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下、前、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 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 上、下” 和 “前、后”描述物体的相 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了解“上、下 ”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 义,会用“ 上、下” 和 “前、后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探究新知1.谈话,揭示课题。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学生:上、下,前、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四个方位。 (板书课题)2.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 的例子。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下、前、后” 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学生个别汇报。 (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 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 9 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各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将课本第 9 页的空白处填写完整。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
3、材第 9 页“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2.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的第 1 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左、右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左右” 的基本含 义,能确定“左右” 的位置,并用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认识“左右 ”的含义 和位置关系,会用 “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 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提问:你们知道你
4、回答时举的是哪只手吗?学生回答:右手。教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学生回答:左手。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教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2.认识左右。(1)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学生个别汇报。(2)教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完成教材第 10 页“做一做 ”第 1 题。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1)教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
5、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教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2)教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同桌之间活动。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 10 页“做一做” 第 2 题。教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观察、汇报。2.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第 2 题。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 ”。(课本第 13 页“生活中的数学”)(1)
6、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课本第 13 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 图)教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时举的是哪只手吗?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讲述:少先队员敬礼时举的是右手。(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 请靠右行”。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学生齐读。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个别汇报。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教师出示课本第 13 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来帮助她。学生个别汇报。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