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22884 上传时间:2020-01-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6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新闻评论结构的原则与要求 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 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 新闻评论的节奏,第一节 新闻评论结构的原则与要求,结构的概念: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结构的基本内容:中心和顺序,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 结构的实质:材料的组织问题,即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表明事物内部各部分的特性和各部分彼此之间的联系问题。,施拉姆的传播学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所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要降低费力的程度,首要的就是提高文章结构的传播效率,也就是作者如何“图示”认识过程、论证过程的问题。,古人做文章讲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之有序”,其

2、中“序”,就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说的也是文章的谋篇布局问题。 评论的结构,既是对评论谋篇布局的总体设计,也是对评论逻辑思路的总体安排,一、评论的结构原则,1、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部的本质联系,对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具有内在逻辑性。 评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所以必须根据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确定结构方式。 写评论,可以先确定论点,然后确定用什么结构,是否有分论点,再围绕论点/分论点组织论据,最后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了。,2、评论结构的安排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和中心论点的需要。务必围绕中心思想(论点)确定文

3、章的主次详略、先后次序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刘勰文心雕龙 附会,3、确定逻辑思路和谋篇布局还应该适当考虑受众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4、在遵循评论结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可以体现不同体裁、栏目及作者的个性与风格,二、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1、布局合理 在新闻评论谋篇布局时,如何安排观点和材料,如何安排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开头、中间和结尾之间如何衔接与过渡等,都应注意其完整性、协调性和合理性。示例:“杀鸡给猴看”质疑 1989年3月5日人民日报,2、层次明晰 评论层次的划分,层次间的转换

4、,都应有条理、有章法,使评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内在逻辑!示例:“国耻馆”断想 1997年7月9日人民日报,3、逻辑顺畅,以逻辑思维见长、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应注重结构的逻辑性,谋篇布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逻辑示例: 撕一撕“面子”又何妨2004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撕一撕“面子”又何妨 结构分析,破题:标题的由来事实:县委书记拒绝“吃请”的经历与感慨从个别到一般:“乞讨面子”的现象及一些人的做法从做法到理由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需要从现象到原因:怕别人说自己不近人情,怕得罪人结论:明辨是非,提出告诫,第二节 新闻评论

5、的开头和结尾,外层结构:开头、结尾、主体 评论的结构内层结构:论证/主体部分的结构开头:引论,提出问题 外层结构 主体:正论,分析问题结尾:结论,解决问题,我们所图示的外层结构主要是“总-分-总”结构模式,是新闻评论最基本的外层结构形式。当然,文无定法,具体的结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评论的开头不一定是引论,评论的结尾也不一定是结论。有的评论的外层结构是“分-总”或“总-分”形式。无论何种形式,要求具有逻辑性、围绕中心论点,能使论点得到充分的论证和阐释。,一、新闻评论的开头最好能在开篇吸引受众兴趣!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新闻评论的开头亦不必局限于条条框框,需要保证的只是“有效

6、率的表达”。,可供借鉴的开头方法,1、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1)从新闻由头说开去 2)先摆情况 3)先把问题摆出来 4)先把要批驳的论点摆出来 5)把结论摆在开头 6)从经典著作中引出一段话说开去,2、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1)摆事实;2)亮观点;3)提问题 3、林大椿新闻评论学“有叙事开端的,有设疑开端的,有下断语起句的,也有以预测骇世的。” 4、纽瑟姆伍勒特媒介写作“第一句或头两句应该清楚,你需要明确表达本文的话题是什么,它对于读者为何重要。开头应简单干脆,直接点出论点。”,5、马少华新闻评论学 1)叙事:评论对象或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归纳出的问题、要批驳的观点。 2)判断:结论、部分结论

7、、阶段性判断。“叙事不可避免,判断尽早作出”处理叙事的方法:开头简单概括,后在文中叙述;只述及部分事实,其余部分在后面叙述。,二、新闻评论的结尾,结尾是评论结构的重要内容,应着力于表达、深化论点而不是简单重复论点。结尾的要求 1)简短有力,干净利落“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2)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我想,读借书的境界是读书的高境界,用读借书的态度读自己所买的书,则是买书的更高境界。”书非借不能读1991.10.26光明日报3)不能提新的观点 来不及论证 对已论证的观点形成干扰、分散 形成论证结构中的“破绽”,阅读以下新

8、闻评论,着重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晒账本”事件,公众舆情表达了什么?带着感情推进助学贷款 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以公民的姿态站立 “我最看不起看不起农民的人”,第三节 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一、并列论证结构(横式结构) 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 各层次之间呈现并列平行的关系,即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几个侧面、几个角度去分析论证。 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 示例: 名牌是民牌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名牌是民牌结构图,二、递进论证结构(纵式结构) 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

9、构方式。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上一层意思的补充,又是上一层意思的深化。 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深入的,各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论证渐趋深入。 对内容较为复杂、论证角度较为集中的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 示例: 可怕的“人墙”1999年6月29日 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三、 归纳论证结构 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即在开门见山、挑开话题之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观点。 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符合人们一般认识规律。 慎用! 示例: 重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风1989年3月6日 北京日报,重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0、之风,“公共汽车真没法坐!谁都不排队,上车跟打仗一样,动不动还不停”;“买点东西气死人!售货员那模样,就像欠他三百吊”;“这些个体户真坑人!您瞧,买三斤桔子,不是缺一星半点,整整差半斤啦”;“我一个月挣的,抵不上人家演员唱一首歌挣的”;,人是有感情的。对人来说,精神的充实欢悦往往比物质的丰足富有更重要,起码对已经解决了温饱的人们是如此。而最直接、大量地影响人的心情的是人,是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人走到哪里,感到的都是友爱、温暖,哪怕生活清苦点,也会感到幸福;反之,这儿遭个“白眼”,那儿挨几句“撅”,这个“坑”你一下,那个“宰”你一刀,“眼睛一睁,气到熄灯”,尽管生活步步高,怕是生活也不会愉快。,

11、当然,人际关系的绿洲,最终要靠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共同浇灌,包括你、我、他。希望我们每个人,为了国家、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共同动手,来把我们的国家,浇灌成人际关系的一片绿洲。1989年3月6日 北京日报,四、 演绎论证结构 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析的结构方式。即先以鲜明的论点开宗明义,然后以相应的材料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与人们平常的说理习惯一致,能够突出强调评论的中心论点。示例: “真抓“与“假抓“ 2001年4月11日 河北日报,五、 比较论证结构 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点或矛盾可以在比较中间阐述清楚

12、。 比较本身就是树立新闻评论的“参照系”示例: 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翻两番是能够实现的1982年10月18日 人民日报,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开头提出:党的十二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而有些同志担心“冒进”、“高指标”,怕完成不了。为此,社论在正论部分采用比较论证结构层层说理: 一是纵向对比。我国从1981年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意味着平均每年增长7.2%;而我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81年,尽管经受过三年自然灾害与“文革”破坏,但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仍然达到8.1%;,即使像1979年至1981年我国经济的调整

13、时期,放慢发展速度,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仍然达到6.7%。可见,翻两番的目标不是“冒进”、“高指标”。 二是横向对比。前苏联从1956年到1975年的20年间(指社会产品总产值)翻了两番,每年增长速度为7.5%;日本从1957年到1970年的14年间,实现了经济发展翻两番,每年增长速度为10.4%。可见,我国从1981年起20年间经济平均每年增长7.2%的速度不是“冒进”、“高指标”。,六、 正反论证结构提出论点,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示例: 经济增长速度:快乎?慢乎?1995年3月31日中国新闻,经济界对发展速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14、:有人言“快”,指高速度令通货膨胀雪上加霜;有人嫌慢,说基建骑虎难下,企业缺血呼救,经济增长仍需快马加鞭。 究竟中国经济需要多快的速度,经济专家们说法不一,官员们各有主见,很难争出个子丑寅卯。 快在哪里? 笼统地说,中国经济驶在“快车道”上,但细析统计数字,却显见其中的不平衡。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非国有经济、沿海地区经济是真正的“增长点”。 经济增长热中仍有冰点,快中尚有慢拍。,慢了行不行? 虽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经济增长如平地骑车,越快越稳,但对现实的中国来说,经济增长慢了不行。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只有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才能解决。 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中国目前仍是

15、“速度效益型”经济,速度低了,效益上不去,财政就困难,各方面日子都不好过。只有保持较高速度,才能保证财政收支平衡。,速度多少合适?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必要,有条件,但并非越快越好。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 经济专家认为,整个90年代中国经济都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应以平均每年递增8%至10%为宜。低于8%,不利于解决就业等各种矛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高于10%,则容易引发资源的“瓶颈”制约,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阅读下列评析作品,着重分析文章论证部分的结构。先别急着拆房子 比白菜涨得慢,房价就不高吗 算一算GDP的代价论解放思想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节奏(P111),如果说结构是新闻评论静态的表现方式;那么,节奏就是新闻评论动态的表现方式。节奏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感受判断、论证急促,叙事、介绍舒缓;新鲜内容紧张,已有知识经验舒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