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82230 上传时间:2018-06-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的形状改变》教案1苏教版(三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 4344 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3、能够做弹性范围内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弹簧 钩码 橡皮筋 海绵 橡皮 直尺 硬

2、币等学习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手里的这件物体,大家熟悉吗?它有什么用途呢?2、学生自由回答。3、师:大家观察一下,我手里的直尺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产生了变化?学生回答。4、师:对,因为直尺受到了外力,改变了它的形状。那么,当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总结1、学生分小组合作。小组内通过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直尺的活动,来观察和感受物体形状的改变,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2、活动思考:(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3、(2) 、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3)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3、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单。4、师:硬币有没有同样的现象呢?5、学生猜测。6、师: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7、小组内进行弹硬币的实验。(教师强调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8、总结交流、归纳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 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9、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实验探究,科学求证1、实验猜想。小

4、组讨论,说一说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2、分组实验。出示实验提示卡,小组分工,选择实验器材。3、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钩码个数(个) 弹簧长度(厘米)4、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四、汇报交流,内化提升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五、拓展延伸,再生疑问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寻找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运用到了物体的弹性?请你设计制作一件利用物体弹性的物品,看看你是不是具有发明家的潜质哟!比一比谁是最有创意的发明家 。六、板书设计: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受到外力 形状改变 性质 弹性 物体 去掉外力 恢复原状 力 弹力【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解释的:小学科学

5、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本节课中探究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所具有的活动性质。在基本理念上,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学生一起探究了橡皮筋、弹簧

6、、硬币、海绵这些不起眼的物体。让学生明白了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那么学生们一定会懂得更多的科学道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逐渐渗透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中。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本节课中,弹硬币的活动和

7、弹簧的拉伸长度和拉力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中,采取了不同的探究方式。弹硬币作为一个游戏,注重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论。弹簧的拉伸长度和拉力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中,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第 2 节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力在小学科学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本课所在的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版本的教材把本节课安排在第二节课的位置,第一节课力在哪里主要带领学生认识了力,体会到了力是普遍存在

8、的,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够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产生影响。本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展开延伸,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进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具体的力弹力。本课按照从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利用的线索编排而成的。本节课在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取舍上,非常科学合理。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引导学生认识弹性。教材利用一组图片,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弹性、弹力的概念。第二部分,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要求学生先猜测、再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第三部分,研究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9、。通过让学生举例子,了解物体的弹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关注身边存在的科学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是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可以选择 1 课时的课堂教学,只要合理的整合教材资源,1 课时完全可以完成。也可以选择 2 个课时完成本节课,第 1 课时可以选择课堂教学,第 2 个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外的研究成果。【学情分析】在学生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还可以来发电,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寻找身边的力或

10、者自己制造出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力的要素这些知识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些与力有关的游戏供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思考科学问题,揭示科学奥秘。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经过一年的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

11、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等传统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二节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12、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不均衡,有的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活动,有的学生乐于探索,开动脑筋,所以在操作、观察、分析上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本节课以第一节课为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于力的认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本节课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变)后,去掉外力后物体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产生了弹力。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较抽象,借助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弹力的产生

13、。因此,在本节课导入环节,利用学生做常用的学习用品直尺给学生做演示,自然把学生引入到探究问题中来。学生在认识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对于弹硬币的实验,有些同学认为是力的传递,通过动画演示给学生清晰的解析,对于弹性、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生活经验较丰富,举出了许多例子。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科学学习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一起探究了橡皮筋、弹簧、硬币、海绵这些不起眼的物体。让学生明白了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那么学生们一定会懂得更多的科学道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逐渐

14、渗透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评测练习主要是探究活动的实验记录报告单,在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记录好实验出现的现象,以便进行分析。 实验报告单物体名称 受到外力后的样子 去掉外力后的样子橡皮筋压簧海绵直尺学生在填写过程中,语言描述的不够准确,但基本上能够明白实验出现的结果,总体来说,这个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这个报告单记录的结果,总结出物体形状变化的共同点,从而引导出弹性、弹力的概念。小测试:要求:把下面物体按弹性大小排序物体 排序橡皮海绵人的皮肤木块这个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物体的了解、认识程度,通过本节课对弹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概念

15、的理解。学生答对率较高,出现个别问题。有些学生认为人的皮肤的弹性比海绵要大,通过演示说明,帮助学生明确了困惑。弹簧的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钩码个数 弹簧拉伸长度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的结论是_。这个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较准确,对于结论,小组讨论后基本上说出了主要内容。这个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观评分析】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以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基本功过硬”这几个词汇来概括。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最终能否达成,对教学双方都是重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

16、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区分弹力和弹性,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掌握弹性物体有共同特点的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首先进行猜测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创设研究问题:“拉力越大,拉伸长度就越长吗” , “在弹簧上无限制的挂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会怎样呢”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达到了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过程明了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理念的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知识的

17、探究活动,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例如在探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在这一实验过程中,首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先扶后放的手段;在第一个实验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猜测需要科学的验证;不能因为生活的经验,假设,就去篡改事实,并告诉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等,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严谨性。教师的基本功过硬,语言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具有说服力。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位置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

18、验、细心发现得出了科学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课的亮点很多,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课堂中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的例子时,教师应给与学生详尽的评价,当然可能是时间关系的原因。另外,学生的实验记录如果可以大屏幕投影展示,可能效果会更好,条件所限,没有配备投影设备。总之,教师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创设了探究实验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是一节成功课。【课后反思】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

19、点,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关“力”的疑问。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交流互动,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在教学时我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共同特点,从而建立较为科学的弹性、弹力概念。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会使他们理解地更透,印象更深,获得了更好的效果。我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的,比较喜欢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弹簧,海绵、皮筋,直尺(钢尺)。其次,在学生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又回归生活,要求举出生活中弹性、弹力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课是一门思维能力较

20、强的学科,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那么在最后的一个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的实验时,是一个较明显的体现,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记录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一些不太规范的操作。例如有个别小组在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没有定好“0”刻度,因此导致结果不准确,在小组活动时,我在巡视中发现,及时给学生纠正了。说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规范实验仪器的使用。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一些疑惑只能等待下一节课去解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更加精细的去磨课,把课堂教学的细节更加优化,才能打造出更加完美的一节“优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