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 ,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 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5-5843(2007)4-0034-02 一、面向 21 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 20 世纪
2、 70 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 1971 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 年 11 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 审议经过报告 ,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 21 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 年 6 月至 1987 年 8 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 4 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
3、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 12 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
4、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 21 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 ”可见,这次报告,作为 70 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 1998 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领
5、的正式实施 2002 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 5 天授课制和削减 1/3 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 “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周 5 天授课制,减少了课时总数,是否或者已经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日本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宽松教育” ,通过给学生以宽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以
6、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一改革的思路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具体国情,所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法案,早在三年前就顺利通过了日本国会的审议而正式出台了。而在新学习指导要领即将全面实施的今天,人们又强烈呼吁文部科学省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对策,以确保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基本学习能力不受影响。在否定意见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一边强调新学习指导要领不会造成基础学力的下降、而同时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紧急对策以保证基础学力不受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
7、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一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 ,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 。日本课程总目标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 21 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 90 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 。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 1997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 报告中和 1998 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
8、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 。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
9、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
10、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 、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其中 “综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 水野达雄以学科为基础重新编制和创建新的课程和综合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1996,(9). 2 陈丹日本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1.(6). 3 夏鹏翔日本战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改革J.课程?教材 ?教法,2003,(2). 4 程晋宽论日本道德教育的传统及其面临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 5 吕可红等日本21 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责任编辑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