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实施方案,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Yunnan Academy of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s,汇报内容,1. 目的意义 2. 工作目标 3. 研究思路 4. 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 5. 试验点设置 6. 项目组织管理 7. 经费预算及实施计划安排,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进一步彰显,为“卷烟上水平”和“532”“461”的战略目标提供原料保障。,系统研究与开发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解决制约清香型烟叶,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 提高烟叶质量、突出,型烟叶原料结构布局 优化品牌导向的清香,清香型原料生产体系 建立适应品牌发展的,能力和
2、安全保障能力 增强清香烟叶的供应,一、目的意义,明确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色及区域细分定位。 (1)围绕品牌要求,建立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评价方法。 (2)针对重点品牌,明确典型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色,准确定位细分清香型风格烟叶的不同区域特色。 2. 阐明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生态及代谢基础。 (1)明确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生态条件及关键因素,探明生态因子对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影响机理。 (2)阐明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物质代谢机理,筛选出控制物质代谢基因/蛋白网络系统及重要节点。,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3. 掌握彰显清香型风格特色的生产、加工等技术措施。 (1)明确清香型烟叶的特色区域分布
3、及其自然生态特征,优化清香型烟叶原料的生产区域布局。 (2)筛选出适应不同清香型产区的适宜品种,完善特色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及其配套技术措施。 (3)明确栽培调制及加工技术对清香型风格特色的影响,优化彰显烟叶清香型风格特色的技术措施,建立适应于不同区域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体系。,4. 构建清香型烟叶信息平台,实现规模开发与工业使用。,(1)构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生态条件、生产加工、烟叶品质及工业利用等的综合管理系统及数据库。 (2)掌握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最优工业利用技术,明确重点牌号对清香型烟叶的需求和清香型烟叶的作用地位。 (3)根据品牌需求,依托烟叶原料生产基地,实现清香型不
4、同区域特色烟叶的规模化开发和工业利用。,1.针对重点品牌,阐明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风格特色与品质特性,明确区域细分定位。 2.揭示生态、品种、栽培等技术对清香型风格特色形成的影响,阐明特色形成的生态及代谢基础。 3.完成清香型特色烟叶的生态区划和品种布局,构建满足品牌需求、彰显风格特色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 4.明确清香型烟叶复烤加工技术参数和最优仓储醇化指标,研制出3-4个模块配方,单个模块20万担以上。,(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5.围绕重点卷烟品牌,实现清香型烟叶规模化开发,建立6-8个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示范区。 6.构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管理信息系统。 7.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
5、,获专利、软件等知识产权10项以上,制定相关标准10项以上,出版专著1-2部。,围绕重点卷烟品牌对清香型烟叶的需求和使用状况、依托烟叶原料生产基地,采用“品牌主导、生态切入,特色评定、区域细分,机理研究、成因分析,优化布局、技术保障,规模开发、工业应用”的研究路线开展工作。,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围绕卷烟品牌建立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清香型产区烟叶的风格特色,明确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色和不同区域特色的细分定位(特色区划)。,回答“特色是什么?”,通过分析典型产区生态条件、研究光温水土等关键生态因素,明确清香型烟叶的生态基础;通过对烤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次生代谢等生理过程研
6、究,解析清香型烟叶的物质代谢特征,阐明清香型烟叶的物质代谢基础。,阐明 “为什么有特色?”,解决 “如何彰显特色?”,开展清香型烟叶的生态区划、特色品种筛选、关键栽培调制技术研究,优化清香型烟叶的区域布局和特色品种布局,建立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定向生产技术,形成彰显清香型特色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实现 “充分利用特色”,明确清香型烟叶的最优加工利用技术,构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科研、生态、生产、品质及工业利用数据库与综合管理系统,依托品牌导向型烟叶原料生产基地,实现清香型不同区域特色烟叶的规模化开发和工业利用。,四、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专题二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形成的生态基础研究,专题四 清香型特
7、色优质烟叶品种筛选研究,专题五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栽培技术筛选及集成应用,专题七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利用研究,专题八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专题一 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的感官评价研究,专题三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形成的物质代谢基础研究,专题六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成熟采收与烘烤工艺技术研究,特色成因,特色定位,彰显特色,利用特色,专题一 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的感官评价研究,1. 特色烟叶评价方法研究 (1)建立评价方法总体框架:通过调查研究各重点品牌烟叶感官评价方法、采用各品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香型烟叶典型样品进行感官评吸,以香气特性和烟气特性为重点,筛选出能够表征典型烟
8、叶风格特征的指标,建立清香型特色烟叶评价方法的总体框架。(2)初步建立清香型特色烟叶的评价方法:采集清香、浓香和中间香型代表性产区的烟叶样品,对典型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和对比分析,确定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征和量化指标,完善总体框架,初步建立既能准确描述清香型烟叶、又能准确描述浓香和中间香型烟叶的特色评价方法。,(3)特色评价方法的验证完善: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在三种香型烟叶产区增设取样点,验证、完善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重现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香型评价为基础、以香韵评价为依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重现性的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感官评价方法。(4)提出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的内涵:通过感官评吸,总结
9、清香型烟叶特征的内涵,设定香韵等量化指标标准,概括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征,提出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的内涵。,2. 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区域定位研究(1)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细分:采用研究建立的评价方法,对不同清香型烟叶产区的代表性样品进行感官评价,比较不同区域烟叶的风格特色差异;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区域烟叶样品进行分类评价和差异化分析,提炼不同区域清香型烟叶的共性香韵特征和个性化差异,并按香韵特征及其强弱进行分类,实现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细分。(2)清香型烟叶的区域定位:结合对清香型烟叶产区的生态分析,系统评价不同生态区域烟叶的风格特色,明确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烟叶的风格特征和量化指标,明确清香型
10、烟叶的区域细分定位和特色区域划分。,预期目标,建立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特色评价方法; 明确清香型烟叶的风格特色和量化指标; 3. 掌握不同区域清香型烟叶的特色差异,完成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区域细分定位,实现特色区划。,1. 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气候条件研究收集清香型产区和浓香、中间香型典型产区30年以上气象资料,通过气象数据的空间结构分析与地形校正,提取植烟区域的光、温、水等气象数据,建立清香型产区气象数据库,研究气象指标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系,筛选出主导气候因子,明确清香型烟叶产区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2. 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农业地质背景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结合遥感影像、地质图等资料,获得
11、农业地质背景数据,采用区域差异比较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农业地质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系,筛选出主导地质因子。,专题二 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生态基础研究,3. 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土壤特性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分析、定点研究等方法,研究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状等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系,筛选出主导土壤因子,分析土壤因子对清香型风格特色的影响。4. 生态条件对清香型特色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在不同香型烟叶的典型区和过渡区,选择生态因子渐变的系列调查点,采集气候、土壤、地质等生态数据,分析评价生态因子变化对烟叶特色的影响;采用人工气候模拟的方法,研究光质等生态因素对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影响,明确清香型风格特色形成
12、的生态影响机制。,5. 清香型烟叶产区生态因素的综合评价采用区域差异比较法,综合分析气候、地质、土壤及烟叶特色等数据资料,辨明影响清香型烟叶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生态因素,阐明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空间分异的生态基础,明确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主导生态指标及其对特色的贡献率。6. 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生态模型构建与产区规划采用判别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清香型烟叶产区的生态环境模型,预测与评价清香型产区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定量化、地图化表征清香型烟叶的生态适宜性,规划出清香型烟叶的生态优势区和满足品牌需求的生态适宜区。,预期目标,阐明生态条件与清香型烟叶风格形成的关系,探明
13、主导生态因子对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影响; 明确典型清香型烟叶产区及不同特色区域的生态特征; 掌握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的生态成因; 3. 明确清香型烟叶的生态优势区和适宜区,实现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生态适宜区规划。,专题三 清香型特色烟叶的物质代谢基础研究,1. 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物质代谢特征研究在典型的清香型、浓香型和中间香型产区分别选择试验点,统一栽培措施和品种,在烤烟生长关键时期采集样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 利用显微技术,从组织构成、叶绿体特征等角度,观察不同香型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差异;(2)利用活体原位测量的方法,从C/N代谢、营养代谢和激素水平等角度,探索不同香型
14、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代谢差异;,(3)利用GC/MS、LC/MS等分析手段,测定次生代谢物质,寻找影响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关键物质成分;(4)利用酶学研究方法,从物质合成、分解转化等角度,确定与清香型风格紧密相关的物质代谢关键酶;(5)利用双向电泳、基因芯片等手段,分析与清香型风格紧密相关物质代谢酶的分子机理,寻找对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位点和转录本。通过以上研究,找出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物质代谢规律和形态结构,明确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形成的物质代谢特征。,2. 不同生态区清香型烟叶的物质代谢差异研究根据清香型产区生态类型划分结果,选择代表性生态区,围绕清香型烟
15、叶所特有的物质代谢过程和形态结构,运用生理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在关键时期采集新鲜烟叶样品,研究比较不同生态区清香型烟叶的物质代谢差异。 3. 生态、栽培和品种对清香型烟叶物质代谢的影响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栽培和品种因素对清香型烟叶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明确影响清香型烟叶物质代谢的关键因子,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布局、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撑。,1. 掌握清香型特色烟叶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特征; 2. 明确不同生态区清香型烟叶的物质代谢差异; 3. 探明关键生态、栽培因子和品种对清香型烟叶物质代谢的影响过程; 4. 阐明清香型烟叶形成的物质代谢
16、机理。,预期目标,专题四 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1. 特色品种的比较筛选在清香型产区的不同生态区,开展以当地主栽品种和红大为对照,开展翠碧1号、中烟100、云烟97、云烟99、NC71、KRK26等烤烟品种的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各品种的植物学、农艺学和经济性状等指标,分析各品种的适宜性表现,对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致香物质分析和香型风格特点的评吸鉴定,初步筛选出较适宜本区域种植、清香型风格明显的烤烟品种。,2. 特色品种的风格特色研究在不同清香型产区的典型生态区域,以及浓香和中间香型产区,对筛选出的品质表现较好、清香风格明显的烤烟品种进行生产试验。通过评价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
17、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风格特色等,分析验证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能彰显本区域清香型风格的特色品种,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产区的品种优化布局提供依据。,3.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通过对不同生态区特色品种的类胡萝卜素代谢、糖代谢和异戊二烯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区域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结合烟叶的风格特色、致香物质和代谢产物分析,探讨品种与生态互作对烟叶质量和风格特色的影响,揭示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解读“品种彰显特色”积累资料。,4. 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的利用研究在清香型烟叶的生态适宜区内,选择生态适应性较好的特色品种开
18、展生产示范,系统研究特色品种烟叶的外观质量、物理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吸食品质及风格特色,开展特色品种的工业验证,解读特色品种的烟叶质量和风格特色,明确其在清香型烟叶原料中的可用性和作用,为重点品牌发展对清香型烟叶原料的需求提供品种储备。,1针对不同清香型烟叶产区,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能彰显当地清香烟叶风格的烤烟品种1-2个; 2在清香型风格特色烟叶适宜区,筛选出风格特色鲜明的后备烤烟品种1-2个; 3初步揭示清香型烟叶特色品种的相关基因表达差异。,预期目标,专题五 清香型特色烟叶栽培技术筛选及集成应用,1. 彰显烤烟清香型风格特色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在不同清香型烟叶产区,开展移栽期、施肥
19、量与施肥方式、植烟密度、留叶数与打顶时期等不同栽培措施对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影响研究,摸清不同栽培措施对清香型特色的影响规律,明确关键栽培技术措施,优化整合当地优质烟叶栽培技术,形成适于不同清香型烟叶产区、能充分彰显烤烟清香型特色的最佳栽培技术。,2.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选择典型清香型烟叶产区,在研究提出的最佳栽培技术基础上,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等生态栽培技术、缓释肥料和水肥耦合技术等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进一步改进或替代原有栽培技术措施,建立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生态高效栽培技术体系。,3. 典型清香型风格烤烟理想株型构建研究在典型清香型烟叶产区,通过系统调查烟株的形态结构
20、,确定烟株的理想生长发育指标,建立单个指标的动态变化模式;进一步采用虚拟植物构建的方法,建立清香型烤烟的理想数字化模型和结构。通过对植烟密度的系统研究,建立数字化清香型烤烟理想群体结构,确定清香型烤烟的最佳产量、产值和等级比例。,4. 彰显烤烟清香型风格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制订集成清香型烟叶主产区现有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制订包括植烟环境、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等的清香型烟叶生产标准体系,并以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促进清香型烟叶的标准化生产。,5. 清香型烤烟栽培专家系统的构建借助清香型烟叶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包括生产布局、生产技术、产量和质量评估等模块的烤烟栽培专家系统,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
21、生产决策和规模化开发提供参考。,1.明确彰显清香型烟叶特色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提出不同生态烟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的最佳栽培技术; 2.构建清香型烤烟的理想生长模型; 3.建立彰显烟叶清香型风格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4.建立清香型烤烟栽培专家系统。,预期目标,专题六 清香型特色烟叶成熟采收与烘烤工艺技术研究,1. 清香型烟叶成熟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研究通过对不同生态区烟叶成熟过程中的水份、淀粉、蛋白质、色素等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分析界定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成熟度烟叶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范围。,2.清香型烟叶成熟过程中组织结构和细胞器变化研究通过对不同生态区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叶片腺毛密度、表皮层厚度
22、、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以及细胞内的质体、线粒体、液泡沉积结晶体等的变化研究,明确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关键细胞器的衰老进程特点。,3. 清香型烟叶采收成熟度外观特征研究通过对不同生态区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叶片表观颜色、剖面颜色、主脉颜色、茸毛脱落程度、茎叶角度大小等外观特征的观察测定,明确烟叶衰老进程的外观特征。,4. 清香型烟叶采收成熟度标准研制综合分析烟叶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组织结构特征、关键细胞器变化和外观特征,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制定清香型不同生态区烟叶的采收成熟度标准。,5. 清香型烟叶的烘烤特性研究在不同生态区,通过对适熟烟叶烘烤过程中的定时取样,测定烟叶的失
23、水速度、变黄速度,以及淀粉、蛋白质等主要化合物的变化特点,研究明确不同生态区烟叶的烘烤特性。,6. 彰显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烘烤工艺参数组合研究在不同生态区域,设置不同烘烤工艺参数组合试验,分析不同烘烤工艺参数组合对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彰显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的烘烤工艺参数组合。,7.采收成熟度标准及烘烤工艺技术优化组装与示范验证优化组装烟叶采收成熟度标准与烘烤工艺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烟区开展示范验证,修改完善清香型烟叶的采收成熟度标准与烘烤工艺技术。,1、明确清香型不同生态区、不同成熟度烟叶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组织结构特征、细胞器变化特点和外观特征;
24、 2、制定清香型烟区不同生态区域烟叶的采收成熟度标准; 3、明确不同生态区清香型烟叶的烘烤特性; 4、明确清香型烟区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化烘烤工艺技术。,预期目标,1. 重点牌号对清香型烟叶的需求及清香型烟叶的功能性分析选取玉溪、云烟、七匹狼、娇子、中华、芙蓉王等中式卷烟品牌的重点牌号,分析产品风格特征、香韵口感差异和清香型烟叶的叶组构成,对清香型烟叶在叶组配方中的地位进行功能性评价,明确重点卷烟品牌对清香型烟叶的质量和特色需求。,专题七 清香型特色烟叶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利用研究,2. 特色复烤工艺研究根据清香型烟叶的质量和风格特色,通过工序段的温湿度调整试验,确定清香型烟叶的最优加工工艺参数,明确
25、符合清香型烟叶质量和特色的复烤工艺技术措施和加工条件。,3. 特色仓储醇化技术研究研究不同烤片水分、不同储存时间对清香型烟叶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地点开展烟叶醇化技术研究,确定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仓储陈化的最佳时间和条件。,4. 特色烟叶加工工艺研究针对卷烟品牌,开展清香烟叶不同区域和品种的工业分级技术和模块配方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烟叶的加工特性,开展烟叶配方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建立清香型烟叶的模块配方加工技术。,5. 清香型特色烟叶的加工技术集成与规模开发根据品牌发展需求,集成打叶复烤工艺技术、仓储醇化技术、模块配方设计等,建立清香型烟叶的加工技术体系。结合基地单元建设,实现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规模开
26、发。在清香型烟叶产区建立 “省-片区-基地单元”的三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清香型风格特色优质烟叶的规模开发和批量供应。,1.明确重点牌号对清香型烟叶的需求; 2.明确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复烤加工技术、仓储醇化最佳条件和使用时机; 3.研制出3-4个针对卷烟品牌的清香型烟叶的模块配方,单个模块达20万担以上; 4.建立6-8个针对中式卷烟重点品牌的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示范区。,预期目标,1. 数据平台的建立,专题八 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建立包括烟叶质量数据库、科学研究数据库、生产技术数据库、工业利用数据库
27、、产地生态环境数据库的数据平台。烟叶质量数据库:包括物理外观、化学成分、感官评吸、空间位置信息等。科学研究数据库:包括实验地点、处理、方法、结果等。生产技术数据库:包括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施肥、灌溉、栽培技术等。工业利用技术数据库:包括复烤工艺参数、仓储醇化条件、工业分级技术、模块配方技术等。产地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土壤、气象、农业地质背景等生态因素。,2. 区域优势分析与评价系统开发建立清香型特色烟叶开发与区域自然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知识库与分析评价模型,评价清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的区域综合适宜性;设计开发区域优势分析与评价系统,形成清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的空间布局决策支持系统。,3. 生产技术选择决策辅助
28、系统研究研究建立大田生产实用技术的知识模型,辨明模型参数对资源环境的依存性,开发与生产技术数据库对接的软件系统,形成清香型特色烟叶开发的生产技术选择决策辅助系统。,4. 建立工业利用辅助系统建立清香型特色烟叶复烤、仓储醇化、工业分级、模块化配方等工业利用技术知识模型,实现与工业利用技术数据库的对接,形成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工业利用辅助系统。,5. 多网络平台、开放式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以Internet等通讯网络为信息流通渠道,以计算机智能推理技术等为信息管理支撑,构建多网络平台、开放式数据资源管理系统。 6. 示范运用在部分产区进行示范验证,完成“区域优势分析大田技术选择工业利用数据上传下
29、载”的运用过程,并通过示范运用,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1.建立包括烟叶质量、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工业利用技术、产地生态环境5个数据库的数据平台; 2.研制出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区域优势分析与评价系统、生产技术选择决策辅助系统、工业利用辅助系统; 3.构建基于WebGis的多网络数字化管理平台。,预期目标,为便于联合实施和统一取样,项目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项目统一研究取样平台。根据相关专家和产区的建议,参考中国烟草种植区划,结合卷烟企业烟叶原料基地,综合考虑烟叶质量和风格的代表性、生态条件的差异性、烟区种植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筛选确定了80个代表性产区取样调查点和25个典型区试验点。 (一
30、)代表性取样点:共设80个取样点。其中,清香型烟叶产区68个点(云南50个、福建7个、四川6个、贵州5个)、浓香型烟叶产区6个点、中间香型烟叶产区6个点。,五、调查取样和试验点设置,云南省(50个点),(二)典型区试验点:共25个。其中,清香型产区20个点(云南13个、福建3个、四川2个、贵州2个)、浓香型产区2个点、中间香型产区3个点。,六.项目组织管理,(一)组织领导,1、领导小组组 长:童荣崑副组长:林则森、肖瑞、李天飞成 员:卢秀萍、刘建利、程多福、余砚碧、顾华国吴纯奎、张仁椒、陈风雷办公室主任:卢秀萍兼任职 责: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协调工商研关系,对项目各项工作进行指导评估。
31、,为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在国家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和项目组。,2、专家组人员组成:由商业、工业及科研单位20余名专家组成。商业企业专家:高体仁、邵 岩、张振平、吴纯奎、顾华国李纪新、余砚碧工业企业专家:常寿荣、刘钟祥、刘建福、张 映、储国海张建平、陈晶波、王 毅、易建华、吴克松科研机构专家:罗登山、尹启生、李志宏、王元英、林国平职 责:负责对项目研究目标、思路、内容、方法等进行总体指导把关,对项目科学性和创新性提出意见建议,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3、项目组,成立了由卢秀萍任组长,牟定荣、缪明明、曾晓鹰、范坚强、冯勇刚、陈顺辉、殷英任副组
32、长,组建了由工业、商业及科研院所共19家单位、120多人参加项目研究团队。,(二) 项目分工,项目实行“综合考核、过程监督、定期交流、逐步推进”的管理机制。定期上报进展、每半年总结交流、年度实施考核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实时管理与推进;及时沟通交流、查缺补漏,明确职责、提高效率,逐步推进研究进程,确保项目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三)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覆盖范围,预计所需总经费约1.24亿元。其中,拟申请国家局经费4000万元,相关产区省局(公司)配套经费4200万元、相关工业公司配套经费4200万元。,七.项目经费预算及实施计划,(一)经费预算,(二)项目实施计划安排,明确特色定位、阐明特色成因,掌握彰显特色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措施,优化布局,建立技术体系;构建综合管理系统,规模化开发和工业利用,项目研究进度计划,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