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连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一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等;二是由各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等。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
2、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1.一战期间,各国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自由输出,交战国政府普遍滥发纸币,弥补巨额军费支出,引发通货膨胀2.20 世纪 20 年代,不同程度的恢复金本位制,1929-1933 年的大危机,迫使各国放弃金本位制3.出现货币集团,1931 年的英镑集团,后又出现美元集团、法郎集团。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影响:1.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2.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3.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布雷顿
3、森林体系崩溃及影响:发展轨迹:1.1944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1960-1970 年,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美元开始贬值3.1971 年。美国黄金储备流失严重,对外债台高筑, “新经济”政策实施停止美元兑黄金兑换4.1973 年,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产生影响:1.汇率的浮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2.对美元约束得以解除,美元责任和义务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3.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新经济”的产生:1991 至 2001,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罕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财政赤字(一高三低)
4、 。 “新经济” ,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新经济”的影响:1.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2.促进了制度创新3.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数字鸿沟、两极分化、新型垄断等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
5、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新的市场规则,经济范围扩大,时空上是动态的变化过程,由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成因:1.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2.科技革命的大发展3.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4.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是人类走向进步的过程,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利: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主权互让、世界多极化弊:对发达国家: 贸易和资本自由化冲击发达国家
6、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逼迫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将生产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放宽对移民的限制,增加对外籍工人的雇佣,都减少了国内工人的就业机会对发展中国家:1.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依赖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拉大3.发达国家为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对整个世界:1.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如走私的泛滥、传染病的蔓延等2.带来诸多的国际政治经济摩擦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国际经济协调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国际贸易协调(GATTWTO)
7、 、国际金融协调(布雷顿森林体系、IMFWB)、区域经济协调(EECNAFTAAPEC) 、发达国家经济协调 (G7G8)、发展中国家经济协调(ASEAN 七十七国集团、金砖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联合国、东盟“10+3” )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集团的利益冲突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全球经济失衡:全球经济失衡是指在高度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世界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该体系内部的某些长期因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导致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无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过
8、程及其状态。表现为国家或地区之间国际收支的非均衡状态,包括全球贸易失衡,全球投资失衡和全球金融失衡。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一般原因:储蓄-投资视角:美国的低储蓄率和日本、中国等国的高储蓄率的差异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汇率视角:出口导向性国家对本币的低估刺激了本币的出口,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视角:市场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在此期间,由于中国等国家与美国比较优势实现的周期不同步,前者的比较优势已体现出来,后者还未充分体现的情况下临时性失衡。根本原因 是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崛起;美元体制的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
9、学技术集群的出现,各集群间的联系和渗透加强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全面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变化:农业现代化: 农业全盘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良种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结构变化:种植业向畜牧业,食用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工业现代化: 三次工业革命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三大产业的比重由橄榄型向倒金字塔型发展,高技术化趋势,融合化趋势,服务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国际贸易政策:
10、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决定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阶段是 19 世纪 20 年代至 70 年代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期,全球范围。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
11、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涉,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保护贸易政策的形成和演变:1.16-18 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为积累金银)2.19 世纪 70 年代至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新型工业免受英国竞争)3.两次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为了垄断利润)4.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滞胀背景,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贸易管理制度;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
12、出口;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关注的焦点 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实施的手段:1.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 WTO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2.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的方式:1.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13、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2.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 WTO 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3.通过确定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WTO 的宗旨: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定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与利益。WTO 的作用:1.通过促进 WTO 相关协议的执行和实施来推动各成员方
14、的贸易改革2.通过提供谈判场所不断消除贸易障碍3.提供并鼓励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成员间的贸易纠纷4.通过提高各成员贸易体制和政策的透明度来降低交易成本5.促进了国际贸易体制健康发展6.促进了各成员方及全球贸易的发展7.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划分: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
15、合作开发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方式划分:股权参与式和非股权参与式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划分:创建新企业和控制现有国外企业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方式划分:水平型、垂直型和混合型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1.目的:国际直接投资拥有控制权2.主体:国际直接投资主体是跨国公司,国际间接投资主体是多样的,包括金融机构3.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4.国际直接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该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的法律形式如何,也不论其在哪一部门经营。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反映企业全球战略目标
16、的政策;各个实体分享信息、资源并承担责任。跨国公司标准:结构性标准: 分支机构地区分布标准、生产或服务设施分布标准所有权标准营业绩效标准: 公司海外经营活动必须在其总体经营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行为标准: 强调领导层的经营行为的战略取向和思维方式,高层领导不偏爱或局限于本国市场或他国某国市场,从全球性战略目标和动机出发。跨国公司的特点:1.结构特征:经营规模大,地理分布广,股权结构复杂2.环境特征:母国环境、东道国环境、双边环境的相似性3.经营管理特征: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国际化,组织管理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内部化跨国公司形成原因:1.充分利用本企业在资本、技术等方面
17、的垄断优势,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展开竞争2.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销售3.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将该种产业转移至国外4.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5.通过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基本理论:垄断优势论,寡占反映论,内部化理论,投资的有机构成论,边际产业转移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国际生产折中论国际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用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大卫休谟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美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导致美国黄金外流,英国得到黄金,此时:美国货币供给减少,价格下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美国国际收支重新获得均衡;英国货币供给增加,
18、价格上升,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英国国际收支重新获得均衡。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他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质是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1.直接原因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和美元危机。第一,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第二,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第三,美国黄金储备减少2.根本原因:制度本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特里芬两难”:一方面,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就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美元流出美国,让其他国家获得足够的美元;另一方面,随着美元的流出和持续增长的赤字,必然会影响美元储备国对持有美元的信心,一旦有任何波动,就会出现恐慌性的抛售。现行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1.国际储备资产形成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2.汇率制度多元化与主要货币的频繁波动3.国际收入调节机制的多元化和集团化管理趋势4.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趋势5.国际金融机构及其监管治理的改革要求迫切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连结在一起的过程金融全球化产生原因: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