,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京剧表演中“歌”的部分,做与打则就是指的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歌剧的舞台表演同样就是歌与舞的结合,“歌”包含了咏叹调和宣叙调,“舞”则主要指色蕾舞,这样看来,二者的差异也就只是存在于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之上了。4.2 悲剧性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中庸8 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在我们古代哲学先驱们所倡导的哲学理念中就早已体现,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和”的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懂礼貌,尊敬长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
20、天空,这些都是以“和”为出发点形成的价值观。从古代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基本上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结局,那就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在故事的中间虽然会出现激发戏剧性效果的悲惨片段,但最终还是将故事的结局落到“好人有好报”的中心思想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会说“中国的戏剧没有产生真正的悲剧”的原因,然而这种局面在关汉卿的作品诞生之后结束了。4. 2 悲剧性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中庸8 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在我们古代哲学先驱们所倡导的哲学理念中就早已体现,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和”的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懂礼貌,尊敬长
21、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都是以“和”为出发点形成的价值观。从古代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基本上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结局,那就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在故事的中间虽然会出现激发戏剧性效果的悲惨片段,但最终还是将故事的结局落到“好人有好报”的中心思想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会说“中国的戏剧没有产生真正的悲剧”的原因,然而这种局面在关汉卿的作品诞生之后结束了。结语程式化,是原始艺术形成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和特点。中国的戏曲当中包含了许多程式化的艺术形态,如唱腔的程式化,学习广泛流传的唱腔并代代沿袭,由此形成了流派,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演动作的程式化,眼神、身段、步法都有程式化的;
22、舞台布景的程式化;多数人都对程式化都存有偏见,认为程式化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禁锢艺术的发展空间,然而程式化的形态在另一个层面也为艺术带来永久的生命力。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戏剧是最早的文明体现,不仅中国如此,欧洲的文明同样也具有漫长的历史,直到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为的就是不将历史忘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我们还要时刻铭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这是在历史万变得长河中寻找可以继续发扬的不变因素,戏曲艺术正是这样从最初的原始戏剧发展而来的,表演中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戏曲艺术必然为戏曲艺术,正如那句话所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研究戏曲与歌剧的共通性,其目的也是能够宣扬传统的戏曲文化,从歌剧的发展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丰富戏曲研究的方方面面,能从更加全面、更加大众的角度来认识戏曲。同样,作为国际化的歌剧同样需要更多的关注,只有将眼光投向世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将民族的推向世界,将世界的融入民族,为创造生机勃勃的艺术事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