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年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马拉克思整理上传) 一、简答题(7选2) 1、为什么说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第一,中等收入阶层极易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极容易成为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替罪羊。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高收入阶层不断挤占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处境面临尴尬局面。第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制约了他们不能顺畅表达自身利益。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
2、够充分,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第三,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第四,网络媒体舆论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维稳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能笼统的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 稳定器”;分析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学者的“ 稳定器”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综合分析。首先,政策导向是中等收入阶层能否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判断中等收入阶层能否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需要结合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
3、具体国情来综合考量。总之,如果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那么中等收入阶层渴求 稳定、害怕 变革的特性就会发挥作用,使中等收入阶层 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 续受损,其 阶层利益无法 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社会稳 定的重要力量。(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在西方,中产阶层就是“大众”的代名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成为
4、社会的主流。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经有“90%进入中流 ”、“一亿人口皆中流” 的提法,其他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数量也大约在70%-90%之间。2、简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原因。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文革” 结束后,开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兴起的一种思潮,有着特定的历史缘由。 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思潮由衰落转向勃兴,“它适 应资 本主义从国家 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由一种理论、学 术,政治化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时期” 6108。从 历史渊源来讲,非社会主义思潮在党内和国内早已有之。尤其是当社会主义制度立后,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在国内的市场
5、有所扩大。从外部环 境来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帝国 主义势力就想把社会主义的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美苏 争霸是外在表现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大量宣传机 器,用非社会主义思想腐蚀、渗透社会主义国家的领 导人和群众。国内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为资产阶 级自由化思潮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时机。 这一反动思潮刚出现苗头的时候,邓小平等中国 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举起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帜,开 展反对精神污染的运动,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要自觉 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然而,当时党的个别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决策失误,导致这一思潮在我国不断蔓延。 而且,国际和平演变实力也不断加强。当时国
6、际和平演变的势力直接推动国内某些反动知识分子兴风作浪。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不断泛滥的重要外因。 从根本上讲,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产生 与泛滥,深受历史上所遗流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有着 2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的传统,历史较长。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仅仅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但是,并不表明小农生产的文化心理和封建传统就彻底消除了。这种小农生产文化心理传统,在我国具有“自由散漫、盲目极端、 惯于狂热的心理机制; 只相信感性经验而忽视乃至排斥理论知识的思维习 惯” 9的特点。各种封建残余、腐朽思想,在特定的国 内外背景下,就很容易沉渣泛起了。
7、对党和社会主义存 在怀疑和失望情绪的一些人,和国外资产阶级的反动思 想结合下,以及他们骨子里所具有的小生产文化心理传 统,那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很容易在我国泛滥了。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一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我 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 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 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 地 反 映 现 实 ?” 2225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同 一 性 要 得 到 证 实 ,就 是 从 理 论 转 移 到 实 践 中
8、去 。 也 就 是 说 ,思 维 和 存 在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要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 、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 819讲话 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两个“巩固”,亮明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
9、一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当前,意识形态理论正在触及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层面,意 识形态的斗争往往表现为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全球化使得多元思想侵入我国,一些领域广泛存在 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意 识形态或将意识形态工作边缘化的认识和做法。要消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错 误认识,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 动仗,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只有 确保马克思主义占社会的统治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需要。 三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
10、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样要 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实践的尺度来把握。 4、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名族团结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
11、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 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中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
12、族分裂的行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即在国家的 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
13、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些地区仍停留在
14、“刀耕火种 ”的原始 农业生产方式,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 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 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
15、现新的活力。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政府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时机已基本成熟,条件已基本具备。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
16、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和整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原则。 (1)经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 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
17、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 生产方式,积 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 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 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
18、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 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3)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19、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6、简述政党现代化的内涵。 执政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就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从提出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工业、 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再到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提出建设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从提出实现经济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质就是建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现代化,这
20、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实践也越来越自觉和深入。事实上,政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已 经包含了党的建设和党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党居于执政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执政党现代化。我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要推进执政党现代化。执政党现代化,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 战斗力,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这就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组织充满生机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坚强可靠的政治保证。否则,一个因循守旧、自甘落后的政党,一个组织涣散、软弱无力的政党,是不能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崇高使命的。执政党现代化,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
22、,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 荡荡的历史潮流。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他强调,党的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决定其生存和发展。他还多次用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衰败落伍、丢权垮台的教训告诫全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保持和 发展先进性。执政党现代化,又是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 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3、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我体会,应对好“四大考验”和“ 四种危险” ,解决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必须推进执政党现代化。7、简述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P277二、论述题(6选2) 1、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说明国企改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这么说,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无法继续下去,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会半途而废。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在国有企 业的改革进程中 还有许多根本
24、性的矛盾无法突破,本文就是想就这些根本性矛盾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没收 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和政府投资,并认为尽管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在建国初期供应不足的社会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六项主要原因以及这六项主要原因的体现方式,并认为在此主要原因中最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政企不分。因此,要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必须能解决以上六个问题,尤其是政企不分的问题,否则,国有企业改革不会成功。 第三部分介绍了英国、德国、俄
25、罗斯、波 兰和新加坡五国的国企改革过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德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四部分根据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几项国企改革措施进行评价,并认为 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做法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法制制度,规范政府行为,为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提供完善的社会环境。2、请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第三次争论,谈谈你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就争论的广度、深度、时间的长度,以及参与争论的人数而论
26、,则以2004 年以来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第三次争论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所有方面;出现第三次争论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产生的各种问题,已经超越了人民能够忍受的程度;二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多方面的分歧。邹东涛指出,在看到争论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今的社会和 时代显得更加复杂,以致出现了“ 妖魔化官员、妖魔化政府、妖魔化党“的声音。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他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些争论。首先,应该看到,有意见、有气者能 够在“骂声“ 中宣泄自己的不满,理论界能够争论,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的民主气氛增强了, 这显
27、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应该进一步看到“骂声“ 和争论还 可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动力。其次,应历史地看到,我国的改革既然是 “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无论是党、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都在“ 摸“在“摸“ 的过程中都可能踩几脚泥浆、碰几块礁石、陷几次漩涡、呛几口水。这一切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之,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处理之,共同 总结经验教训, 认真清理“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水深、水速、漩涡、淤沙、泥浆、礁石的情况,开拓未来,为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修桥建路。最后,必须用历史辩证法分析和评价改革开放中的负面问题。历史的渐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相互交
28、错的力量、无 论个矢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 产生了一个总结果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变革与进步。改革不是某个单项的体育运动,一鼓作气就能获得优胜,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成就,也必定有坎坷、曲折和代价。我们只能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不能两利相权舍其重。改革开放 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新体制还不健全的伴生现象,这些负面问题只能靠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而倒退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还要使全社会都知道这个道路:任何历史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旧的争论过去了,还会产 生新的争论。矛盾和矛盾的产生-解决 -再 产生-再
29、解决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既然有争论,我们就不必回避,不能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而必须面对和正视,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该“啃“的“ 肉“基本上都“ 啃 “完了。留给现在和今后改革攻坚的任务,大都是难度较大的环节问题,是啃硬骨头,对此,大家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认识。 P101(三)4、请谈谈中国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
30、现。 2.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 1.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4.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5、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P208(三)6、试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 2013-2014年
31、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8选4)(马拉克思整理上传) 一、论述题: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美国重返亚太,我国周 边地区问题此起彼伏;从国内发展条件看,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请问,基于上述形式,你是否赞同“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述?请说明理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
32、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世纪头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 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 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 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
33、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 变化、能源 资 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 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 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 协调、不可持 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
34、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 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 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 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
35、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二、论述题: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例如,中国市场从属于政治,国有企业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扶持,即便是民 营企业也高度依赖政府。请问,你如何评论这一观点? 乱贴“国家 资本主义 ”标签,不 仅是为新自由主义危机辩护,还有压制竞争对手,创建有利于己的新游戏规则等多重考虑。1.借“国家资本主义”之名,为新自由主义辩护“国家资本主 义” 论者为转 移世人对西方金融危机、 债务危机和持续经济危机的视线,试图将危机的成因部分归咎于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资本主义”。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本身已经表明,自由放任的
36、市场经济之路处境艰难,建立在私人占有、资本逐利基础上的垄断资本主义无法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2.借“国家资本主义”之名,阻吓新兴市场国家“国家资本主 义” 论者列 举了所谓国家资本主 义的种种弊病,意在阻吓新兴市场国家的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努力。他们一方面断言,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球最强大企业都是“国家资本主义” 的践行者,另一方面又将“国家资本主义” 定义为这样一个体系,即国家为了政治利益而在市场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他们认为,“ 国家资本主义” 在全球积 极并购外国企业、争夺 国际资源、 热衷于自主创新等,但它不擅长科技创新,会导致不自由、腐败和最终失败,会对自由
37、市场经济构成危险并危及民主制度。3.借“国家资本主义”之名,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资 本主义” 论 者看来,中国市 场从属于政府,国有企业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扶持,即使民营企业也高度依赖政府,因而可以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标准 样式。他们将中国众多的国有全资公司、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混淆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是,在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在关键的市场领域和市场环节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这与西方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国家予以总体协助和支持的经济模式
38、有着实质性的差异。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遵循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实行内外开放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这种制度和机制具有世界共性和国别特性,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其历史作用与巨大成效不是西方舆论用“国家资本主义”就可以抹煞的。(程恩富 侯为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三、论述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共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化现代化道路”。民航局财务司司长潘亿新认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低成
39、本航空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四线城市对航空的需求会快速增长,特 别是对廉价航空的需求会更加明显。低成本航空票价低廉,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地区的旅客需求。”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关系着每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与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请问,你所从事的 专业和学科或者你的未来 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和农业化 现代化道路之间有何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 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 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40、、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 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 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 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
41、速度, 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 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42、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 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 农业现代化水平。四、论述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鼓励非公有制企 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日前表示,国资委将于20
43、14年加强国有企业的各类考核,对考核不达标、 长期亏损、安全生产不达标等“不在状态”的中央企业,将严格处治。请问,在你看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方向以及当前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在创造“中国奇迹” 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并产生不少新问题。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核心,而国企改革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国企是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焦点,更是难点。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情形之下,国企改革更需要战略眼光、阶段设计和细节推进。国企改革难题“从战略上调 整国有经济 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方向,也是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44、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条件下开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和改组,尤其要求“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企改革的焦点问题。从1993年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 开始,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延续了多年。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改变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并由2008年的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其“出资人” 的角色。至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就在于国资委的定位,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产权所有人、出资人和经营人与监督人的关系。国资委应当是“干净的出 资人” ,“根
45、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委是一个特设的、法定的出资人法人,仅履行出资义务。其根据政府授权,代表的是作为所有人的全体国民,来规划、操作国有资本的进退并负责国有企业的经营;它通过法律制安排、市场方式与资本管控,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企业的具体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这些改革思路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大力改变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现代的公司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发挥作用,企业的正常经营将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保护股东权益。但是现在许多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杂乱繁复,大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与控股公司的公司制改革步伐
46、相当缓慢,一些国有企业与一股独大公司的董事会制度、股东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徒有现代之表,相当一部分国企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与独资公司不能实现向现代公司的转型。这是国企改革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薪酬制度是现代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创造更高效益而制定的一种激励制度。国企在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薪酬机制特别是高管薪酬的设置与现代市场经济极不相符。大部分国企的人事制度还是干部制度,其员工薪酬要么过高要么过低,没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种劳动力价格的双轨制是国企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国有资产的流失伴随着国企改革而发生,也是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20世纪后期,伴随着国企兼并破产重组改制的浪潮
47、,一些优良国有资产被“贱卖”给私人。究其原因,这是以“ 人治” 为特征的“副制度”的广泛存在与内部人寻租造成的。国企的改革逻辑国企改革的成与败,直接影响到中国改革的方向与结果。我们要坚持国企的改革逻辑:一方面,要坚持国有资本与国企必须改革才能发展的根本,坚持国企的公益性质,最大化地为全体国民股东服务,这是“国民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极力扶持一批有前途有责任感的民企私企,实现充分的竞争与体制的转轨,这是“ 市场经济”的机理。未来的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国企改革的战略是要使国资国企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第一,上述五个难点的改革也是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第二,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
48、成为地球村经济,国企也面临着“走出去 ”的问题 。走出国 门,参与国际竞争符合国资战略调整的要求,也符合国民股东的长远利益;第三,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给所有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与难题,国企概莫能外。如何利用自身产业与行业的优势,转化为长远经济效益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已经经过几个阶段的改革,国企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爬滚打。国企的改革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改革。从人治、政策治转向法治的过程是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的过程,国企将会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进退,在法治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其他主体共同竞争。而国家政府扮演的角色将会随着国企的改革而日渐明晰: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经济警察”与 “慈善家”的角色,全
49、力提供优质的市场监管与公共产品服务。五、论述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你如何理解和评论这一改革思路及其对中国未来改革的影响。 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的交织和互补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常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以市场的良好运行为前提,又要以政府宏观调控的充分发挥为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 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准确把握和更好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 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由 经济主体依据市场规则,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作用下,自主决定相关经济活动, 实现资源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的一种经济机制。由于三大机制,价值规律将为自己“ 强制地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