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55348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先祖王三聘生平事迹考证先祖王三聘(15011577),字梦辛,号两曲。明弘治十四年,生于周至县兴仁里(今辛家寨乡高庙村)。三聘祖父王宰,字廷佐,好观三纲五常类书籍,常给乡人子弟讲孝亲敬老故事。反对酗酒赌博,善于调节民间纠纷。三聘父王玉曾做官南京,少年得志,年轻气盛,被奸人诬陷,含恨逝世,当年三聘年仅十岁。其母辛氏为辛家寨人,其父逝世时其母年仅二十五岁,但她的修养和天赋极高,既要奉养孝敬二老,又竭力教养三聘读书,孀居四十载,勤苦耕织。三聘功名成就后,全家移居周至县城内。三聘天资聪敏,为学刻苦勤奋,读书惟讲求大义,不尚词华,不专章句,所作文章清新豪放,颇有韩愈、苏轼诸大家之风。陕西督学敖清江喜其才

2、,赏批其卷首曰:“气凌霄汉。”明嘉靖十年(1531)以尚书第二名举于乡,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三聘功名成就后,首先想到母亲含辛茹苦的辛劳,即上疏皇帝乞归省母,其疏曰:“伸之则忠有余日,屈之则孝不及时,盖迫不由己矣。”其至孝之性可见一斑。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皇帝降旨为王玉平反昭雪,追赠为文林郎、南京大理评事,赠其母辛氏为太孺人,周至知县李春芳请旨旌表其苦节抚孤,甘贫奉老之志,三聘奉旨在周至县南门内修建节孝牌坊,由翰林院检讨王元正为其撰写传记,载于通志。三聘子王旃曾登孝廉。嘉靖十七年(1538)三十七岁的王三聘被授任为大理评事。按照明朝时官制,大理评事主要从事审核刑狱案件事宜。由于他

3、为官清廉,任职勤勉,后又擢升为河南佥事,并兼理屯驿,与知州同属正五品。当时南阳地区诸屯半侵于豪,交通邮件不畅,接待经费困难,驿苦供应困拙,驿卒领不到薪金,秩序混乱不堪,他严加清查整顿,厘剔假冒,规划开支,用度节俭,受到百姓的称颂和敬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聘母亲去世,他守孝服丧三年。其间曾在黑塔寺和仙游寺讲学。服丧期满后改任四川佥事。嘉靖皇帝以三聘有文武之才,且为官廉正,遂谕之曰:“西南荒芜,民蛮杂处,卿宜宽严相济,恩威互施,罔刚愎自用,因循姑息,事无大小卿斟酌而行,勿负朕命。”时逢松潘地区白草番起兵造反,攻破了平番堡。三聘深入该地区审时度势,教化攻心,晓以大义,阐明利害,曲画安抚,番乱

4、得以平息。而地方官僚却嫉妒三聘才能,反诬其为怯懦,加以中伤诽谤。三聘十分气愤,便拟上疏,揭露其颠倒黑白,歪曲事实的卑鄙行为,怎奈朝廷党争激烈,奸臣当道,是非难辩,他愤然辞官,浩然东归。他两袖清风囊无一物,家居旧庐,因年久失修已难避风雨,加之他因厌恶城内之尘嚣,故购地建房于县城西南二十里的师家菴村,后裔移居于此,尔后乃为师家菴人。三聘父母的牌位和三聘夫妇的牌位及三聘的代表作古今事物考原印版均珍藏在师家菴村的后裔家中。三聘回乡后,仍怀忠君爱民孝亲之志,他设立义学教授乡亲子弟,诵习经史子集。居家三十年中,除了办义学,还潜心著述,写出了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字学大全、子史节录、三字经注解、禹贡

5、注解、终南山仙境志、养生目录、古今事物考、周至县志等著作。他编撰的周至县志在陕西各县中是一部出版较早,史料较充实,行文规范的县级地方志,也是周至县史上第一部县志。又称两曲志距今有四百五十年历史。他的代表著作古今事物考是他勤于读书,日积月累随时摘记而形成的。此书共八卷二十八节。清乾隆十四年(1749)周至知县邹儒览阅古今事物考后赞许该书曰:“上自天文地理之大,下及昆虫草木之细,以至人生日用、宫室饮食之繁无不必备,较他书甚为简洁,洵盛集也。此书一物一事莫不穷源溯史,考核精祥。谓之论典故亦可,虽为纪事,实即载道,洵学者之所宜有,而不可少者也。”因原版焚毁不全,遂捐资再版重印。一九三七年民国政府规定古

6、今事物考为国学选读基本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解放后一九八七年三月上海书店再次影印出版八千册发行全国。王三聘除办义学研究著述外,在社会公益事业和周济乡亲方面做了很多好事。县西阳化河因长期淤积水流不畅,每遇雨季泛滥成灾,荡民田舍。他亲相地势,组织民众,疏通河道,引水达渭,水患以安。他经常周济族中无以自给的鳏寡孤独者。又出资在秦岭山中买了整条川道,供那些失去田地的乡亲无赏开垦耕种,此地因之得名“王家河。”明万历元年(1573)三聘七十二岁时,他的侄子王槚和侄孙王正已叔侄二人一同荣登孝廉,均被授为邑令,时人称赞其“瑞莲不虚也。”因为三聘门前的荷花池内先一年开了一株并蒂莲花。万历五年(1577)王

7、三聘逝世,享年七十七岁。三聘墓址在哑柏镇西南的昌西村两河口北面五百米处。当时周至县令顾连璧带领僚属前往吊唁祭奠。四乡民众前往凭吊的人多达数千之众,哭声震天盈野。坟前墓碑高 81 厘米,宽 65 厘米,纵行 31 行,每行 37 字,全文 1147 字,由任惟一撰文,李复聘书丹。碑石现存周至县文管所,其坟文革时被平掉。作者系王三聘二十一世孙王治权此文参考了赵育民老先生的王两曲遭馋辞官归故里和陶振海先生的周至鸿儒王三聘等材料。王三聘(1501-1577),字梦莘,别号两曲,世称两曲先生,祖居周至县城(后移居广济镇师家庵村),出仕明世宗(即嘉靖帝)朝,是有明一代的海内鸿儒。先生出身于一个败落的仕宦之

8、家,父亲王玉,因遭诬陷,郁愤含屈,英年即逝,先生时年 10 岁。母亲辛氏,含辛茹苦,一面尽心奉养老人,一面倾心供养王三聘读书,终身孀居。王三聘秉性刚正弘毅,明理旷达。他读书作文只注重文中大义,而不淹滞于篇章词句等细枝末节。时任陕西督学敖清江,认为他非等闲之才,叹赏他文章高远的立意和恢弘的气势,在批阅他的文卷时毅然写上了“气凌雷汉”四个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嘉靖十年(1531),他在乡试中荣登虎榜第二名。嘉靖十四年(1534),他再题龙榜,考中进士。这时至孝仁厚的三聘首先想到的是在家苦守的母亲,感于母亲的艰辛和节孝,他向嘉靖帝上乞归省书,说“伸之则忠有余日,屈之则孝不及时”,认为为天下社稷尽忠

9、尚有时日,而慈母日渐老去,尽孝的时日却不会太多,请求皇上同意他回家探视家母。嘉靖十六年(1536),为旌表母亲辛氏的气节和仁孝,他奉旨在周至县城南门内修建节孝牌坊,由翰林院检讨王元正为三聘的母亲撰写传记。牌坊建成后,嘉靖帝钦旨追赠三聘父亲王玉为文林郎、南京大理评事,赠母亲辛氏太孺人(孺人,朝廷为官吏的祖母、母亲、妻子所赠的封号,与宜人、硕人、淑人、安人、夫人等皆为命妇之号;“太”,表示因子孙的功绩而封赏的)。(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嘉靖十七年(1539),三聘初任大理评事(大理寺,朝廷中专门负责审核刑狱案件的机构。评事,大理寺的法官),他在任秉公持正,准确公允。不久,改任河南佥事(佥事,提刑按

10、察使属下的官员),同时还兼管屯田、驿传等事务。任职期间,忠于职守,勤于王事,肃纲整纪,克己奉公,颇有政声,深得士民拥戴。嘉靖三十三年(1544),母亲辛氏去世,三聘回乡为母丁忧。三年后,改任四川佥事。当时,明王朝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地主官绅勋贵大肆兼并土地,官僚贪贿成风,特别是由于阁权始专形成了门户之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应付北边蒙古部落的威胁和沿海倭寇的侵扰,造成明朝政府财政十分困难。豪绅地主有特权免赋免役,在日渐暴涨的赋役面前,贫苦农民生活更加痛苦,农民起义在各地不断爆发。正在这时,松潘地区的农民不堪剥削压迫,揭竿起义,攻占平番堡。嘉靖帝甚以为忧,他认为三聘有文韬武略,钦定他

11、全权负责平定事宜,授以自主专断权,并亲自诏谕他“西南荒缴,民蛮杂处,卿宽严相济,恩威互施,罔刚愎自用,罔因循姑息,事无论大小,卿斟酌而行,勿替朕命,钦哉,钦哉!谨之慎之,此敕。”基于嘉靖帝的谕旨和当时的形势,王三聘在当时农民起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考虑到老百姓是由于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才铤而走险的,于是,精心谋划,安抚流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而他的同僚却嫉妒他的贤能,谗毁他,诬称他在“剿匪”中怯懦无能。由于无端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争夺,他对官场的浑浊和政治的黑暗十分不满,于是浩然挂冠归乡。回家的时候,清风两袖,囊中竟无一物,与当时贪贿成风的官场风气形成鲜明对照。回乡以后,他移居广济镇施家庵,不轻

12、易会见官吏,用多年积攒的一点俸禄在那里置办了一处田产。在这处田产的东边修建了宗祠;在西边修建了一所义学,专门收留那些有真才而家庭贫穷、无钱上学的孩子。他的屋前是一片荷池,泓荷碧藕,莲叶田田,中有同茎而并头者,人们称其为瑞莲。万历元年(1573),经过他的精心栽培,他的侄子王木贾 、侄孙王正已,在此年乡试中双双奏捷,后都被授予县令职务。不久,他又购置义田,把田中所有的收入全部拿出来,周济宗族中那些生活无着的鳏寡孤独者,尽管那时他的生活也还很清苦。有一年,朝廷给周至加派的增赋达到了八千两白银之巨,老百姓实在无力承担。王三聘对此痛切于怀,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到朝廷上书陈述,为民请命,请求减免赋税。

13、晚年,已过七旬的王三聘仍然致力于为乡民兴利除害。阳化铺渠(即今之阳化河)没有固定的河道,每至汛期,洪水泛滥,肆虐乡民,冲毁房屋庄稼。王三聘不顾年老体弱,亲自踏勘,并组织乡民修筑河道,引水入渭,使沿河群众从此永除水患。感于王三聘的令闻雅操,县令每有疑难,就去找三聘商议问计。王三聘深以百姓疾苦为念,常常向县令痛切陈述政之得失和民之苦乐。(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王三聘正直耿介,不染流俗恶习,不贪财,不好色,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自幼至老,矢志不渝。周至当时的几任县令如李春芳、何起鸣、马鲁卿,都是进士出身,知名士宦,时常亲自登门请教。何起鸣后来官至贵州巡抚、工部尚书,还不时派人到王三聘家向他表示问候和敬

14、意。临终之际,他还谆谆告诫子孙后学:为文要朴实俭约,经世致用;为人要正直明义,光明磊落。王三聘去世后,时任周至县令的顾连壁,带领所有僚属前往王三聘家吊唁祭奠,悲极而泣;并让衙署里的所有人穿着孝服前去奔丧。念及王三聘的恩德,在他去世的三天里,前往凭吊的人就达几千之多,哭泣之声震天盈野,不绝于耳。王三聘平日孜孜不倦,留连于经史典籍,在文学、训诂、文字、史志、语言、儒学等方面造诣甚深,著述丰富,现存的有周至县志、字学大全、子史笔录、小学集注、性理学训、终南仙境志、古今事物考等。尤是古今事物考共 8 卷 28节,8 万余字,为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百科全书,受到历朝重视。1937年被列为国学选读基本丛书,1987 年又再版在全国发行。就是在今天,这部书仍然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