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9 分)1.(3 分)C(A.涎 xin 饥肠辘辘; B.拓 t; D.沓)2.(3 分)B(轻侮,指轻蔑侮辱;轻视,指不重视。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沉迷,深深地迷恋;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不能自拔。 )3.(3 分)C二、文言文阅读(17 分)4.(3 分)B (没有依靠)5.(3 分)B(连词,表目的;A.介词,凭借;C.连词,表修饰;D.介词,用)6(2 分)(1)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想他们杀死我,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数、利
2、害 各 1 分)(2) (3 分)越过别国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鄙、焉、陪 各 1 分)(3)(3 分)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申、颁白、 “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 各 1 分)7.(3 分)元兵的追捕;宋军的误解;环境的险恶;自身以死报国的决心。 (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得满分)三、古诗词鉴赏(10 分)8.(1) (2 分) 露、午(“带露浓” “溪午”亦可) (各 1 分)(2) (4 分)首联: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1 分)先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再写所见,
3、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1 分) (回答“动静结合”亦可)颔联:反衬。 (1 分)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1 分)(3) (4 分) “分”字,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2 分)“挂”字,化动为静,使人看到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的图画。 (2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9.(8 分) (1)蓝田日暖玉生烟(2)扪参历井仰胁息(3)竟无语凝噎(4)氓之蚩蚩(5)梦啼妆泪红阑干(6)雕阑玉砌应犹在(7)恐年岁之不吾与(8)可以群五、名著阅读(8 分)10.(4 分)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了堂弟;把母亲的遗产全部给了父亲;拿出一百
4、五十万巨款,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也保全了查理;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的教堂;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一所养老院、八处教会小学、一所图书馆。(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得满分)11.(4 分)惜春。(1 分)性格:孤僻冷漠。(1 分)原因:母亲早逝,父亲好道,惜春的成长中缺少关爱;(1 分)贾家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让她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漠和残酷。(1 分)六、现代文阅读(一)(20 分)12.(4 分)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故事悲凉凄苦的氛围。(每点 2 分)13(6 分) 儿子因病去世;无人倾听痛苦;孤苦伶仃;生活贫困无助。(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14.(4 分
5、) 衬托,以马衬人,暗示出姚纳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 对比, “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对比,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每点 2 分)15.(6 分)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无可奈何的心境。 (每点2 分)七、现代文阅读(二)(18 分)16.(6 分)首先,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2 分)其次,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2 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2 分
6、)17 (6 分) “孱头”行为代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态度;(2 分) “昏蛋”行为代表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态度;(2 分) “废物”行为代表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态度。 (2分)18.(6 分)举例论证。 (1 分)列举典型事例批判“送去主义” ,增强说服力。 (1 分)类比论证。 (1 分)类比说明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富有启发性。 (1 分) 。比喻论证。 (1 分)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一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1 分) 。对比论证(1 分) 。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1 分)(答出 3 种得满分)八、作文(70 分)19.(70 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