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80123 上传时间:2020-01-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A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定义:它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科技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内涵:构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是种子产业化的内涵。产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种子产业化理论与技术及产业化模式(2)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运行机制(3)分析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4)总结国内外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5)提出适合我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主体的模糊与缺位是制约我国种子产业化水平提高的瓶颈种子产业化

2、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研究种子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如何全面实施种子产业化的途径,加快种子产业化的步伐,增强国内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对中国种业乃至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方法:采取综合性研究方法,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会议研讨与吸纳国内有关专家意见相结合。国内外种子产业现状我国种子工作发展阶段:1、农户留种阶段(1949-1957)2、“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3、“四化一供”阶段(1978-1995)(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4、种子工程阶段(1995-2010)(按功能分类:农作物改良

3、(新品种引种)、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销售、种子管理)5、新种子工程阶段(2011-至今)我国种子工作已取得的成就:1、种子科研形成体系,良种培育推广成效显著 2、种子经营形成规模,种子商品化进程加快 3、种子工程初见成效,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明显提高 4、通过改革,现代种子企业逐步开始建立 5、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和频繁 6、种子管理法规制度日趋完善我国种子产业现状:(一)规模庞大,组织形式不合理(二)种子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较大(三)种子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获利能力突出(四)中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有优质的种子,而且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种子品牌、国际化种业公司,更

4、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我国种子进出口状况:进口数量多的种类(饲料用植物(紫花苜蓿(加拿大、美国)、羊茅(美国、丹麦、荷兰)、黑麦草(美国、荷兰、丹麦)、草地早熟禾(美国、丹麦)、蔬菜(主要是泰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美国、韩国)、油料作物、花卉以及豆类种子)。其他:大豆(加拿大)、棉花(美国、以色列)、西甜瓜(泰国、日本)。出口数量多的种类:豆类作物种子、谷物种子种子出口分布:(一)粮食作物种子:小麦(朝鲜)、玉米(日本、越南、泰国)、大豆(朝鲜、日本)、稻谷(越南、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几内亚)。(二)蔬菜种子:出口地区比较分散,主要是日本、韩国、荷兰、美国等(三)西甜瓜(美

5、国、日本、荷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国)。国际种业的发展趋势(一)种子生产体系 1、强化种子质量 2、自动化程度高 3、专业化程度高 4、种子生产集约化和“虚拟工厂”(二)种业市场 1、种业市场为跨国公司控制 2、种业市场集中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化工、农药、医药食品、生物、烟草、贸易等产业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三)国际种业发展热点 1、生物技术(以美国的转基因作物栽培面积最大,其次为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中国排第六位)2、生物能源(是通过种植含有大量能源的作物,并对这些作物进行加工转换而生产出的电力、气体和液体燃料等二次能源)3、有机农业 加入 WTO 对中国种子产业的影响(一)前

6、所未有的机遇 1、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种业贸易全球化 2、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有利于种业现代化 3、有利于加速种业市场化进程 4、有利于加速种业法制化进程(二)短期内我国部分种子市场将受到挤压 新形式下种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不完善 2、行业规模小,人员多,亏损大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息网络不健全 4、竞争力不高,品种保护力度不够 5、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 6、未形成强有力的执法体系国际化条件下的中国种业发展思路 1、更新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2、合理运用 WTO 有关规定,保护国内种子市场3、完善法制强化管理,科技创新增强后劲 4、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

7、大型种业集团 5 强化质量意识,服务观念6、增加投入,强化种业科学研究 7、加强信息工作,完善种业市场网络 8、建立种业风险保障制度,提高竞争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1)育种创新能力较低(2)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3)种子生产水平不高(4)市场监管能力不强(5)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种子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 2 种子是增产的内因。3 种子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 4 优良的种子可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5 促进种植业结构和耕作制度调整的基础 6 优良品种能促进作物向新的区域扩展,从而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7 耐贮藏运输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我国蔬菜生

8、产实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北菜南销 8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9 种子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科学技术的载体作用更加明显我国种子产业化现状:计划性阶段 双轨制阶段 市场化阶段育种科研:由各地农科院、育种单位、农业大专院校(以上单位经费依赖国家财政)及少量农户主导研发育种,品种经审定通过后,品种权无偿提供给经营单位。种子管理:种植管理即由属农业部的各级行政部门承担,包括种子站、种子检验处、种子行业指导处等等,它主要负责审定与检验种子、调剂供种、监管种子经营以加强种子管理,然而,这也造成种子经营行政干预过多和各地区的保护主义。供销经营:供销经营主体是各级种子公司,均为国有单位,负责衔接种子的生产与销

9、售通过与种子生产者(繁殖基地、生产大队或部分科研单位、高校等)签订合同,获得种子生产供应;再把种子分装运输、通过买卖经营调配至各地区层级;最后种子流通至县地级种子公司经销,交付给农户使用。通过收购和兼并,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大型种业集团。一是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种子公司,以经营玉米种子为主,但实行多元化的纯粹的种子经营战略。二是以美国的孟山都集团为代表的公司,种子公司的母公司或参股公司都是传统的化工、农药、医药、食品等企业,这些公司进入种业的目的是投入巨资开展生物技术研究,从而全面改造传统的种子公司。三是以法国的利马格兰种业集团为代表,由最初的种子专业公司发展成为集种子经营、生物技术研究、食

10、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业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四是以美国约克蔬菜花卉种子公司和皮托种子公司为代表。这类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以园艺作物种子和牧草作物种子经营为主,但经营的品种特别多发展趋势:3.1 种子管理体制法制化 3.2 种子管理规范化 3.3 种子生产、质量、投放标准化、程序化对种子生产和投放过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控制 3.4 企业经营规模化 3.5 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化 3.6 品牌国际化、经营本土化 3.7 研究集约化,知识产权垄断化(一)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提高种业水平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开发占领种业市场的需要(三)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保护种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四)建立新型种业体

11、系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就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下,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二是农业经营各环节及过程主要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农业产业化内涵: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 种子市场化到种子产业化选择的必然性:从理论角度而言,种子

12、产业化有以下好处:(1)种子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种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结合点和突破口;(2)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优化种子资源配置,提高种子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种子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出路;(4)种子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种子产业多元化价值的主要途径。从实践角度而言,种子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它是得到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种子经营方式。我国的种子产业化与种子规模化(规模并非实际经营单位的实体规模大小而是经营单位所掌握的要素和对要素的整合规模):从理论上讲对规模扩大的解决途径有两条,

13、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 二是靠产业集群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解决规模化问题也是解决种子产业化的的核心内容),在解决种子规模化问题的思路中重点强调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组织入手,强调组织对要素整合的规模化;第二是从组织分工角度强调产业内部分工与联合。 种子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应该从种子产业化实现和种子产业价值开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种子产业化的实现角度而言,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种子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种子实现市场化发展的障碍,走合理的组织大整合和组织分工与联合的路子来解决规模化问题;另一方面从种子产业价值实现角度考虑,给予每个市场主体一个充分选择和发挥的机制或平台是实现种子产业价值高效

14、化与多元化的基本出路。我国种子产业化实现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即种子产业的组织创新和种业组织的分工与联合种子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类: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气候、水、温度等我国农业产业要素的分工是由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造成的,而两种要素的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规模极小)、资本、技术(技术的价值是通过研究和应用两部分的结合来完成)和人的因素技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分析:(1)种子产业价值的多样性发挥需要技术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很难实现种子技术的统一研究,必须分工分担不同领域的种子和农业技术研究。2)种子技术精细化要求种子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化研究越来越明显(3)种子技术服务于农

15、业每个环节种子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 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微观领域的生产经营组织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我国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以家庭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形成以行会、股份制企业、家族式企业、其他非家庭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经营方式);二是宏观层面的产业经营组织;三是为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竭诚服务、介于微观和宏观领域之间的农业中间组织按组织的功能和范围来分社会将存在这样三类组织:第一类是家庭;第二类是企业、行会、其他非家庭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第三类是社会的制度和经济机制。 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是同一过程,种子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中不

16、能没有组织创新的出现)组织创新的结果却是用高效的组织代替低效的组织组织分工是适应要素发展的一种对要素的有效整合形式,而非单纯的结构重组,其诱导因素表现为对效率、利润、成本等等的追求,但推动组织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对产能潜力发挥的追求,其实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产品多样性的生产,完成和实现产业价值。组织分工的客观原因有两种:即组织的产能过剩和组织的产能不足。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第一,生产效率追求;第二,交易费用的节省;第三,市场规模;第四,企业或要素的比较优势;第五,要素分工的演进;此外,风险偏好、产业集群环境等因素也是影响组织分工的主要因素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

17、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在研究方法上,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局部均衡仍然是产业组织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在研究对象上,产业组织主要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主要建立在两项经验性研究基础上,即对经济绩效的衡量和结构与绩效关系)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更加重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要理论思想范式是竞争性均衡模型)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1、可竞争

18、市场理论 2、博弈论 3、新制度经济学 4、合约理论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农业科技产业化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周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使

19、农业企业科技化。农业科技产业化是把新的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进入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科技的研制、开发、销售企业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明显的特征是成果找市场。农业科技产业化则以农业技术的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由市场找成果,通过其技术产品的销售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共同的运行机制,主要区别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商品销售对象基本上是广大消费者而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的商品销售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生产者。目前

20、的种子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创造农业科研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发展到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科技产业化基本特征:(1)科技企业化 (2)高新技术化(3)企业规模化(4)产品专业化(5)经营一体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理论依据主要有市场机制理论(价值运行是其核心)、制度变迁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市场机制具有四个基本特性: 产权清晰,有法律保障; 等价交换; 公开竞争,公平竞争; 自发性、盲目性和宏观调控。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

21、导型制度变迁,其典型形式是政府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力量所推动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需求主导型的主导变迁。它不是由政府强制实行的主导变迁,而是人们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的制度变迁行为。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政府放松约束才能实现,政府也可以通过说服和利益引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制度变迁,如:农业科技产业化技术进步理论在技术进步中,技术的应用和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对资源的替代,二是技术对产品的替代。生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产品价格的高低,诱导着技术进步的方向国外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经验 1、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业务全球化 2、农业科技企业拥有研究机构 3、农业科技企业专业

22、化与高科技化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I)农业科技企业少(2)在一体化经营类型中,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还不很紧密,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把两者的经济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持久的、真正的一体化经营。(3)现有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缺乏。(4)现行体制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要求,市场发展不完善。(体制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制度建设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要求)(5)国家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产业化运行主体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制约。(6)对我

23、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模式一:科研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类模式是我国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基础力量,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式)模式二:科研单位创办科技企业模式(该模式具备农业科技产业化基本特征,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或农业科研单位,即所谓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模式三:产学研合作模式(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义一主要力量)模式四:资本营运模式(该模式具备农业科技产业化典型特征,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属于这种发展模式)模式五:科技项目投资模式(与上述四种发展模式相比,其独特之处

24、是通过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培植农业科技企业)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从典型案例剖析和模式分析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主要有两类经营模式。一种是一个运行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个主体就是农业科技企业。另一种是多个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运行主体可以有二个或三个(是指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生产与贸易有不同主体承担,但不同主体之间结台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体化经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1)现有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以科技产品为龙头而成为科技企业(2)农业科教单位创办科技企业(3)农业科技单位全部或部分进入企业,使一般企业

25、变成科技企业。(4)农业科技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创业精神,二是农业科技部门改制的推动,三是社会和市场对农业科技进步需求的拉动。1、先锋公司的育种思路和育种体系 2 、精量(单粒)播种 3 、高质量高价位的挑战中国不是普通玉米的起源地,种质相对缺乏,育种资源遗传基础狭窄,与先锋公司等拥有自己丰富种质材料的跨国公司比较,在起点上就处于劣势。其次,先锋公司建立起成熟的商业化育种平台,一系列的品种可以源源不断走向市场;我们的育种研究机构和企业规模小且散,单打独斗,在育种方面没有集团优势,而且效率不高。再次,国外公司育种是跟着市场走,甚至是根据对未来市场情

26、况的判断提前进行准备,我们的品种选育似乎是为了审定而进行,市场反应滞后,许多品种审定后不能够推广。育种机制:第一,科研与育种项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发表文章或评职称。第二,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除了目前普遍重视的丰产性的标准之外,它还应该具备产业化开发市场化的标准:1)广适性; 2)抗逆性;3)品质优良;4)适于轻简栽培和机械化耕作。同时要满足种子生产和储藏要求。第三, 科研系统内部必须做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第四,全面运用分子技术手段,提升传统育种的效率第五,科研分工清晰明确,各司其责第六,科研体系必须是与产业化紧密结合商业化育种:是指在精细设计的育种方案指导下,严格按标准与流程进行工厂化规

27、模测试与选育,持续制造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种育种体系和活动。特点:1) 市场化导向 2 )专业化分工 3 )规模化研究 4 )集约化运行;制约因素:1 )科研与生产脱节 2 )科研分工不合理 3) 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不足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途径:1 )设立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 2 )创建育种创新平台 3) 保障经费投入 4) 引进与培养研发人才 5)育种机制创新 6)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7)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体系 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9)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 商业育种的三个类型:国家式育种:中国、法国;联合式育种:以色列;集团式育种:美国,德国,荷兰依托于大集团的育种运作方式,

28、可能是中国发展本土育种的方向。商业育种人才:宏观管理者;基础和实用研究的科学家;企业管理者;咨询顾问。信息管理:生物信息管理平台;生产数据和与竞争对手对比试验数据的收集、统计、管理育种公司的主要操作工具:育种中心数据库和育种辅助软件;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大客户管理系统;综合经济效益分析系统和生产成本统计系统;生产和销售计划系统;仪器设备工具使用建立在三线技术服务体系之上。 第一线:直接接触客户,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第二线:区域性技术支持,负责某区域全面的技术服务; 第三线:公司总部的科学家,在某个领域的专家育种目标:1)总体生产能力估算和细分市场划分: 育种公司的能力、实际生产量统计、商品

29、产量。根据区域、生产链延伸程度、消费需求,划分细分市场。2) 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和产业的定位和发展预测: 农业生产趋势,农产品产业定位,高档商品,一般消费商品 3)评估 5-10 年以后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状,包括消费、生产、企业、技术、国际市场育种涉及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管理问题育种的主要环节:(1)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2)主要经济和生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探索和利用;(3)主要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状的表达和评价;(4)创造新的遗传变异,构建新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5)完善和提高良种繁育技术现代育种属于生物技术产业育种产业发展趋势:(1)育种成果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2)高新技术

30、与常规技术相结合。(3)新品种保护机制发挥作用。(4)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5)育种科技成果产业化育种产业化内涵:包涵了育种产业化和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的含义。育种产业化是指在育种科研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协同化、组织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向传统种业和农业的产前 、产中 、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种业和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 ,关联产业不断扩大, 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成果产业化,就是将育种创新所形成的良种、新品种和不同形态的知识成果进入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 ,农业关联产

31、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系统。育种产业化取向:一是加强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二是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三是加快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步伐。四是建立高效多能的育种产业化人才队伍育种产业化运行机制 育种成果:(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育种产业化运行有三个基本要素:政府行为、市场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机制。育种产业化机制具体可分为:利益分配机制、营运约束机制、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32、是育种产业化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参与各主体的利益,是决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营运约束机制发挥约束作用,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统一;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育种资金短缺的难题,保障育种所需资金的供给;基本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育种家的基本利益,发挥了稳定作用;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给予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当前我国科技投入、产出及转化的全过程中,有三个不同的主体: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主体,二是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的研发主体,三是以企业为主的产业化主体。育种产业化具有多样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风险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形成产业化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政府行为、市场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及

33、其经营机制。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风险保障与智力开发机制,是育种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问题。育种协同创新机制,就是将现有的育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高效利用,以利益为纽带链接成多元组织节点的链条集合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达到科技资源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它是育种产业化运行的重要方式。种子生产概念 品种通过审定后,在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种子繁殖,并保持品种的种性,供大田生产所用。这种繁殖、生产良种的过程,称为种子生产。任务:(1)繁殖符合质量要求的优质种子(2)提高繁殖系数,加快繁殖良种 (3)防止品种退化,延长品种寿命种子生产是品种工作中衔

34、接品种选育和品种推广,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种子生产实行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三级生产程序。原原种 指育种者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最初的一批可用于繁殖原种的种子。原种指用育种者种子按技术操作规程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生产方法(1)重复繁殖法又叫保纯繁殖法(在繁殖过程中,只进行去杂去劣,不进行其他目的的人工选择,每一轮种子生产都由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提供育种者种子,其种性好、典型性强、纯度和质量高)(2)循环选择法(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三圃制)(3)“三系”亲本原种生产 1)成对回交测交法 2)“三系七圃法”(在实施“三系七圃法”时,应注意

35、以下几点:自始至终抓好保纯工作,着重抓好花期隔离和防止机械混杂,反复进行田间去杂去劣。收获时,保持系和不育系要分割、分运和分场脱粒。一定要把“三系”综合性状的典型性和整齐度作为鉴定和选择的主攻方向,不盲目追求单一性的优中选优。不育系的育性鉴定重点是对单株和株行的鉴定,凡抽样镜检中发现有染色花粉则予以淘汰。对数量性状的选择要根据遗传率的高低加以区别对待,遗传率高的性状要严格,遗传率低的性状选择时不宜过分苛求,一般可采用众数选择法或平均数选择法。)(4)玉米自交系的原种生产 1)穗行测交提纯法 2)穗行鉴定提纯法 3)半分对比提纯法原种生产良种生产 1)有性繁殖作物的良种繁育 生产技术要点:选择自

36、然条件及隔离条件比较好,排灌方便,种子产量高的地区及块。同科、同种间应注意轮作倒茬,减轻病虫害为害,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 种子生产的播种期,应保证种株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籽能在最适的季节。肥水管理要适宜。灌水不宜过勤,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注意防治病虫害。2)无性繁殖作物的良种繁育(马铃薯脱毒培养) 生产技术要点:选用原种圃地(母本园)的脱毒苗或品种纯正的种苗、接穗进行生产用种的繁殖。 为了加大繁殖系数,扦插易成活的作物,可用嫩茎扦插,以扩大脱毒苗的群体。对宿根花卉、草莓、枣、菠萝和香蕉等果树可用分株繁殖,对分株苗的地上部枝叶生长和根系状况都要进行选择,地上部要选择生长健壮,地下部应有良

37、好的根系。加速种子生产进程的措施(1)稀播繁殖(2)剥蘖分植 (3)营养繁殖(扦插法、嫁接法、分株法、切块法) (4)组织培养 (5)异地、异季繁殖 种子生产产业链是依据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客观实际,由相关环节组成的链条。是以育种公司为核心的,首先育种公司将需要生产种子的亲本发放给种子生产公司(农户、基地或农业合作社等),然后由种子生产公司(农户、基地或农业合作社等)将需要生产种子的亲本培育成种子,育种公司再将种子回收,最后育种公司将回收的种子销售给种子销售公司。当前我国种子生产产业存在的问题:(1)制种组织体系不稳定(2)种子生产基地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低(3)制种产业链出现断层(4)种

38、子质量管理监督检验体系不够健全(5)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制种产业链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1)价值增值原则(2)竞合竞争原则 (3)协同效应原则。制种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其目的是在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一方面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接通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另一方面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下游拓展。制种产业链内包括育繁推、产加销的主干链条和种子行政管理及公共支持与社会服务的辅助层面的保障、支撑性链条制种产业链构建的内容:1)应以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营销能力等内容作为关键价值活动。2)以种子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各参与者应该在加强交流、

39、共同决策、提高产业链信息化程度及完善内部合约的基础上,形成紧密有效合作的组织链。3)育种和销售企业,是产业链中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与上、下游成员的信息沟通。4)种子组织链有待提升和延伸,从深度上破除简单的公司+农户模式 5)种子物流链应创新发展模式。种子生产产业链培育的实质就是通过地区产业链的构建,打造地区产业集群通过增长极的形成,以点带面,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种子生产产业链培育(1)致力于研发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专业化生产提高种子质量,实施名牌战略。(一是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要树立工业化生产经营的理念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以严格检验监测手段促进种子质

40、量的提高;三是加强种子田间质量监督检验,从源头上把好种子质量关。四是加强商标注册工作,维护优良种子信誉,树立自己的种子品牌;五是强化名牌培育,采取切实措施,宣传推介自己的品牌,使之向名牌行列迈进,实现以品牌带动制种产业发展的目标。)(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繁制种基地(4)加强管理,加大扶持种子生产主要运行组织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2)“公司+制种大户”、“公司+承包户”模式(3)“公司十制种专业村”、“公司+制种场”模式生产基地管理 (1)生产基地建设:指能够满足种子生产对气候、土壤、水利设施等自然条件需要,能满足种子生产特性要求(如隔离条件),以种子生产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规模、组织

41、良好的种子生产用地,同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原则 1)统筹安排,分类建设的原则:首先建立原种和亲本种子繁殖地,按作物种类分类建设2)质量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考虑气候条件、隔离条件、土地条件等提高质量;考虑生产水平、劳动力价格、运输条件降低成本 3)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种子生产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自然条件 1)交通条件 2)隔离条件 3)土地条件 4)气候条件 5)检疫条件 6)种子干燥条件;第二:社会经济条件 1)认识统一,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 2)劳动力资源充足,满足种子生产需要 3)劳动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通过培训掌握制种技术 4)耕作制度适合良种繁育的要求

42、 5)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条件购买必需的化肥、农药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 1)搞好论证,合理规划( 撰写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2)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种子干燥、收购、贮藏设施)3)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管理组织行政管理: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技术管理: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4)技术培训(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子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生产基地的价格机制:1)种子的收购价应体现制种成本 2)实行种子收购价格动态管理风险保障机制:1)建立风险调控基金 2)建立种业保险制度 3)建立“基本收益点”制度依法制种机制:实行合同化制种;建立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种子生产技术优化研

43、究,提高制种产业链的竞争力(1)创新机制:企业和科研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横向联合:委托育种,即经济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提出育种目标,拨出相应经费,委托科研单位按照要求培育品种,然后企业生产和销售;合作育种,即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共同申请课题、立项,并互派人员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研究,但要明确分工、共同开发、共享成果;品种转让,即科研单位所选育的品种在其原原种和亲本不扩散的前提条件下,将品种技术转让于一家或多家种子企业,随后科研单位负责技术指导,而种子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并按销售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于科研单位;品种买断,即科研单位在对品种亲本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一次性、有偿转让给一家种子企业,这

44、家种子企业独家开发,形成自身产品;联合销售,即科研单位利用种子企业的市场和营销手段,而种子企业利用科研单位研发的新成果,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企业兼并,即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兼并科研单位,使科研单位成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或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可以兼并种子企业,使其成为单位的生产和销售机构;出资入股,即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投入资产和资金,二者组建股份制合作企业,发挥其各自优势,促进生产、科研和销售的一体化。(2)重视高产制种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制种技术体系的建设:(1)统供亲本,提高质量(2)种子生产技术的落实(3)做好去杂保纯(4)完善贮藏保管制度(5)实行独立的种子检验制度、严格种子检测

45、1)完善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 2)做好田间检验,淘汰不合格的种子田 3)做好室内检验,严把种子质量关种子生产产业可持续发展:(1)加强种子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种子管理水平(2)加强优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3)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努力使种子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提高服务水平(5)积极引导种子企业组建种子行业自律协会(6)以乡或村为单位组建种子生产合作社(7)鼓励和扶持流转土地的专业性种子生产企业(8)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集团(9)建立多种形式的开放型良种生产模式 1)建立把常规种良种繁育与期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2)建立常规良种繁育和统一供种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46、 3)建立良种繁育与食品企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4)建立良种繁育和良种补贴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5)建立品种授权销售的生产模式 6)建立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形式的生产模式 7)建立种子分公司形式的良种生产模式建立开放型良种生产体系的优势: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2)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种子的加工是指对种子从收获到播种前采取的各种技术处理。一般包括种子基本清选、干燥、精选分级(长度、宽度、比重)、包衣和丸化、包装等过程种子的干燥方法通常有自然干燥和人工机械干燥两类。 种子自然干燥 种子人工机械干燥法 机械通风干燥法 热空气干燥法。还有冷冻干燥法和干燥剂干燥法等,主要适用于少量的种

47、质资源和名贵种子的干燥及保藏。种子包衣有以下作用: 能有效地防控作物苗期病虫害,保护种子正常发芽和出苗,促进幼苗生长; 提高种子对不利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抗逆能力。如提高种子的抗旱、抗寒、抗潮湿等特性; 提高种子的耐藏性,防止种子劣变; 改变种子大小和形状,便于机械播种; 增强种子活力,促进全苗、壮苗,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 省种省药,减小环境污染,降低成本; 可有效地防止种子经营中假劣种子的流通种衣剂的类型 根据组成种衣剂的成分可将种衣剂分为下列两类: 单元型种衣剂 复合型种衣剂 种衣剂按其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农药型种衣剂 微肥型种衣剂。 调节 pH 种衣剂 促进种子萌发种衣剂 除草种衣

48、剂 大粒化种衣剂 根瘤菌种衣剂种子加工机械化,就是把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田生产出来的“半成品”种子,用各种种子加工机械和仪器,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合格的种子。作用:1. 提高种子质量 2. 增加科技含量 3. 带动栽培技术进步 4. 抗御灾害有利贮种 5. 实现节本增效 6. 使种子更加标准化种子加工管理 合理组织种子加工就是对操作人员、加工设备、种子、加工过程各环节和工序的合理安排,使之在时间、空间上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协调的加工系统,以保证加工流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低、效益最高。合理组织种子加工必须使加工过程具有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和经济性。连续性是指加工过程的各阶段、各工序在时间上相互衔

49、接,不会发生或很少发生不必要的停顿现象;比例性是指加工过程的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各生产环节上的劳动人数、加工设备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提高劳动效率;节奏性是指整个加工过程要有节奏地进行,不出现时紧时松等不正常现象。经济性是指加工过程中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生产效果。种子的包装是种子产品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产品的容器或包装物及其设计装璜。包装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看有两层含义:动态的包装指对产品的包装物进行设计、生产或将产品装入包装物中的一系列行为;静态的包装指用来盛放或包裹产品的容器和包装物。种子商品的包装按使用范围可大致分为内包装、中包装与外包装。内包装是直接盛种子的容器,一般都随种子销售给购种者。中包装是用于装盛若干个装有内包装种子的容器,主要作用是防止种子装成大箱后受挤压、碰撞和冲击。通常对单价较高,单位面积用种量少的种子应考虑采用中包装。外包装是保护种子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安全、方便装卸和交接清点的完整的包装。包装的功能:1). 具有保护功能 2). 具有方便功能 3). 具有增值功能 4). 具有延伸服务功能 种子包装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种子从散装仓库输送到加工料箱称量或计算装袋(或容器) 封口(或缝口) 贴(或挂)标签等程序。种子储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