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内容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1这一理论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对其形成时间与标志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同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
2、新时期,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党的核心领导能力具有启示作用,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1924 到 1927 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革命军事行动,残酷打击、镇压共产党和革命党人,企图消灭共产党,消灭革命。这使得还要不要继续革命、怎样继续革命成为亟待共产党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党内的小部分右倾机会主义者,已然对革命失去了信心,但在总结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由此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国的革命该走什
3、么样的道路?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忽视我国革命的特殊性,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开展起义,这使得革命力量在大革命之后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思想家,通过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艰难摸索,逐渐发现了中国具有的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无独立内无民主,主要的斗争形势是依靠武装革命,同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广大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农村,作为中国人口大多数农民也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此外,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还尚未形成。在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中,党的革命军队和人民逐渐团结和壮大起来,为战胜敌人保证了基本的力量,而此时统治集团的矛盾
4、冲突,更为农村革命提供了机遇。针对这些事实,老一代革命家对首先从农村开展革命的道路展开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 然而,任何一条成功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千辛万苦,在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才建立起来。这一过程笔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八七”会议后到遵义会议之前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阶段;以遵义会议为转折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进一步发展阶段;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到 1939 年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对其进行总结,代表着这一理论最终形成。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阶段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
5、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做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正确判断。1927 年 9 月,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的相关决定,于 9 日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爆发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取长沙的目标没有实现。这也使毛泽东认识到,以当前的实力,在敌人力量集中的大城市与敌人展开争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将力量集中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才能保持实力,等待时机取得胜利。于是各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这也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拉开了序幕。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意义重大的古城会议,会议不仅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和教训、做出了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决策,也为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党的
6、工作重心的转移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这些也正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枪杆子里出政权”明确表明我们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武装斗争,这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而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土地,因而土地革命势在必行;根据地的建设则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基础,是革命力量的依托,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能巩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成果,也能进一步的保证和促进其顺利进行。因此,可以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表明“农村包围城市
7、道路”理论萌芽的出现,只是在这一时期,这些思想还不够系统,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 1928 年 7 月,在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了“党在农民运动中的任务”是“赞助农民的游击战争” , “创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 , “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 。大会强调了根据地建设和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同时大会指出“新的高潮中要以武装暴动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帝国主义” , “使革命先在一省或几省重要省区之内胜利” ,强调“城市领导作用的重要性” ,可见会议仍然只是把农村武装斗争作为城市武装暴动的配合力量,并没有放弃城市中心论的
8、思想。 与此同时,面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质疑,毛泽东在同年 10 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指出进行一场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下,一小块或若干块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此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政权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11 月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除了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条件的补充外,还分析了在统治阶级政权的不同时期我们的战略要有相应调整,同时就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军队建设、党的组织和战略战术等各方面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这两篇文章表明了毛泽东在关于中国革命道路这一问题上思
9、想的进一步成熟,同时解决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时期他尚未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曲折性,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取得全国政权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只是把它当作众多力量中的一个,中国革命道路到底要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还不明确。这一思想在 1929 年 4 月 5 日毛泽东给中央的回信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他认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与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3,由此可见,虽然他已经把农村斗争看作是主要条件,但是却是在“帮助城市斗争”的地位上,这实际上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 到 1930 年1 月,毛泽东在星
10、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评了“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错误思想,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已经开始出现了把工作重心放到农村的倾向,文章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4,这里着重肯定了农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建立和发展工农武装与红色政权的客观规律性,并指出要采取:“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
11、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地是正确的”5由此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上升到了路线的高度。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虽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党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工作中心放到农村的问题,毛泽东也没有完全的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进一步发展 长征开始后,面对党内外严峻的形势,1935 年 1 月紧急召开遵义会议,重新确定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转移。在对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1936 年 12 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12、点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战术问题,阐明了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但此书还是没有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并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做出明确的总结。随后,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新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大力开辟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最终形成阶段 1938 年 10 至 11 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会上毛泽东做了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是普遍地对的
13、。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 ”但是,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6这里相反的道路即是指先占领乡村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此文章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把先占乡村,后取城市,作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了出来。最后,在 1939 年 12 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总结,从中国国
14、情出发分析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和所选择的革命道路。至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得以最终形成,也使中国的革命道路这一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对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实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此外,这一革命道路的成功也为建设中国特色
15、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借鉴。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除了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之外,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的,因此,在我国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政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便是创新意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理论本身是一种创新。它开创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以农村为中心的先河。而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所在,面对社会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和重视三农问题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同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进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