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德眼中的艺术与游戏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对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的看法。在谈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时,康德所涉及的艺术主要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其中的 “美的艺术”。讨论至此,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康德眼中的“ 情感的艺术”与游戏的关系。按照康德的理解:“美的艺术”是人以自身各种心理能力的和谐活动来谋求作为这种活动的自然结果的美感体验的活动,这种主体意识完全自由并且和谐统一的活动自然是纯粹而且高级的精神游戏;“快感的艺术”是人以在外在刺激的作用下感觉能力的相对独立活动来谋求作为这种活动的自然结果的快感体验的活动,这种主体意识不完全自由也不具备和谐统一性的活动只是不纯粹也较低级的精神游戏。由此可见:康德眼中的“
2、美的艺术”与游戏是从属关系;他眼中的“快感的艺术” 与游戏之间,严格地说,是部分交叉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而他眼中囊括“ 美的艺术” 与“快感的艺术”的“情感的艺术” 与游戏之间,从总体上看,同样也只是部分交叉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艺术与自由康德把艺术看作人的有理性的自由活动的创造物,将它分别同自然、科学以及手艺等进行比较,以见出艺术与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突出艺术所独有的特征。(三)康德通过艺术与手艺的比较。认为“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 。艺术是自由的,好像只是一种使人愉快的游戏,因此,艺术作品的创造对于其创造者而言是令人愉快的,合乎目的的。反之,由于手艺是一种雇佣的
3、劳动,出于报酬而被迫去从事,因而它对于劳作者来说是辛苦而具有强制性的。通过二者之间的这种反差的对比,从而揭示出艺术的自由性与合目的性。艺术与手艺的本质区别倒不在于它们自身,而是通过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只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才逐渐从这种充满强制性的机械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彰显人的自由的实践活动。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从事的生产,才是唯有人才具有的艺术生产,它在根本上把人的主体性自由同雇佣劳动的束缚区别开来。康德对艺术所体现的人的自由具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正因为如此,他才把艺术与手艺区别开来。康德将自由看作艺术的本质特征,并且认为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
4、。艺术作为一种“自由活动”(Freispiel),从其词源义方面来看, “spiel”具有“活动”与“游戏”双重含义,就此而言, “自由活动”就是“自由游戏” 。对于艺术,我们把它“看作好像它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 。而对于手艺, “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如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 。作为自由活动的艺术,虽然好像只是毫无目的的游戏,却又合乎人的目的,其本身就使人愉快,因而在艺术活动中, “诸感觉(它们没有任何意图作根据)的一切交替着的自由游戏都使人快乐,因为它促进着对健康的情感” 。由
5、于在艺术活动的自由游戏中,人们不需要考虑任何利益而感到愉快。从而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以至于好像体内的整个生命活动作为一种内在的骚动都由此而被调动起来了” 。这种不基于任何利害考虑的生命活动正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与之相反,作为强制性劳动的手艺,尽管出自人的某种目的,却是为了获取报酬这样的功利性目的,因此,虽然作为劳动结果的报酬对人具有诱惑力,但劳动过程本身却是充满艰辛而令人不快的,因而手艺本质上是一种屈从于外在压力和诱惑的实践活动,人为外部的他律所支配。通过艺术与手艺这两种同属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对比,康德突出了艺术所独有的自由特征,正是在艺术作为一种自由活动与自由游戏的意义上,人的自由本
6、质得以完全显现出来。艺术对于人的这一根本意义,正如席勒所言:“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自由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当人是自由的,他才会从事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只有当人从事艺术活动时,他才是自由的。四、 艺术的“自由”庄子在“庖丁解牛” 、 “佝偻者乘蜩” 、 “解衣般礴”的故事中关于创造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