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 目 : 十 面 埋 伏 赏 析姓 名 :程清杨系 (部): 中文系学 号 :B12130731专 业 :新闻学指导教师 :吴璇2014 年 12 月 5 日十面埋伏赏析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郑成功 。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壮怀激昂的曲子十面埋伏 。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明朝政府派人去台湾与郑成功谈判,希望以此收台湾归明政府所有。那是明政府已派出大量军舰包围了台湾,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接待明政府的来客,在郑府里大宴宾客,府外则是危机四伏,而郑成功对此却一点不知。 在府外混乱的场面中,郑成功的爱妾成功的逃进了郑府,还带着一把琵琶。正在小妾准备接近郑成功的时候,被明将军的侍卫发
2、现了,将她关押在宴会厅的下面一个小仓库。此时,小妾心急如焚,看着自己的琵琶落下了眼泪,忽然急中生智,拿起心爱的琵琶弹了起来,那琴声急促的可以让人停止呼吸,渐渐地,琴声越来越急,声音越来越大,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寻找琴声的来源。此时的郑成功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暗中叫卫队增派人手,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血战,但是郑成功率领军队成功的将明军击退。这次郑成功能够幸运的逃过敌人的诡计,难道不应该感谢那位弹着十面埋伏的爱妾吗?也许电影内容纯属杜撰,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此曲要表明的一个重要感情色彩,那就是不好的一面。从题目来看就已经可以看出此曲所面临的背景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啊! 十面埋伏可谓历史悠久,风格奇荣,影响巨大
3、。它又名淮阴平楚 ,简称十面 。这首著名的的大型琵琶曲,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楚汉 。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从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 琵琶曲可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类似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赋予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十面埋伏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其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十面埋伏乐曲以中
4、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 声动天地 , 金骑蹂践 ,极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著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公元前 202年,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 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 10万楚军围困于垓下楚营内。 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
5、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以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 项羽骑著乌骓马,带领 800多名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因迷路而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 28骑相随。汉军一路追杀,逼项羽引兵上了一座小山(此山位于现在安徽和县北 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 、 九头山 ) ,与汉军冲战数次后,终于逃至乌江边,此时只剩下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曲十面埋伏非常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
6、,在 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从这段文字说明可以看出, 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自华秋苹琵琶谱问世以
7、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 ,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共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 ,隋秦汉子,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共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 ,一名淮阴平楚 ,共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 ,共十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根据直隶王君锡传谱的华氏谱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份,共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第一部份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
8、备,著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乐曲的开端描述了战争的准备阶段(从列营到走队) ,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了强烈的轰鸣声,并且由慢及快,表现了一种威武逼人,催人上阵的气势。那模拟战鼓声、军号声、马蹄声等古战场的音响,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汉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高昂斗志。真正精彩激烈的在第二部份,即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 。这一部份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现了伏兵四起,楚军被重重包围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
9、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令人惊心动魄。而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的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的结果。 第三部份是战争结束,它著重情绪的描写,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表现了汉军将士们高歌勇进的形象和胜利欢乐的心情。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至淋漓尽至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的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 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