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社会控制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 概念 : 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社会规范 概念 :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二、类型 (一 )按照表现方式分为 偏差习惯 :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如打麻将。 偏差心理 :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精神病 偏差文
2、化 :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90后非主流 (二 )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违法行为 :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如贪污、盗窃、生活腐化 违章行为 :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如交通违章、考试作弊、公共场合吸烟 违规行为 :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德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一)负功能 : 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正功能 : 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
3、社会规范 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有助于社会预警 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 基本观点 :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提出者:隆布罗索 根本缺陷 : 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二、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心理学解释只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心理学主要从个人层面出发解释偏差行为,有助于我
4、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 三、社会学解释: (一 )失范理论 : 默顿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比如获得财富和好名声。二是个人追求目标手段规范。但是问题在于社会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的时候,二者有可能会出现断裂,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是却没有办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理的手段,这时就会产生失范。 社会失范会造成紧张状态。默顿认为人可能有五种适应的方式: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反叛。 革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比如一个人想赚钱结果做了小偷。 形式主义:拒绝社
5、会提供的目标,但仍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比如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但仍然每天去上学读书。 退缩主义: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一类包括精神性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长期孤独症患者、无赖、流浪汉、游民、流氓、流浪乞丐、老酒鬼、毒品瘾君子。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点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如果是涉及政治领域时通常被称为革命。 (二 )文化传递理论 : 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
6、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成两类: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三 )标签理论 :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第三节 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 概念 :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可以分为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的控制三方面。 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提出者:罗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特点。 ( 1)普
7、遍性。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社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 2)规范性。 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 3)多重性。 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控制的 必要性 : 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如为利益卖假药 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二、类型 (一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宏观控制: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
8、,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对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如家庭教育 (二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制度化控制 :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如计划生育超生要罚款 非制度化控制 :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 ,道德控制 ,社会舆论控制。 二者关系 :有时统一,有时不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宣传和舆论手段改变人们的
9、观念,移风易俗,以形成和制度化控制相一致的非制度化控制的社会基础。 (三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控制 ,规章制度 ,习俗 ,道德控制。 如上班不能迟到、考试不能作弊等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如君子非礼勿视。 作用 :外在控制使社会成员不得不服从社会规范,否则不仅得不到认可,反而受到惩罚; 内在控制 使社会规范习得和内化,使社会成员自觉遵从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 最有效手段 (四 )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
10、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 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 法律控制 :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道德控制 :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 习俗控制 :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比法律和道德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 宗教控制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能够对其教徒产生很强的约束力。 四、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领会) 1.社会控制的
11、度 : 社会控制应避免社会过控和失控,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社会过控 :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失控 :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试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 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 下实现的。 (2)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 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 的控制和引导。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其最终效果必然是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控制上,包括对他
12、们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控制。这些个人的行为、关系和意识都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全部面貌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区别。从这层意义上讲, 对这些体现个人本质特征的行为、关系以及意识不应当加以任何控制。 (4)然而,社会又是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 都要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其中的场所 。 因此,这种对个人的行为、关系和意识的控制又是必需的。 (5)我们所主张的是权衡利弊取其中,也就是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 。当然这种合理适度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原则的。 1、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有 A.标签理论 B.失范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文化传递理论 2、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这是 A.退缩主义 B.形式主义 C.反叛 D.革新者 C D 习 题 单 选 3、社会控制的特点有 A.普遍性 B.整合性 C.规范性 D.外在性 E.多重性 ACE 广义的社会控制 名词解释题 1、简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2、简述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3、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4、简述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什么意义? 简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