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4-2015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物理答题卷对应的表格中)1关于参照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跟参照物的选取有关B 参照物只能选取不动的物体C 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D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主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也不同解答: 解:A、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跟参照物的选择有关故 A 不符合题意B、参照
2、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主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故 B 符合题意C、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平时我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地球故 C 不符合题意D、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主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及其选择的理解和掌握2 (3 分)某物体以 20m/s 的速度通过全程一半,再以 30m/s 的速度通过剩下的另一半路程,则此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20m/s B 24m/s C 25m/s D30m/s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 设总路程为 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 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
3、间 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 v=计算出平均速度解答: 解:设总路程为 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s,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 1= =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 2= = ,物体全程时间:t=t 1+t2= + ,全程平均速度:v= = = =24m/s故选 B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知道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 v=计算,不能用 v=(v 1+v1)去计算3 (3 分)国家大剧院里,琴声宛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琴的说法,错误的是( )A琴声是由弦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B 观众欣赏到的优美音乐是空气传过来的C 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
4、调低D就算观众闭着眼睛欣赏,也能通过音色的不同判断出这是哪种乐器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产生.专题: 声现象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进行传播;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它与声音的振幅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因素解答: 解:A、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属乐音,其振动是规则的,故 A 错误;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观众欣赏到的优美音乐是空气传过来的,故 B 正确;C、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长而粗的弦不易振动,所以发声的音调低,故 C 正确;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音的音色不同,故就算观众闭着眼睛欣赏,也能通
5、过音色的不同判断出这是哪种乐器,故 D 正确故选 A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别、以及噪声的定义等4 (3 分)如图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玻璃罩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闹钟的响声越大B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 变“虚” ,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D小明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可以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利用空气传声的原理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 声现象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
6、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是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 解:A、玻璃罩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小,故 A 错误;B、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 B 错误;C、橡皮筋在快速振动发出声音,由于眼睛的视觉暂留造成橡皮筋变“胖” 变“虚”,故C 正确;D、小明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可以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利用固体传声(骨传声)的原理,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三
7、要素,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5 (3 分) (2013 铜仁市)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B 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C 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 总体来看,熔化是一个吸热升温的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图象中有一段是呈水平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一边吸热、一边升温、一边熔化,据此可对图甲做出分析;凝固是一个放热降温的过程,晶体
8、有一定的凝固点,图象中同样有一段是呈水平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一边放热、一边降温、一边凝固,据此可对图乙做出分析解答: 解:甲图中物质整体升温,因此是熔化图象,同时图线中有一段呈水平,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因此是晶体图乙中物质整体升温,因此是熔化图象,同时图线中没有一段呈水平,说明该物质没有一定的熔点,因此是非晶体丙中物质整体降温,是凝固图象,但从图线看,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是晶体在凝固;丁中物质整体降温,是凝固图象,但从图线看,没有一定的凝固点,随着放热温度一直下降,因此是非晶体在凝固;综合上述分析,选项 B 符合题意故选 B点评: 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看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
9、点,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明确物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6 (3 分)如表: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下列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 在零下 255时,氢是固态C 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 40的气温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考点: 熔点和凝固点.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 晶体高于熔点时是液态,低于熔点时是固态,等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同存状态解答: 解:A、铁的熔点 1535,铁水的温度至少是 1535,铜的熔点是 1083,铜球放在铁水中熔化A 选项错误B、氢的熔点是 259,零下 255的氢是高于熔点
10、,所以零下 255的氢是液态B 选项错误C、水银的熔点是 39,零下 40低于水银的熔点,不能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零下 40的气温C 选项错误D、钨的熔点是 3410,灯丝发光时的温度大约是 2000低于钨的熔点,不容易熔化D 选项正确故选 D点评: 对于物质是什么状态,首先明确物质的熔点,然后判断该温度在高于熔点,还是低于熔点,还是等于熔点7 (3 分) (2014 黔西南州)下列光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A桥在水中的倒影B镜中的人像C海市蜃楼D手影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 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
11、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 解:A、桥在水面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B、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符合题意;D、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8 (3 分) (2014 宜宾)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 为激光笔,B、C 是平面镜,P 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
12、光斑为点 D,当把重物 M 放在台面 P 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 B 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 点的左侧移动B 平面镜 B 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 点的右侧移动C 平面镜 B 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 D 点的右侧移动D平面镜 B 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 D 点的左侧移动考点: 光的反射.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平面镜 N 或 M 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刻度尺上的光斑移动,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斑向 D 点的那一侧移动解答: 解:B 镜子上放重物 M 后,镜子受到弹力作用而向下凹,
13、平面镜 B 上的入射角变大,根据镜面反射的特点知反射的光线偏向右方,即光斑向 D 点的右侧移动故选:C点评: 这是物理学中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方法,要理解两次平面镜的反射光路9 (3 分)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B 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C 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 20 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 10 厘米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
14、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 解:A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到平面镜距离没有关系,跟物体大小相等A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C、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 20 厘米,则物体要远离平面镜 10 厘米不符合题意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故选 B点评: 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10 (3 分) (2014 凉山州)小琳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在透镜后 20cm 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物体等大的像;若现将物体移至
15、透镜前 5cm 处时,则光屏上(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光屏上接收不到像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可以承接到实像,不能承接虚像解答: 解:距离凸透镜 20cm 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 v=20cm=2f,则 f=10cm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
16、前 5cm 处时,此时物距 u=5cm,则物距应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收不到故选 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11 (3 分) (2012 武汉)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 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
17、: 应用题;压轴题分析: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首要的问题是知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 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前;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可以用缩小像距和调节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解答: 解: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有近视镜片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拿走近视镜片后,蜡烛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即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故选 C点评: 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
18、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若在凸透镜前放一凹透镜,像将远离透镜移动;若在凸透镜前放一凸透镜,像将靠近透镜移动12 (3 分) (2014 烟台)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 12cm 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 f 甲 、f 乙 、f 丙 的大小关系为( )A f 甲 f 乙 f 丙 B f 乙 f 丙 f 甲 C f 乙 f 甲 f 丙 D f 丙 f 乙 f 甲 考点: 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专题: 透
19、镜及其应用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 解:物距相同,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甲 ,所以 f 甲 = =6cm;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uf 乙 ;所以 f 乙 u=12cm;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f 丙 uf 丙 ,所以 12cm=uf 丙 = =6cm;所以,f 乙 f 丙 f 甲 故选 B点评: 本题根据各凸透镜成像性质确定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各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然后比较焦距的大小13 (3 分)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B 1kg
20、 的棉花比 1kg 的铁块质量小C 物理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D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分析: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位置、形状的改变而改变解答: 解:A、水结成冰后,状态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B、1kg 的棉花和 1kg 的铁块的质量相等此选项错误;C、物理课本在北京和上海只是位置不同,质量不变此选项正确;D、把铁块压成铁饼,形状发生变化,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故选 C点评: 熟知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位置、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 (3 分)
21、(2014 兰州)a ,b 两个实心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物质的密度比 b 的大 B b 物质的密度是 2103kg/m3C b 物质的密度是 a 的 2 倍 Da,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考点: 密度及其特性.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分析: (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 a、b 物质的密度;(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解答: 解:由图象可知,当 Va=Vb=2103m3 时,m a=1kg,m b=4kg,则 a、b 的密度分
22、别为:a= = =0.5103kg/m3,b= = =2103kg/m3, a b,即 a 物质的密度最小,且 b 物质的密度是 a 物质密度的 4 倍,故 AC 错误,B 正确;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a、b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无关,故 D 不正确故选 B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位15 (3 分)一个质量为 0.25kg 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 1.5kg,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 1.75kg,那么某液体的密度是( )A1.75 g/cm3 B
23、1.2 g/cm3 C 1.16 g/cm3 D1.0 g/cm3考点: 密度的计算.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分析: (1)根据空瓶的质量和盛满水时称得的质量求出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即某液体的体积;(2)由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和空瓶的质量,求出某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解答: 解:(1)水的质量:m 水 =1.5kg0.25kg=1.25kg,由 =得水的体积:V 水 = = =1.25103m3,瓶子的容积:V 容 =V 水 =1.25103m3,(2)某液体的体积:V 液 =V 容 =1.25103m3,某液体的质量:m 液
24、 =1.75kg0.25kg=1.5kg,某液体的密度: 液 = = =1.2103kg/m3=1.2g/cm3故选 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注意玻璃瓶的容积是不变的,装满水时或装满某种液体时,其体积都等于瓶的容积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16-25 题,每空 1 分,共 27 分 )16 (3 分)小明同学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描绘出玩具小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计时 1 s 后小车开始运动;1s 至 5s 小车通过的路程是 8 m,速度是 2 m/s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分析: (1)由图象可知,小车在 0 到 1s 的时间
25、内运动的路程为 0,这说明了小车是在计时1s 后才开始运动的;(2)可以过 5s 的时间点上做纵轴的平行线,与图象有一个交点,过交点做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有一个交点,看对应的路程是多少就行;(3)由速度的计算公式 v=可以求出解答: 解:(1)0s 到 1s 小车的运动路程是 0m,小车在 0 到 1s 的这个时间段内,小车是静止的,从 1s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车的运动路程不断的变化,说明小车是从 1s以后开始运动的;(2)过横轴上 5 的位置做纵轴的平行线,与图象有个交点,再过这个交点做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有一个交点,读出示数,图如下:由图中可知:小车运动的路程是 5.0m 以上 3 格
26、处,每个小格是 1m,所以小车在 0到 5 到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 8m,前一秒是没有运动的,所以小车在 1s 到 5s 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 8m;(3)小车从 1s 到 5s 的运动时间是 5s1s=4s;小车的运动速度 v= =2m/s故答案为:1;8;2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图象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能够从图象中找到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知识,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中考经常考到的知识点17 (3 分) (2013 淮安)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2)若增大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
27、 响度 增大(3)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音调 发生改变考点: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 声现象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 解:(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若增大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响度增大;(3)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音调发生变化故答案为:(1)振动;(2)响度;(3)音调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是一道声学综合
28、题18 (3 分) (2012 连云港)即使在 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升华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 放热” )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属于 液化 现象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 应用题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29、: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 解:(1)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该过程吸热;(2)夏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答案为:升华;吸热;液化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9 (3 分) (2012 宿迁)做“水的沸腾“实验时,为防止沸水溅出伤人,通常在容器上加盖,这样会使水的沸点 升高 若实验时不小心被沸水烫伤;水蒸气烫伤, (填“ 或“ )情况更严重,其
30、道理是 水蒸气液化放热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专题: 实验题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1)为了减少热量的损失,需要给烧杯加盖(2)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水蒸气也可以液化,也会放热解答: 解:(1)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加纸盖减少加热时间,会使杯内气压升高,使水的沸点升高(2)由于水蒸气先液化为液态水,释放一部分热,再和沸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故答案为:升高;水蒸气液化放热点评: 该题考查了热现象中的两个重要实验, “水的沸腾“的注意问题及现象,这就要求在平时做实验时要注意认真观察,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能力,需要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20 (3
31、 分) (2012 宿迁)如图是 2012 年 5 月 21 日发生的日环食,其形成的原因是 光的直线传播 ;当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发生 折射 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多种色光;人长时间在强阳光下看书,容易造成近视,需戴 凹透 镜矫正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专题: 应用题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1)日食是由于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月球挡住照不到地球上而形成的;(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3)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解答: 解:(1)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月亮,挡住了
32、阳光,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太阳光,此时形成日食(2)太阳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各种色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3)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凹透点评: 此题考查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此外使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21 (2 分) (2010 威海)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 红外线 平时我们使用的防晒伞,是为了防止 紫外线 对人体的伤害 (选填“红外线” 或“紫外线” )考点: 红外线;紫外线.专题: 应用题分析: 红外线
33、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 D 的合成解答: 解: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经常晒太阳会引起皮肤粗糙,所以要使用的防晒伞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点评: 此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知识要知道红外线的具体应用,还要了解紫外线的基本常识22 (3 分) (2014 广元)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
34、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 ) 、 缩小 (选填“ 放大”、 “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 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 cm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分析: 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解答: 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镜头的焦距是 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20cm故答案为:倒立;缩小;20点评: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5、和摄像头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3 (2 分) (2012 宜宾)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 1020cm 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改变光路 ,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考点: 平面镜的应用.专题: 应用题分析: (1)掌握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当 2fuf 时,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2)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解答: 解:(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 10cm 的凸
36、透镜,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 1020cm 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2)投影仪成像时,按照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故答案为:1020cm;改变光路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及成像特点,知道投影、幻灯都是利用物距处于1 倍、2 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同时考查了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24 (3 分) (2014 铜仁市)为了测量某种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39 g,然后用量筒
37、测得金属块的体积为 5cm3,则该金属块的密度为 7.810 3 kg/m 3若将该金属块截去一半后,则剩余金属块的密度将 不变 (选填“变大” , “变小” , “不变”) 考点: 固体密度的测量.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分析: (1)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之和;(2)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 =求出物体的密度;(3)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解答: 解:金属块质量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刻度值,m=5g+10g+20g+4g=39g;金属块的体积为 5cm3,因此金属块的密度 = =7.8g/cm3=7.8103kg/m3;将
38、该金属块截去一半后,则剩余金属块的密度不变故答案为:39;7.8 103;不变点评: 本题考查密度的测量,重点对天平的读数和密度的计算进行了考查,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25 (2 分) (2014 南阳一模)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了,乌鸦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450mL,内有 0.2kg 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 250 cm 3,石块的质量是 0.65 kg (石块密度为 2.6103kg/m3)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分析: (1)已知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 =求水的体积;瓶
39、子的容积就等于石块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故投入石子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水的体积;(2)上面求出了石块的体积,知道石块密度,利用密度公式 =求出石块的质量解答: 解:(1)0.2kg 水的体积:V 水 = = =2104m3,石块总体积:V 石 =V 瓶 V 水 =450106m32104m3=2.5104m3=250cm3;(2)瓶内石块的总质量:m 石 = 石 V 石 =2.6103kg/m32.5104m3=0.65kg,故答案为:250;0.65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石块总体积加上 0.2g 水的体积等于瓶子容积是本题的关键三、探究、作图题(本题包括 26-2
40、8 题,共 16 分 )26 (2 分)如图所示,有束入射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沿 OB 的方向射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专题: 图像综合题分析: 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形成夹角的角平分线,而平面镜与法线垂直而且过反射点,从而确定平面镜的位置解答: 解:由题知,OB 为反射光线,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 AO 与反射光线 OB 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 ,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图所示: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法线与平面镜垂直27 (2 分) (2012
41、资阳)如图所示,画出光线 ab 和 Oc 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专题: 作图题;压轴题分析: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解答: 解: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点评: 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28 (2 分)如图所示,平面镜 OM 斜放在水平桌面上,请画出球 A 在平面镜 OM 中所成的像
42、 A若将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90至 OM位置,请画出这个过程中球 A 在平面镜中像的移动轨迹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专题: 图像综合题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当平面镜绕点 O旋转的过程中物体 A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都在以 O 为圆心, OA 为半径的圆上解答: 解:因为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平面镜为物和像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所以,OA=OA=OA=OA,也就是说,当平面镜绕点 O 旋转的过程中物体 A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都在以 O 为圆心, OA 为半径的圆上,所以,它的轨迹是圆弧(曲线) ,而不是直线 如下图所示:点评: 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才能
43、将其运用在作图当中,做题时,是先画光线,还是先画法线或镜面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平面镜成像的实质也是光的反射,像物等距的规律可帮助我们找到镜面的位置29 (5 分)某小组的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1)如图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下 调整(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 15cm 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7.5 cm如果将烛焰向左移动 5cm,则光屏应该向 左 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 、 “缩小” 或“等大”) 、清晰的实像(3)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凸透镜中间有
44、一块用镜头纸也不能擦掉的污渍,为此小组内的同学展开了如下的讨论,你觉得较合理的想法应该是 丙 同学的甲: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可以看到烛焰的像,但像的中间没有了乙:无论怎样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都只能看到那块污渍的像丙: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可以看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较暗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 (1)实验前,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45、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后,凸透镜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变暗解答: 解:(1)由图可知,光屏此时位置偏上,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2)已知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所以蜡烛一定是在 2 倍焦距处,即2f=15cm,f=7.5cm;使烛焰向左移动 5cm 后,此时 u=20cm,即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fv2f,因此需要将光屏左移;(3)凸透镜中间有一块黑色污渍,但凸透镜的其它地方仍能折射光线使物体成像,但由于折射的光线变少,所以像比较暗,丙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下;(2)7.5;左;缩小;(3)丙点评
46、: 要解决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问题,首先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并自己进行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通过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来判断像的变化及像距的变化等特别注意(3)问,很容易出错30 (5 分) (2011 攀枝花)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1)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 右 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2)他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杯中牛奶的质量为 122.4 g;牛奶密度为 1.224 103 kg/m 3(3)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
47、序为 乙、丙、甲 ,这样调整的好处是 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考点: 液体密度的测量.专题: 实验题分析: (1)调节天平时,应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方向的对侧移动;(2)杯中牛奶的质量,应用图乙中杯与牛奶的总质量减去图甲中空杯的质量牛奶的密度可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3)图中的实验顺序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将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时,杯壁上会附着着一定量的牛奶,从而使体积测量的数值偏小解答: 解:(1)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2)读图可知,图甲中空杯的质量为 20g+10g=30g,图乙中牛奶与杯的总质量为100g+50g+2.4g=152.4
48、g杯中牛奶的质量=152.4g 30g=122.4g牛奶的密度= =1.224g/cm3=1.224103kg/cm3;(3)分析可知,由乙到丙的过程中,烧杯中会不可避免地残留一定量的牛奶,因此,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乙、丙、甲,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故答案为:(1)右;(2)122.4,1.224 103;(3)乙、丙、甲,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点评: 在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天平、量筒的读数是基本要求,同时,合理的实验顺序能够减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四、综合题(本题包括 29、30 题,共 12 分 )31 (6 分)市区解放路路宽为 18m,车在该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 12m/s一名学生在没有红绿灯的交叉道口步行横穿公路回家学生的步行速度是 1.5m/s,要求横穿公路时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