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06952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_李明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污泥堆肥臭气的产生特征及防控措施*李明峰 马 闯 赵继红 刘桓嘉 张 蔓( 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郑 州 450001)摘要 :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易产生和排放恶臭气体 , 造成二次污染 。系统总结了污泥堆肥过程中主要恶臭物质 : 氨气( NH3) 、硫 化 氢 ( H2S) 和挥发性有机物 ( VOCs) 的 产 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并对常用除臭技术工艺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 。通过对污泥堆肥厂恶臭气体的产生和释放特征的分析 , 针对除臭工艺自身技术特点 , 建议采用组合式除臭技术解决污泥堆肥厂的恶臭污染问题 。关键词 : 污泥 ; 堆肥 ; 臭气 ; 防控DOI: 1

2、0. 13205/j hjgc201401023ODO IN THE POGESS OF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PODUCTION,CHAACTEISTICS, PEVENTION AND CONTOL STATEGIESLi Mingfeng Ma Chuang Zhao Jihong Liu Huanjia Zhang Man( School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1, China)Abstract

3、: Producing and releasing of the malodorous gases is common in the process of sludge composting, which can causesecondary pollution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affecting factors on the main odor substances such as ammonia ( NH3) ,hydrogen sulfide ( H2S)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 VOCs) in the

4、 process of sludge composting were summarizedComparison of the traditional deodorizing methods were made on economy and technique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ndcharacteristics of the odor in sludge composting plants, it is sugges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odor pollution by combineddeodorizing techniq

5、uesKeywords: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od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国 家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 2012ZX07204-001) ;河南省重大公益招标项目 ( 101100910300) 。收稿日期 : 2013 02 260 引 言随 着人们环保认识的日益提高 , 我 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 但污水处理量的快速增加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 ( 高达污水处理量的万分之一 ) 。如何妥善处置这些剩余污泥 , 已成为制约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污泥有机质含量高 ,富含氮 、磷等营养元素

6、 , 具有巨大的资源化潜力 , 但由于其含水率高 ( 80%) 且脱水困难 , 同时含有细菌 、病原菌等菌体 , 容易腐化发臭污染环境 1-2。因此 , 如 果不能妥善处理污泥 , 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降低污水处理的效果 , 造成 “治水不治泥等于未治水 ”的局面 。目前国内外的污泥处理方式主要有 3 种 : 填埋 、焚烧和堆肥化处理后土地利用 , 其中填埋已经逐渐禁止 , 焚烧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 因而堆肥处理成为污泥减量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主要手段 3。本文对污泥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排特征及防控措 施 进行了综述 , 以期为防控污泥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污染 , 优

7、化设计堆肥厂的除臭系统提供参考 。1 污泥堆肥过程中恶臭气体的来源及危害1. 1 恶臭气体的产生污泥堆肥过程中恶臭气体在厌氧和好氧条件下均可产生 , 致臭物质主要产生于厌氧发酵过程 4。污泥堆肥的恶 臭 释放量主要取决于恶臭物质的生成量及其向周围空气中扩散传递的速率 。在好氧堆肥过程中 , 氧气供应不足时 , 厌氧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氧化产物 , 如胺类 、酰胺类和含硫化合物( H2S、SO2、硫醇 类 ) 等 ; 氧气充足时 , 物料中的有机成29环 境 工 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分如 蛋白质等 , 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产生 NH3等刺激 性气体 5。因 此

8、, 不同的堆肥方式和发酵条件 , 对致臭物质的产生和成分影响很大 。1. 2 恶臭气体的危害恶臭气体除了对人体感官产生不悦的影响外 , 还含有各种有害物质 , 若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周边土壤 、空气和水源 , 最终对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自身造成一定的危害 , 例如使人食欲不振 、呕吐 、恶心 、头昏脑胀 , 同时还会使精神受到干扰 ; 恶臭物质中的硫醇 、硫化氢 、氨 、胺类等可直接对内分泌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 具有大气污染和有害气体污染的双重性 4, 6。2 恶臭气体成分分析堆 肥物料组分复杂 , 产生的气体种类繁多 。堆 肥过程中产生的常见臭气成分主要有含硫化合物

9、、含氮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 VOCs) , 不同臭气组份的沸点和蒸气压见表 1。表 1 部分臭气化合物的臭气指数及臭气浓度域限 8Table 1 Odor indices and concentration threshold of somemalodorous gases化 合 物TOC可 检 测 可识别沸点 /蒸气压 /kPa臭气指数氨 0. 037 47 33 Bp 1. 673 105硫 化 氢 0. 00047 0. 0047 62 Bp 1. 7 1071-丁 烯 0. 069 6 Bp 4. 348 107甲 基 硫醇 0. 0011 0. 0021 8 Bp 5. 33 1

10、07乙 胺 0. 026 0. 83 17 Bp 1. 445 106二 甲 ( 基 ) 胺 0. 047 0. 047 6. 9 2. 8 105乙 醛 0. 004 0. 21 20 Bp 2. 76 106乙 硫 醇 0. 002 23 Bp 2. 895 108二 甲 基硫 0. 001 0. 001 36 Bp 2. 76 106二 乙 基硫 0. 0008 0. 005 92 Bp 1. 44 108丁 硫 醇 0. 0005 65 Bp 4. 934 107乙 酸 0. 008 0. 2 117. 9 13. 331. 5 104丙 酸 尿 66 5. 332 1. 123 10

11、5-松 萜 、松 油 0. 011 37 1. 333 4. 69 105柠 檬 油精 、柠檬油 54 1. 333丁酸 163. 5 1. 333 5. 0 104粪 臭 素 0. 0012 0. 47 265 0. 133 30 104注 相 应 温度的蒸气压力 。 臭气浓度域限 ( TOC) , 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有臭味气体的最小浓度值 , cm3/m3。 臭 气 指数 ( OI) 有效表明一种臭气物质进入大气并产生可识别反应的能力 , OI = 蒸气压 /臭气识别域限 。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 、甲 硫 醇 、甲硫醚 、噻吩等 ,臭阈值非常低 7, 因而对总恶臭度贡献很大 8。含氮物 质主要

12、有氨 、胺 、酰胺 、粪臭素以及吲哚等 , 其中氨是最受关注的致臭物质之一 5。污泥高温堆肥过程中 普遍存在氮素的损失现象 , 有研究表明 , 城市垃圾堆肥化处理过程中氮损失量为 50% 60% 9, 污泥约 为 68% 10, 粪 便 高达 77% 11。VOCs 是 指 常压下沸点低于 100 或 25 时饱和蒸气压大于 133 Pa的有机物 12, 主要包括含硫有机物 、含 氮 有机物 、碳氢化合物 、挥发性脂肪酸 、酯 、醚 、醇 、萜烯等 13-14。由 表 1 可 以看出 : 氨 、硫化氢 、乙硫醇 、二甲基硫和乙醛的沸点都低于堆肥的普通温度 , 所以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物质会以气

13、态挥发出来 。其余物质的沸点接近或高于堆肥过程的一般温度 , 它们也有明显的蒸发压力 , 也可以蒸发成气态 。因此氨气 、硫化氢 、VOCs 是堆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致臭物质 。3 堆肥过程中主要致臭物质的产生机理3. 1 氨气的产生机理污泥堆肥过程的升温阶段通常时间很短 , 微生物繁殖量显著增加 , 铵态氮快速积累并提高 pH 值 , 在50 70 条件下导致铵态氮以氨气的形式大量挥发 15。在 通 风不畅条件下 , 反硝化细菌对亚硝态氮进一步转化为 N2O 或 N2 16。硝化细菌以中 温 菌为主 , 在高温阶段活性受到抑制 , 使得铵态氮不能及时转化为硝态氮 , 加剧了氨的挥发 。在堆肥中

14、后期 , 硝化细菌活性增强 , 铵态氮不断减少 , 硝态氮不断增加 。因此 , 高温堆肥过程中的氨气挥发主要发生在堆肥初期的高温阶段 17。同 时 , NH3的产生与堆肥中 NH+4-N的产生密切相关 , NH+4-N 产 量 越多 , 散失的 NH3往 往也 就越多 18。3. 2 硫化氢产生机理H2S 是 由 细菌还原硫酸盐和基质在厌氧条件下含硫有机成分的分解产生的 19。H2S 产 生 的主要原因是在低氧化还原电位 ( OP) 条件下 , H2S 缺 乏 电子受体 如 溶 解 氧 ( DO) 、Cl2、NO3、Fe3 +、ClO和KMnO4 20等 , H2S 产 生 的最佳 OP 认定

15、为 100 250 mV 21, 因 此 , 提高氧化还原 电位可有效降低H2S 的 产 生量 22, 具体方法包括添加热力学有利的电 子 受体化合物 ( 如氧化剂等 ) , 都能有效降低 H2S的 产 生量 23。3. 3 挥发性有机物( VOCs)的产生机理不 同的堆肥方式均会产生 VOCs, 其成分包括硝基化合物 、硫基化合物 、挥发性脂肪酸等 24。堆 肥 过程 VOCs 产生是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所致 , 排放过程是39大 气 污 染 防 治Air Pollution ControlVOCs 在堆 体内通过对流传递后在堆体表面排放 , 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堆肥过程中 VOCs 的释放效果 。

16、Pagans E 等 25认为挥发性脂 肪 酸主要是由堆肥原料产生 , 并在堆肥初期迅速降解 。Kumar 等 26也 发 现垃圾堆肥过程中在早期阶段 VOCs 释放率是后期阶段 5 倍 。Eitzer 等 27调查 发现多数 VOCs 释放均发生在堆肥初期 , 最大释放量为 100 mg/m3, 是后 期释放浓度 1. 5 倍 2 倍 。Turan 等 28研究 表明在堆肥初期阶段 , VOCs 释放浓度可能超过 1 400 mg/m3。因 此 , 抑 制堆肥最初时期的 VOCs 的产生量是控制VOCs 排放的关键 。4 堆肥过程中臭气产生和释放的影响因素4. 1 有机物矿化和氮素转化有机氮

17、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矿化分解而转化为NH+4-N, NH+4-N 可进一步转化为氨气 , 以 气 态形式释放到堆体外 29。随着有机质的矿化 , 有 机 氮不断转化为 NH+4-N, 有 利 于后期的污泥土地利用 。但是NH+4-N 若 转 化成氨气并释放到堆体外 , 则对环境不利 。提高堆肥物料含水率有利于抑制堆肥体系中NH3扩 散 及 NH+4积 累 , 减 少氮素损失 30。李 国 学等认为 NH+4-N 的减少和消失可以作为堆肥腐熟度的参 数 31。因 此 , 控制氮素的损失应该主要 控制 NH+4-N 向氨气转化及氨气释放的过程 。4. 2 温度温 度对堆肥过程中臭气的释放也是至关重

18、要的 。曹喜涛等 32研 究 发现 : 50 下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30 。随着堆肥的进行 , 有机酸逐渐被分解 , 堆肥温度的升高也使部分有机酸挥发 , 含氮物质被微生物强烈分解产生大量 NH3 33。堆 肥温度是保证堆肥进行重要因素 , 但 随着温度的上升 VOCs 也随之大量产生 。堆肥的最初阶段产生大部分 VOCs, 原因是堆肥初期温度较高 , 进而促进了 VOCs 的产生和释放 34。夏 季 VOCs 释放量最高 ,秋冬季节释放量相对较低 35。因 此 , 环 境温度也是影响 VOCs 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3 pH值在堆肥过程中 , 堆体 pH 都是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微生

19、物厌氧发酵过程产生 H2S 气体 , 但 并不是所有 H2S 都 会 释放到堆体外 , 一部分 H2S 会 溶 于水中或被堆肥物料吸附 , 剩余 H2S 才 会 排出堆体 19。当 进 入高温阶段 , 堆肥物料中的各种含硫化合物被大量分解 , 产生一定量的 S2 , 与 H+结 合 后以 H2S 气 体的 形式释放 , 从而降低堆体中 H+含 量 , 使 堆体 pH 升高 。到了降温阶段 , 由于释放 H2S 的浓 度增加 , 使堆体 pH 一直呈上升趋势 20。在 堆 肥初期 , 物料中易降解有机物为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 , 有机氮快速分解而产生大量的 NH+4-N, 而此时硝

20、化细 菌 活动相对较弱 , 无法及时将 NH+4-N 转 化 为 NO3-N, 使 得 pH 值 升高 36。在堆 肥 中后期 , 随 NH+4-N 浓 度 降低 , NO3-N 浓 度 不断升高 , pH 值略有降低 。Liang 等模拟堆肥状态下 NH3挥 发 机制 , 指出大量的氨挥发都在 pH 值较高的状态下进行 37。4. 4 微生物活性氨化细菌在高温期大幅度增加 , 其数量与氨气释放浓度 、铵态氮呈正相关 ,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随堆肥时间的推移有上升的趋势 32。刘 学 玲等 38研 究 表明 , 氨化细菌在高温期处于大幅度上升趋势 , 使得氨态氮含

21、量和氨气释放浓度均达到最大 , 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都在降温期增加明显 , 且都与硝态氮呈正相关 。王立群 39发现氨化细菌适合生长 温 度为 45 55 , 且在65 时仍保持一定的数量水平 , 而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适合生长范围是 35 45 , 研究结果相似 。翁焕新等 40研 究 结果表明 , 污泥 SB 的生活量越大 、活性越强 , 硫化氢释放量就越大 ; 中偏酸性污泥硫化氢的释放量大于碱性污泥 , 碱性污泥不仅能够中和硫化氢 , 而且可以抑制 SB 的生长 , 减少硫化氢产生 。VOCs 产生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 微生物多样性在中温期最高 41。先前 研究表

22、明变形细菌和乳酸菌主要出现在中温期且加速有机质降解 , 使 VOCs 产量进一步增加 。此外 , 高温期主要细菌是蜡样芽孢杆菌 42, 能 分 解某些 VOCs 诸如有机硫和氮化合物 , 从而造成在这个时期 VOCs 浓度最低 43。因 此 , 微 生物数量和种类在不同堆肥时期决定了有机质降解和不同的产生 VOCs 量 , 其中中温期是 VOCs 产生排放关键时期 , 应该密切关注 。5 污泥堆肥过程中恶臭气体的处理方法和工艺常用的恶臭气体处理方法见表 2。从表 2 可以看出 : 治理恶臭气体的主要方法有物理 、化学 、生物和联合法 。物理化学除臭法具有设备繁多 、工艺复杂 、使用后再生困难

23、、能耗大等缺点 ; 生物法则具有简单 、投资省 、运行费用低 、维护管理方便 、效果好等优点 。49环 境 工 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但由于堆肥过程恶臭组分及其性质的多样性 , 加 上各种处理措施都有其局限性 , 因此单一的净化方法对臭气的净化性能往往不稳定 ,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同时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合理搭配 , 才能稳定有效处理不同堆肥过程产生的臭气 4, 44-45。因 此 , 针 对污泥堆肥厂恶臭特点和工艺要求 , 运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恶臭治理难以满足要求 , 采用物理化学法与生物法的组合工艺进行脱臭处理是理想的 ,即 “化学洗涤 植物提取液喷淋 生物滴滤

24、”和 “催化型活性炭吸附法 高能离子法 生物法 ”。表 2 常用的臭气处理方法分析和比较 6, 46-47Table 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common odor treatment methods名 称 适 用范围 优点 缺点 去除效果大气稀释法 工业有组织排放源的低浓度恶臭处理费用低 、运行简单 受当地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影响较大 ,对烟囱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受条件限制 , 去除效果一 般活 性炭吸附 低浓度臭气和脱臭的后处理初期投资比较低 、维护容易 ,被广泛应用活性炭再生或更换导致运行成本较高 脱臭效果良好燃烧法 废气质量浓度超过 1 500 106净 化

25、 效率高 、操作简单 、动力消耗少建设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很高 , 燃料费用高 , 有二次污染的可能针对高浓度臭气处理有效高能离子 细菌 、硫化物 、挥发性有机物占地小 、操作方便 、运行费用低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无二次污染效果受浓度影响 、投资成本高 、需定期更换离子管 、运行成本高对 H2S、NH3等 气 体去除率可达 95%以上 , 对VOCs 去除率可达 85%曝气式活性污泥法臭气浓度低 、氧气浓度高 设备投资 、维护管理费较少 需注意鼓风机与配管等的防尘和防腐蚀保护 , 活性污泥有异味能有 效 去 除 高 浓 度气体生物滴滤法 各种恶臭成分的降解处理 管理维护容易 、运行费用低 、

26、脱臭效果好 、适应性很强占地较大 、投入高 、运行管理复杂 对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富含 N、S 的臭气处理效果优良生物滤池法 浓度高 、气量大的有机废气 设备结构简单 、运行费用低 、操作管理方便 、占地面积较小对多种废气的去除率高生物土壤法 臭气浓度低 、土地充裕 设备简单 、运行费用极低 、维护操作方便对高浓度或浓度变化较大的臭气不够有效 , 占地较大降解难溶性恶臭成分有 效6 结 论 及建议污泥堆肥过程中 , 氨气 、硫化氢 、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是主要的致臭物质 ; 有机物矿化和氮素转化 、pH 值 、温度 、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堆肥过程中臭气释放的重要因素 ; 各种恶臭处理技术各有

27、其优缺点 , 就目前恶臭处理研究发展状况而言 , 综合经济因素 , 采用组合法会更加经济有效 。建议污泥堆肥厂结合具体环境特点 , 采取诸如“化学洗涤 植物提取液喷淋 生物滴滤 ”、“催化 型活性炭吸附法 高能离子法 生物法 ”等组合方法 。参 考 文献1 常 勤 学 通风控制方式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和氟磷转化的影响 D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 , 20062 于安 鸡粪 /木屑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物质转化规律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D 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 , 20093 刘洪涛 , 马达 , 郑国砥 城市污泥堆肥在园林绿化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J 中国给水排水 , 2009, 25( 13)

28、: 117-1194 毕东 苏 垃圾堆肥厂臭气的生物脱臭技术综述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35( 27) : 8623-86255 刘璐 , 陈 同斌 , 郑国砥 污泥堆肥厂臭气的产生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给水排水 , 2010, 26( 13) : 120-1246 郭小 品 , 羌宁 , 裴冰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臭气的产生及防控技术进展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7, 30( 6) : 107-1117 Tsai C J, Chen M L, Ye A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odorconcentration and the crit

29、ical components emitted from food wastecomposting plant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 35) : 8246-82518 李季 , 彭 生平 堆肥工程实用手册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9 Eklind Y, Kirchmann H Composting and storage of organichousehold waste with different litter amendments II: nitrogenturnover and losses J Bioresour

30、ce Technology, 2000, 74( 2) :125-133 10 Witter E, Lopez-real J Nitrogen losses during the composting ofsewage sludg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y soil, zeolite, andcompost in adsorbing the volatilized ammonia J BiologicalWastes, 1988, 23( 4) : 279-294 11 Martins O, Dewes T Loss of nitrogenous comp

31、ounds duringcomposting of animal waste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992,42( 2) : 103-111 12 Komilis D P, Ham K, Park J K Emission of volatile organic59大 气 污 染 防 治Air Pollution Controlcompounds during compos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J Water esearch, 2004, 38( 7) : 1707-1714 13 Smet E,Van Langenho

32、e H , De Bo I The emission of volatilecompounds during the aerobic and the combined anaerobic/aerobiccomposting of biowaste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 33( 8) : 1295-1303 14 Haug T The practical handbook of compost engineering M Boca aton: CC Press, 1993 15 贺琪 , 李 国学 , 张亚宁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及其变化规律 J 农业

33、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24( 1) : 169-173 16 秦莉 , 沈 玉君 , 李国学 不同 C/N 比对堆肥腐熟度和含氮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28( 12) :2668-2673 17 李帆 , 朱 宏斌 , 郭熙盛 畜禽粪便高温堆肥过程中氨挥发的机理及控制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36( 25) : 10996-10997 18 杜彦 武 , 杨明 垃圾粪便混合堆肥恶臭的凝结法预处理 J 环境卫生工程 , 2009( 6) : 17-19 19 Arogo J, Zhang , iskowski G, et al Hydrogen

34、 sulfideproduction from stored liquid swine manure: a laboratory study 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2000, 43( 5) : 1241-1245 20 Delgado S, Alvarez M, odriguez-gomez L, et al H2S generationin a reclaimed urban wastewater pipe case study: Tenerife( Spain) J Water esearch, 1999, 33( 2) : 539-547 21 Boon

35、 A G Septicity in sewer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containment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1( 7) :237-253 22 Zhag L, DE Schryver P, DE Gusseme B, et al Chemical andbiological technologies for hydrogen sulfide emission control in sewersystems: a review J Water esearch, 2008, 42( 1) : 1-12 2

36、3 Hobson J, Yang G The ability of selected chemicals forsuppressing odour development in rising mains J Water Scienceand Technology, 2000, 165-173 24 Shen Y, Chen T, Gao D, et al Online monitoring of volatileorganic compound production and emission during sewage sludgecomposting J Bioresource Techno

37、logy, 2012, 123: 463-470 25 Pagans E, Barrena , Font X, et al Ammonia emissions from thecomposting of different organic wastes dependency on processtemperature J Chemosphere, 2006, 62( 9) : 1534-1542 26 Kumar A, Alaimo C P, Horowitz , et al Volatile organiccompound emissions from green waste compost

38、ing: Characterizationand ozone format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 45( 10) : 1841-1848 27 Eitzer B D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hemicals from municipalsolid waste composting faciliti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1995, 29( 4) : 896-902 28 Turan N, Akdemir A, Ergun O Emission of vo

39、latile organiccompounds during composting of poultry litter J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2007, 184( 1) : 177-182 29 郑国 砥 , 高定 , 陈同斌 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和氨气释放的动态与调控 J 中国给水排水 , 2009, 25( 11) : 121-124 30 Liang Y,Leonard J ,Feddes J , et al Influence of carbon andbuffer amendment 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c

40、omposting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6, 97( 5) : 748-761 31 李国 学 , 张福锁 固体废物堆肥化与有机复混肥生产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0 32 曹喜涛 , 黄为一 , 常志州 鸡粪堆制过程中氮素损失及减少氮素损失的机理 J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20( 2) : 106-110 33 Kirchmann H, Witter 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during aerobic andanaerobic manure decomposition J Plant and Soil,

41、 1989, 115( 1) : 35-41 34 Suffet M, Decottignies V, Senante E, et al Sensory assessment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dor nuisance emissions during thecomposting of wastewater biosolids J Water Environmentesearch, 2009, 81( 7) : 670-679 35 ajamaeki T, Arnold M, Venelampi O, et al An electronic noseand ind

42、icator volatiles for monitoring of the composting process J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2005, 162( 1) : 71-87 36 Sanchez-monedero M, oig A, Paredes C, et al Nitrogentransformation during organic waste composting by the utgerssystem and its effects on pH, EC and maturity of the compostingmixtures J B

43、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1, 78( 3) : 301-308 37 Liang Y, Leonard J, Feddes J, et al A simulation model of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composting J Transactions of theASAE, 2004, 47( 5) : 1667-1680 38 刘学 玲 , 黄懿梅 , 姜继韶 微生物生理群在猪粪秸秆高温堆肥碳氮转化中的作用 J 环境工程学报 , 2012, 6( 5) : 1713-1720 39 王立 群 , 曹立群 , 肖维伟 鸡粪好氧发酵

44、氮转化与相应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J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8( 5) : 61-65 40 翁焕 新 , 高彩霞 , 刘瓒 污泥硫酸盐还原菌 ( SB) 与硫化氢释放 J 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29( 10) : 2094-2102 41 Mayrhofer S,Mikoviny T , Waldhuber S, et al Microbialcommunity related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 VOC) emissionin household biowaste 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6,

45、8( 11) : 1960-1974 42 Schloss P D, Hay A G, Wilson D B, et al Tracking temporal changesof bacterial community fingerprints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composting J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3, 46( 1) : 1-9 43 Conde E, Alba J, Lopez E, et al emoval of complex mixtures ofVOC( thinner) from waste a

46、ir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evolution ofmicrobial consortium during biofiltration process J Advances inAir Pollution, 2001, 10: 355-364 44 郭强 , 席 北斗 , 黄国和 固体废物堆肥处理过程中生物过滤及其臭气处理技术 J 江苏环境科技 , 2004, 17( 1) : 32-34 45 陈荣 , 张 玉婕 , 刘强 城市生活垃圾发酵恶臭及生物法应用研究 J 环境卫生工程 , 2009( 6) : 14-17 46 贾华 清 畜禽粪便的除臭技术研究进展 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5) : 49-51 47 闫波 , 姜 蔚 , 李芬 污泥活性炭吸附剂同时脱除硫化氢和氨气研究 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 662-666第一 作者 : 李明峰 ( 1985 ) , 男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limingfeng531163 com通讯作者 : 赵继红 ( 1968 ) , 女 , 教授 , 主要从事应用环境与微生物研究 。zjh zzuli edu cn69环 境 工 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