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75565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交流材料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只是校长、书记、中层领导、政教部门和班主任的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向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隐而不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我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做了一些尝试。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

2、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自身形象,他的品行,他的精神,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

3、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阐释数学概念时,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 ”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在数学概念方面,代数中的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微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笛卡儿

4、创立的解析几何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概念,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就利用它来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 ”事实上,离心率 e 由零逐渐接近 1 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很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 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了,而是抛物线。当 e1 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

5、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 e 趋向无穷大时,曲线又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这说明离心率 e 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可见,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2、在讲授数学方法时,采用史料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用历史回顾和历史轶事点缀枯燥的问题求解和历史的解说中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特别是那些为数学拼搏一生、奉献一生的数学家故事

6、,多年来一直激励了无数的数学学习者!“叙述数学家如何跌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任何零零碎碎的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任一搞研究工作的新手鼓起勇气。 ”当然也能使任一学生鼓起学好数学的勇气。如在讲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就加入祖暅原理内容,这是因为,早在公元 5 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又名祖暅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 17 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了这个客观事实。又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杨辉三角表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 11 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 11 世纪。但在欧

7、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 年1662年)首先发现的,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而自豪的。上述史实说明,我国的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所言:“在公元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中国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还有近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通过顽强拼搏,在攀登“歌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忧患意识,德育教育落到了实

8、处。3、在解答数学习题时,采用实例引申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数学在本世纪得到空前发展,数学各学科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日益加强。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要强化数学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量的规律及其与外界的普遍联系。数学将这一切作为对象加以抽象,然后再返回到教育过程中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可能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9、的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如,讲数列时可加进一些人口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讲排列组合时可加进一些计算机的编码技术知识等。譬如 在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就有关于我国人口数的一个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 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 21 世纪中叶将达到 20.54 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纪中叶不超过 16 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 0.45%。但是,今年 2 月 15 日,我国人口已达到 13 亿,

10、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数字。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我省苏北地区(外出在锡务工人员较多) ,那里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不被农民理解的情况很严重(外出在锡务工人员中男的上班,女的在家领孩子和生孩子-生到儿子为止!) ,我就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习题如下:(1)我国人口在 1980 年底为 10 亿,而到 2004 年 2 月 15 日人口到 13 亿,求年平均增长率是多少?(答案:10(1+x) 24=13),即,x1.1%)(2)以 13 亿人口日为基数,按 1.0%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多少?(答

11、案:13(1+1.0%) 4620.54 亿)(3)以 1969 年底 8 亿人口为基数,按原来的 2.34%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多少?(答案:8(1+2.34%) 8150.468 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做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深受教育的学生可向租住在所在地区的农村、街道据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4、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 ”可以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数

12、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图形的对称美,还有数与形的结合美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智慧之门,使命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2tant,1coscos222 求 证 :均 为 锐 角 , 且 满 足、若分析:这是一个不等式的证明题,常用作差比较法、分析综合法,但其过程很繁,如果观察到已知条件,易想到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所成角的余弦的平方和为 1,于是以a,b,c 为长、宽、高构造如图所示的长方体

13、AC1,设对角线 AC1与棱 AD,AB,AA1所成的角分别为 、 21 2tanCDbcbcAa则 ttnc同 理 可 得 , ,tant2三 式 相 乘 得本题解法通过巧妙构造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将数与形转化,得到简洁、清晰的解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数学解题的巧妙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自觉地引进美学机制,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实现数学思维过程与审美过程的统一,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5、充分利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采用知行统一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

14、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总之,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

15、学本质;避免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但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