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9517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学原理第 1 章: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卢梭爱弥儿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4、杜威儿童社会中心说 民主与教育第 2 章:1、教育功能的分类:(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分类(二)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层次分类(三)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性质与作用方向分类(四)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分类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一)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历来与政治紧密结合,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2、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第三,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与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第 3 章:1、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它既是学校

3、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也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办学。具体体现为:一是明确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规定了社会所需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即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即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和质量标准,即对教师的定向作用。(二)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自身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首先,某种教育目的总是被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活动意义及质量的内在根据,起到调控实际教育活动的作用;其次,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基本质量规格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依循

4、,直接调控着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最后,教育目的自身衍生的一系列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起着具体调节和矫正教育活动的作用。(三)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蕴含着人们的观念价值与期望,可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激励作用,因此人们对教育目标价值的认识程度越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则目标越能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着的信心与决心,越能发挥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四)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活动得失、教育质量高低、教育目标达成度等的判断与评价上。联系:教育目的的诸种功能相辅相成,综合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定向功能一方面为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提供了目标方向,另一方面,定向功能的发挥又直接依托于

5、其他功能的实现;而激励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积极的调控形式和评价手段;离开了评价功能的发挥,则可能会使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缺少方向和进一步的完善。2、 狭义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预期实现的结果,教育目的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和结果。3、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第一,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这是因为教育既源于社

6、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教育总是带有特定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也总是一定社会性质的体现。第二,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坚持的基本精神之一。第三,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总而言之,我国教育目的所要培养的“劳动者” 、 “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是服务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级各类人才。第 4 章:1、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如何行为的一种

7、期望。(一)学习者、学者、研究者 (二)知识的传授者(三)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四)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2、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所从事的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与体力劳动和其他脑力劳动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劳动对象是复杂的。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发展潜力各异。2.劳动内容是复杂的。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智力,既要关注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技能,既要立足现在又要着眼未来。3.劳动任务是复杂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要使学生“学会”和“会学” ,这是复

8、杂的, “育人”要达到高境界,更加复杂和艰难。4.劳动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过程不只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还是一个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品质等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过程。越是复杂的劳动其创造性的要求也越高。首先,教师对个性特点、知识和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这正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典型表现。其次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再次,教师本人客服厌教情绪,避免机械重复,是教育教学充满无穷的乐趣,也需要有创造性。二.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讲授中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个体性劳动。但是

9、,教师劳动又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总任务的达成,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不能说完全是某一位教师的功劳,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的共同努力,是学全部工作的综合效应。三.教师劳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要加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劳动的艺术性是指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师要善于思考,要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在教师育人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形象生动的说明和解释抽象的知识、概念和原理,以增强教学的美感。教师劳动的科学性

10、是艺术性的基础和依据,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和提升。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达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周期是漫长的,劳动成果见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就劳动“产品”而言,教师的劳动产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其周期长见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就劳动过程而言,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要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影响学生心灵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需要教师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劳动;就劳动影响而言,也是长期的,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滴水穿石,并且这种影响持续一个人的终生。教师

11、的示范性是指教师时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作为以人育人的专门性职业,面对各具特点的鲜活生命,必须用自己的只是、思想、品德、言行育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手段和教育影响,其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教师往往有一种特别的依赖,有希望教师关注自己的“向师性”特点,模仿性也强。第 5 章:1、课程定义:根据已有研究的成果,这里把课程定义为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概念与差别:(1)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及一定年龄阶

12、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形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预设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按逻辑组织起来的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易于组织教学也易于进行教学评价。学科课程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过于注重逻辑系统,容易导致重记忆轻理解;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上,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科之间的分隔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综合运用。(2)

1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有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课程形态,具有活动性、开放性、主体性和复杂性。活动课程具有突出的优点: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动手有动脑,亲身体验现实生活,获取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人人参与活动,有利于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由于重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结构,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活动课程也有明显的缺点

14、: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的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认识内容上的相辅相成。内容组织上的相辅相成。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相辅相成。过程与结果的相辅相成。3、课程研制过程的五个阶段:课程研制的过程有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结构和开展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研制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居于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确定课程目标就成了课程研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确定课程目标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依据。第二步,根据要求对课程目标初选。第三步,根据标准对课程目

15、标重组。 (2)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是课程研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之处。 (3)组织课程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课程内容,还必须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编排和组织,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累积的效应,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形成课程结构。有研究从系统的角度,认为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 (5)开展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评定的活动。课程评价是课程研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活动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

16、奠基石” ,泰勒被评为“教学评价之父” , “科学管理之父” 。5、课程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1) 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2)学生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罗杰斯(3)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布迪厄、阿 普尔、吉鲁第六章:1、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以下三类:(一)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

17、分为: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注意:(1)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 (2)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情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 (3)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二)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

18、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所应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概念练习时,应注意充分应用正反比例。总之,教师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合理规划,使规则、概念的掌握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三)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这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渗透在各科学习之中的,没有专门和具体的学科内容。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三个难

19、题:(1)课程问题。传统的课程没有把认知策略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材中缺乏相应的内容。 (2)教师问题。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怎样使学生仿效这种内隐的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描述其内在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 (3)学生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制约着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因而注重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训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总之,要做好策略性教学的训练,同时注意挖掘课程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2、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教

20、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所构成: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有:“有指导性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第 7 章:1、德育理念与德育原则:(1)德育理念:(1)德育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德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人性化的德育关怀学生这个完整的生命体,看到学生是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性化的德育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2)德育的生活化生活德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生活是一体的,德育要从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

21、点,关照学生的整体生活;德育要在生活中进行生活世界为依托,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直观地面对道德问题,解决道德问题,体验道德生活;德育要回到生活,以生活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创造有道德的可能生活,提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3)德育的主体化在德育过程中所提倡的主体化是指充分尊重主体的人格,为主体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让价值主体自由选择,实现自己的价值。(4)德育的生态化德育不仅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调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德育生态化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它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培养人们的生态责任感。德育的生态化还指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生态化,它不仅是指对学生实施道

22、德教育,还要进行连贯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5)德育的终身化德育终身化的理念首先是指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主张道德教育的社会整体性。其次,德育终身化也暗示着道德学习的终身化,人的一生是道德不断成长的一生。最后,德育终身化也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了人的主动权。(2)德育原则(1)从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出发德育的基础就是学生的道德生活,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最终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必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2)凸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自主性道德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建构思想道德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23、3)坚持知行统一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所认知的道德观念,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4)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全部学校生活之中,致力于营造一个道德的学校生活环境,为此,学校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道德成长的目标,对学校的全部工作包括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的设置都要进行道德的审视。2、教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道德教育的实施环节,决定着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内容的习得及德育方法的运用。德育过程是德育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并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是动态的教育过程

24、。德育过程是德育主客体共同作用完成的。3、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是我国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教育方法。它是借助语言文字或者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进学生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方法。说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说服教育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实事求是,用理性的力量让学生心服口服。其次,教师要以诚待人,用情感的力量让学生心悦诚服。(二)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在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最

25、大优点是它的影响的隐蔽性。情感陶冶的方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因此,情感陶冶的途径有师爱、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运用陶冶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次,要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再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3)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远近榜样的结合。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和教师为人师表的教育作用,再次,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不要对榜样有意地拔高和理想化,这样会引起学生地逆反心理。最后,引导学生对榜样进行反思和践行。根

26、据这样的原则,学校选取榜样一般有以下几类:第一,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第二,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第三,同学中地好人好事。第四,教师和家长。(4)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和交往受到锻炼,使品德观念和信念得到深化,品德情感得到丰富和升华,品德意志得到磨炼和坚强,最终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运用锻炼这种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锻炼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要严格要求,反复练习、持之以恒。最后,要和说服、陶冶等方法结合起来,并以规章制度作

27、为辅助。(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德育方法,它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原则。其次,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再次,公平合理,程度适当。第 9 章:班主任的素养(1)道德素养班主任的道德素养主要指的是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爱岗敬业是班主任在对待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时所应具有的道德素养,是班主任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在对待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即学生时所应具有的道德素养。为

28、人师表是班主任对待自身应具有的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班主任首先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班主任还要具备系统的教育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首先是组织能力。其次是表达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是活动能力,活动能力是指班主任在其工作中与各方面的交往与协调能力。(4)人格素养良好的人格素养,是班主任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第 10 章: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地位: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及其规则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这使学校教育制度在教育制度中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2、 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即被废止。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