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60394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第一章 绪论 2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一、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二、人类交往论 3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一、 莱茵报时期 4二、 新莱茵报时期 5三、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第四章 列宁的新闻论著 7一、建党时期 7二、夺权时期 8三、建设时期 8第五章 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六、论著选讲 11第六章 刘少奇对华北记

2、者团的谈话 12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第七章 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第一章 绪论哈罗德 伊尼斯( Harold Innis):石刻象形文字 小规模马歇尔 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1、口头传播的时代: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2、书籍印刷的时代大众阅读社会的

3、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 18 世纪末期才开始的。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3、电子图像的时代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 “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

4、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 詹姆逊: “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 10 多家,列宁有 20 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恩格斯早在1839 年他只有 19 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

5、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德

6、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情况同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极其相似。希腊哲学当时发生的情况是趋向实际,它从思辨的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黑格尔原则上完成了思辨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哲学依然停留在思辨和理念的领域内。而应该做的是在世界上实现这种理想,不光是停留在思想上不动,而要体现在物质现实上面。黑格尔的理论必须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 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

7、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

8、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总结1、新闻是上层建筑之一,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2、新闻事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二、人类交往论2009 年 02 月 18 日新浪网转载新京报题为全总: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民工群体渗透破坏新闻稿。指出针对目前总数已经高达两千万的返乡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昨日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 ,这一行动将对 1000 万名农民工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综合援助措施。其中还强调农民

9、工大量失业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已引发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公安部之前就已派出多个督导小组奔赴各地,以了解关于当地社会稳定的情况。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当前要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对农民工队伍进行渗透和破坏”。1、以经济为中心的人类交往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这里提到的“文学” 概念,含义广泛,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各种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意志意识形态:“思想

10、、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2、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最基本的交往形式: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精神交往的媒介是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不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对三种交往观的批判:一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的交往观。二是针对费尔巴哈纯粹自然的交往观。三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交往观。三种形态: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人们的生产能力

11、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们的活动受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限制物质生产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在氏族公社这种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活动具有自然强迫性的特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偶尔发生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产品交换。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的极其便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对人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往、全面的关系、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进行交往。同时个人却又落人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即对金钱关系

12、和商品关系的依赖,成为物的关系包围中“独立的个人”,成为异化的个人,成为更加不自由的个人。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人; 既是劳动者,又轮流参加管理。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用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从事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是真正平等的,或者说生产关系中的人已经是真正平等的、获得了自由的人。第三章 马克思

13、恩格斯的新闻论著一、莱茵报时期莱茵报 ,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1842 年 1 月 1 日至 1843 年 3 月 31日在莱茵省科隆市出版。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应该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国家,而在于应该怎样谈论善意地还是恶意地、哲学地还是非哲学地、有成见地还是无成见的”。(一)新闻思想1、出版自由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842 年 1 月)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第一篇论文) (1842 年 4 月)2、人民报刊1842 年 4 月至 1843 年 3 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 人民报刊 ”的思想。前者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

14、(第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后者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人民报刊是 “治人者与治于人者都需要有的第三个因素 ”。3、报刊的内在规律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二)论著选讲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写作背景普鲁士民主改革:出版自由实行代议制马克思:“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2、书报检查马克思:“占有他人的意志是统治的前提”。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为衡量标准的法律和制

15、度。马克思:“对检查令来说,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基本思想”。关于“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问题。书报检查性质的结论:“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发展。报刊不仅被剥夺了对官员进行任何监督的可能性,而且被剥夺了对作为许多个别人的某一阶级而存在的各种制度进行监督的可能性。“检查官是个别人,出版物却体现了整个人类”。马克思在肯定出版自由和写作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认为有必要制定作为“真正的法律”的“出版法”, “因为它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三

16、)继承与发展1、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从 17 世纪开始,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18 世纪在法国达到第一个高潮。标志: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不仅是哲学命题,而且是政治学、法学命题;自由主义报刊大量涌现,集中体现在“大革命”时期;列入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条文之中。19 世纪到 20 世纪,西方政党报刊阶段进入大众报刊阶段。到 20 世纪,自由主义构成大众传播理论的前提。并出现两种新闻传播的观念论。2、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中的“人民性”。我们怎样正确理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二、新莱茵报时期(消息)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在德复刊该报网页上明确写着:现在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在德国正悄然消失,原因

17、是传媒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要与这种现象作抗争。特别是受控于康采恩的主流媒体认为不适合刊登的新闻,是我们报道的重点。另一家报纸日报报道说, 新莱茵报的创办者们认为,现在的德国,民主遭到破坏,社会福利被削弱,基本权利难保障,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起“相反的舆论”。(一)论著选讲:马克思和新莱茵报 是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而写的文章,写于 1884年 2 月中至 3 月初,发表于 1884 年 3 月 14 日社会民主党人报 (苏黎世出版) ,全文约7000 字。这篇文章全面概括了 18481849 年出版的新莱茵报的基本方针、策略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马克思在其中所起的灵魂作用。

18、1、 新莱茵报出版的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2、 新莱茵报性质:民主派的旗帜无产阶级的性质“德国无产阶级最初是作为最极端的民主派登上政治舞台的”。基于当时无产阶级真实境况,要想办一份大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报纸,必须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所以“新莱茵报”副标题是“ 民主派机关报” 。虽然新莱茵报公开的旗帜是民主派的,但这个民主派在各个具体的场合,自始至终都“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的性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A、 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B、 新莱茵报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调,批判了形形

19、色色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C、 新莱茵报对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始终表现出一种激昂的热情。D、 新莱茵报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战斗集体。(二) 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1、关于报刊的任务“目前报刊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2、报刊的监督职能“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地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3、报纸不同于杂志的优点“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三、社会民主党

20、人报时期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这份党报是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从 1879 年至 1890 年的 12 年时间里, 社会民主党人报逐渐成为党的最好的机关报。(一)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新闻思想1、党报必须“高举旗帜前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党报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路线,执行什么方针,将决定党报的根本性质。2、党报和党的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例证: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全党的而不仅仅是党团的机关报;党团是党的代表机关,有权对编辑部工作进行监督。3、在党报上开展党内批评。恩格斯 1891 年 2 月给考茨基信:“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

21、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善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4、党报和无产阶级群众的联系应当把党报宣传的着眼点放到“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身上。(二)论著选讲: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1、背景知识2、 通告信的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同卡希尔施的谈判第二部分:给报纸拟定的方针第三部分: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3、 通告信的新闻思想党报的党性原则党报应开展党内批评监督第四章 列宁的新闻论著关于列宁:著作家、新闻记者、政论家研究列宁的著作,会使我们认识到,政治领袖在不同时期如何评价报刊的作用,各种刊物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何种影响,起了哪些变化。它会使我们认识到,列

22、宁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里如何指导新闻工作。一、建党时期列宁从何着手?:“我们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不断向深广发展的纲。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火星报主要是由列宁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与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解放社”联合主办,1900 年 12 月 24 日创刊,至 1903 年 10 月 22 日止,共出 51 期。编辑部最早在慕尼黑,1902 年 4 月迁往伦敦,1903 年春天又迁往日内瓦。这是全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秘密报纸,它“是政治性材料占多数的报纸性质的刊物”,每期刊头

23、旁都印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词。论著选讲:火星报编辑部声明文章写于 1900 年 8 月,代表着列宁早期的新闻思想。1、办报目的建立一个俄国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报纸的内容“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地,我们将本着严正的明确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大概也没有必要再补充说,我们主张彻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坚决发队爱伯恩施坦、司徒卢威和其他许多人轻率提出而目前甚为流行的那种似是而非的、暧昧不明的机会主义的修正”。充实内容的方法:“我们的号召不只是向社会主义者和有觉悟的工人发出的。我们的口号也是向一切备受现代政治制度压迫和

24、蹂躏的人们发出的,让他们在我们的机关报上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的一切罪恶”。宣传和运动结合的策略: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揭露工厂的黑暗现象。另一方面,经济揭露是斗争重要途径,但非最终目的。二、夺权时期火星报时期,列宁对无产阶级报刊、特别是党的机关报的办报目的、内容,及其作用等作了充分的论述,奠定了布尔什维克报刊的理论基础。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出现了机会主义派别和 1905 年革命形势促使党的合法性报刊的产生,迫使新闻政策发生变化。论著选讲: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历史背景:最初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个合法报纸新生活报12 号(1905 年 11 月 13 日)上。正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25、时期。党的出版物原则:1、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党员作者和同情者同党的关系2、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体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党的出版物原则重要内容3、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真正自由的、公开同无产阶级相联系的写作”, “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 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党的宣传机构必须接

26、受党的领导,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5、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中写作事业这一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 , “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对资产阶级的“创作绝对自由”论的批判首先,列宁从“结社自由” 和党的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其次,列宁从资产阶级自由的虚假性的角度批判了这种论调。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没有抽象的“绝对自由”。再次,列宁从摆脱资产阶级奴役的角度

27、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写作事业是自由的。三、建设时期(一)历史背景“赤卫队进攻资本家” 的时期,以胜利告终。列宁提出一项新的任务:从破坏旧社会向建设新社会过渡,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过渡。列宁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向俄国保证,它从富人手里为人民夺回了俄国,现在它还应当学会管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认为,报刊在解决这一历史任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提出口号,即“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首先,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里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问题上,首先是集中在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国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上。其次,报刊应当成为开展社会主义

28、竞赛的主要工具之一。以“公开报道”为例,说明报刊在组织竞赛中的作用。最后,报刊应敢于揭露经济生活中的缺点。报刊既要对群众中的纪律松弛、损公肥私、贪污盗窃等现象进行公开报道,批评教育,更要反对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二)论著选讲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 ”“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著名命题。 “少谈些政治”政治:第一,两个营垒之间军事的政治的斗争。第二,政治领导人物的一些个人活动,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以及所谓“迫切事件”的资料等等。第三, “政治喧嚷” 、 “政治高调

29、 ”、 “政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 “一般议论和抽象口号”根本不应该谈。 “多谈些经济”首先要报道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其次,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人民群众有权了解、监督它。 “黑榜”。最后,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经济宣传思想的启示(一)真正把经济宣传放在中心位置。(二)处理好经济报道与政治报道的关系。(三)改革经济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面向经济生活实际,加大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强化经济服务意识,增强经济报道中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拓宽宣传报道范围,加

30、大经济报道的信息量。改进宣传报道方式,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有效性。马、恩、列新闻思想史回顾一、革命民主主义报刊时期,以莱茵报为代表“人民报刊”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时期,以新莱茵报以代表有别于“工人报刊”三、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时期,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代表党报四、党的机关报在夺取政权时期,以列宁创办、领导的火星报 、 真理报 (十月革命前)为代表“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五、党的机关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列宁亲自指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党的报刊为代表创办、编辑、指导报刊的共同点:现实性原则性群众性纪律性第五章 毛泽东的新闻论著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郑观应盛世危言日

31、报篇 :“广设报纸”,以求“ 民隐悉通,民情悉达 ”,实行君民共主。梁启超新民丛报新文体报章体(亦称“时务体”“新民体”“康梁体”)孙中山“我是一个热烈的读报者,在当时的报纸中,跟革命有关系的是湘江日报 ,这报纸上讨论到社会主义,我就是从这里第一次学到了社会主义 这个名词”。 毛泽东回忆1918 年 8 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宗旨:“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材”研究内容:“新闻之范围、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造题、新闻通信法、新闻纸与通信社之组织”六项。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1919 年 7 月 14 日, 湘江评论问世。“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热烈赞颂俄

32、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清醒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充分评价,并发出号召实行“民众的大联合”。表现一个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形式上:以政论为主新湖南“平民通信社“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1、办政治报纸。强调利用报刊针砭时弊,进行生动、具体的政治思想教育。注意“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2、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动.把反映群众生活、启发群众觉悟、提高群众斗争艺术,作为报刊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民众的大联合 3、明确指出报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现在的学校及报馆两种最重要的教育机关,又尽在资本家的掌握之中”, “所以落在资本家手里,则因为资本家有议

33、会以制定保护资本家并防制无产阶级的法律”。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1、红军时期:“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军队待遇,极须改定;发送田地,士兵有份。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动,可以不问”。红星报:1931 年 12 月 11 日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星报 ,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张机关报。红星报发刊词:“红星报是反映红军生活的一面大镜子”, “她担负很大的任务,来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 ,提高红军的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 。

34、大公报载文:“红军戎马倥偬,犹知注重报纸宣传,不稍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色乎!”2、抗战时期:1939 年 1 月 2 日,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写作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当抗日战争向着新阶段发展的时候,八路军同人出版这个军政杂志,其意义是明显的: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敌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党报宣传思想:党的新闻工作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一方面,他要求党的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当前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求各个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把报纸看作自己极重要武器”, “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对早期新闻思想的反思:1、时代条件的要求;2、创造性发展。五、

35、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轨迹中,存在两方面事实:第一,从萌芽到发展,继承了前人办报的历史传统。 (改良派、革命派)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报刊学说与中国革命新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六、论著选讲(一)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篇谈话是在 1948 年 4 月 2 日发表的。1、 “谈话”明确指出了报纸的作用。“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 “谈话”强调办报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办好报纸

36、,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 “谈话”规定了“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的办报路线。“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4、 “谈话”提出了党报工作者队伍的革命化建设的要求。“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5、 “谈话”规定了党报应有的革命文风。“应当保持你们报纸的过去的优点,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 ”(二) 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1、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风气。2、新闻快慢需具体分析。3、报纸上开

37、展批评问题。第六章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 年 5 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华总社由太行山区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 年 9、10 月间,中共中央为了改进和加强新闻工作,使党的新闻事业更好地迈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军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合作社等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断了,党和人民之间

38、就有了鸿沟,因此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1、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采地反映出来。 ”2、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3、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4、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为了及时地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就要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你们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有没有缺点,这里就表现出你们的创造性了。 ”第七章 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法兰克福学派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社会

39、研究所机构,这个研究所最初是由谷物商的儿子韦尔资助并与 1923 年 2 月 3 日设立的,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1931 年 1 月,霍克海默继任所长,研究重心从史学特别是经济史转到哲学与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代表著作有: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阿多诺美学理论 ,马尔库塞单面人等。伯明翰学派是由聚集 1964 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

40、s, 简称为 CCCS)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组成,以 “文化研究” 闻名,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奠基性著作有: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 (The Use of Literacy)(1957) ,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Culture and Society)(1958) 、 漫长的革命 (The Long Revolution)(1961)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1963)等。二者比较: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他们基本上构成了媒介文化研究史上的“双璧” 。相同点:他们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都不仅仅是种单纯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更是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都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点:研究视角与旨趣的不同;截然不同的受众观;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分野;具体方法论差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