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教 学,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由于教学认识的这种间接性,使得教学活动获得了在一般认识活动中所没有
2、的巨大优越性,这就是教学认识的高效率,教学活动虽然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却不等于可以无视儿童的直接经验。,(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在教学认识中,教师的领导或者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客观必然性。在小学教学,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因此,虽然是认识主体,但却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主要都是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的。,教师接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以教育和培养学生为职责,他们有责任、有条件成为教学认识的主导,帮助成长中的主体完成教学认识。教
3、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在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二、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苏联教学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这
4、种模式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指导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重视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杜威的教学实践,他的学生将他的主张概括为“设计教学法”,可以视为这种模式的典型。“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一般进程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2)联邦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一般进程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
5、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发展类、社会相互作用类、行为教学类四类教学模式,共有25种。并且对于各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各种模式的具体特征、适用范围、基本结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等。,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一般地说,直
6、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语言直观,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
7、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四)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
8、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在教学活
9、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八)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双方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
10、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学生的年龄、原有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各不相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发
11、展。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三)课的研究与发展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提出了课的类型,并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他们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
12、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
13、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类型: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以此类推。分层依据: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分层管理: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
14、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4个人责任的明确 5均等的成功机会,(三)小班教学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第五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教学方法定义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的任务、目的、内容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地决定着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
15、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想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形式: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评价: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运用: 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讲究语言艺术 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
16、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评价: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缺点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运用: 做好充分的准备 谈话法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谈话法结束时进行总结。,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运用:选好讨论内容 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善于引导,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老
17、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评价: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学生是通过亲身活动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认识过程比较完整。运用:准备工作充分 及时、具体的指导 帮助学生总结,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运用:提出明确的要求 选择恰当的方式 作好事后的检查,练习法:是
18、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评价: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过练习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及时、集中的练习,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比较迅速的效果。,运用: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科学掌握练习量。 及时机遇学生反馈。 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评价:参观法的优点在于,
19、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运用:做好参观的准备指导参观的进行总结参观的收获,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发现学习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发现法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二)探究研讨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三)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这是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
2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1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2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3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4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5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6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四)暗示教学法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
21、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五)非指导性教学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自己“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学校教学领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
22、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第六节 教学手段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及其发展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23、CAI)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基础的学科课程是适宜的。 (一)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当是全面的。 3设计教学过程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
24、度计划。 (2)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学生的作业大致有如下种类: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等。布置作业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四)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内容包括: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成绩优异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分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二、小学教学实施的不同过程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不是围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活动上。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主题、任务、评价标准这样几个方面来准备,按照学生活动的主要阶段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