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面埋伏乐曲简介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又名睢阳平楚 。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 (1819) 。明王猷定(1598 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 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十
2、面埋伏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可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 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 、 “鸡鸣山小战” 、“九里山大战” ,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 (此诗写于公元 816 年的一个秋夜) ,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自公元 1818 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
3、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华氏谱称十面 ,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睢阳平楚 ,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 ,一名睢阳平楚 ,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 ,凡十段。现据卫仲乐先生演奏,裘春翘、叶绪然、林友仁、胡晓芳记谱,载于琵琶独奏曲集之十段谱,分析如下:第一部分:一列营全曲序引,起段在强烈的战鼓声中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它模拟古代战争中的军鼓、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典型的战争音响,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我变,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古代战场地壮阔情景满山遍野军营垒垒,旌旗蔽空。战鼓惊,军号催,百万健儿
4、显身威。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二吹打此段用琵琶的“长轮”指法演奏(其音乐效果如唢呐循环换气吹奏连续不断的乐音。 ) ,后改用“勾轮”和“拂轮”指法,在每一小节强拍上用和音衬托旋律,因而促使听者联想起戏曲中将帅出场时前呼后拥的情景。三点将主题呈示, “点将”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后改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它是对“吹打”的补充,描绘的是调兵遣将的场景。四排阵和五走队是新的音乐材料,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曲调较简单,节奏均匀而显得有些机械。描绘了军士们在演阵时有组织有规律的行态,气氛肃穆。用“遮、分”和“
5、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走队”的变化重复采用“换头、合尾” ,自此作战前的准备阶段结束。第二部分:六埋伏“埋伏”以以递升递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递减,加之速度和力度的渐增,形象地表现了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七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小战”分为两个层次。从埋伏到小战,两军短兵相接,为了表现紧张的战斗场景,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塑音乐形象,促成一气呵成。如:1、旋律的每个句头与前句尾同音衔接;2、旋律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3、 “煞”的左手指法,发出如兵器相击的特殊音响。八
6、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大战”表现汉军的勇猛进攻,热如破竹,不可抵挡。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马蹄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它分作以下三个层次。快速夹扫表现雄军百万,铁骑纵横,接着是放炮声,马蹄声、刀戈相击声,更意想不到的是凄凉“箫声”的出现。两次再现“列营”的特性音调,这是楚歌声,是刘邦采取的政治攻心战,以四面楚歌以涣散军心,瓦解斗志。在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中,刘邦采取军事上的十面埋伏和政治上的攻心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全歼楚军,一统全国。在乐曲中的箫声虽然一现即逝,但这是作者重要之笔,起到点睛之笔。呐喊为全曲的高潮。琵琶奏法用
7、“并双弦”和“推、拉”技法,表现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如雷如霆,惊心动魄。呐喊之声,几近逼真程度。信号收兵简单的军号音调,马蹄奔跑的节奏,力度的渐强至渐弱起落六次。表现刘邦全歼楚军后收兵的情景。第三部分:九项王败阵这段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十乌江自刎项王败阵后突围逃之乌江,为汉王追及。项羽左右卫队二十八人依山为阵(今安徽和县乌江岸之四聩山) ,奋杀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左右多战死,项王便也自刎身亡。这段悲歌表现了这位失败英雄自刎前复杂的心情。乐曲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 (又称“煞住” ) ,音乐嘠然而止。原曲还有: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 ,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