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形象分析及鉴赏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形象。小说一开始,笛福就突出渲染了鲁滨逊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鲁滨逊这个形象的光彩在于他具备着对诚实劳动的热爱,他不靠遗产,不坐享其成,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在鲁滨逊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鲁滨逊漂流记虽然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且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作为新时代的典型的冒险家、实干家、殖民者的鲁滨逊在启蒙主义文学史上永远占有光辉的一页。鲁滨逊形象出现在 18 世纪初,但他的冒险精神
2、、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有志青年勇敢地出去,到广阔的世界市场去闯荡。关键词: 鲁滨逊;开拓者;实干精神;殖民主义者1719 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首次发表时,笛福未署真名,读者都以为是历险者的自述。小说一问世就引起轰动,它在英国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可以与圣经媲美,真可说是家喻户晓。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有曲折惊险的情节外,主要还因为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形象。一、鲁滨逊是一个富于进取和冒险精神的资产者2小说一开始,笛福就突出渲染了鲁滨逊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和勇于献身的精神。鲁滨逊出生在英国约克城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满可以象他的父亲一样
3、不需花多少劳动,不必担什么风险,以中庸的小康生活为乐。正如他父亲所说的:“既用不着劳心劳力,为每日的面包去过奴隶生活,困难不堪,弄得身心没有片刻的安宁;也用不着被欲望和发大财、成大名的野心所苦,心劳日拙;只不过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 ”可是,鲁滨逊与安于守成、知足常乐的保守的父亲不同,他不满足于中产阶级庸庸碌碌的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冒险,去开辟新世界,创建一番事业。一种难以抑制的热情推动他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追求,这种勃勃雄心促使他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涛为伍。那种“悠然自适地过一辈子”,或留在父母身边“品尝生活的甜美滋味”的想法,对不愿世袭产业的鲁滨逊没有丝毫吸引力。
4、19 岁那年,他终于背着父亲,离家前往伦敦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尽管第一次航海就遇上风暴,造成沉船,尽管船长以此为恶兆,警告他立即中止航海企图,鲁滨逊还是登上了去非洲的商船,坚决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在随后几次航行中,鲁滨逊曾被海盗俘获为奴,舍命逃脱后又在海上漂泊、短水绝粮。然而这种种艰险都没能吓倒鲁滨逊,他逐渐积累了资金,在巴西开拓了种植园,创立了一处可观的产业。但他仍不满足,想再次出海到非洲去贩卖黑奴。那些有利可图的地方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鲁滨逊不久又再次放弃了安定和幸福的生活,与朋友一道航行去几内亚买黑奴。在海上,特大的风暴使他们全3船覆没,鲁滨逊成为唯一的幸存者,被冲
5、到一座人烟全无的荒岛上。他吃尽了难以想象的苦头,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在岛上开创了一个家园。鲁滨逊身上的这种不停地进取和发展的精神贯穿全书。笛福的主人公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比攫取财富和领土更为深层的特点,即他们对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强烈要求,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的极大好奇心,以及要通过与恶劣生存条件较量来印证个人力量,并从中得到精神满足的无止境追求。这种要发展、要劳动、要占有的个人奋斗精神不仅是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产物,它还来自清教的思想影响。加尔文主义反对教会垄断宗教的做法,认为每个教徒都可以通过忏悔和自省直接与上帝交流并要在每件日常事务中找出精神启迪。这样,每个人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信仰单位,为自
6、己的行为向上帝负责,并努力争取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物质生活上的相应发达兴旺。久而久之,个人向上帝负责就变成个人向自己负责,而祈祷就变成为一种思考形式或精神寄托。这种自省和祈祷不但贯穿了鲁滨逊的全部岛上生活,而且成为他自我检讨和寻求鼓励的主要方式。播种的玉米发了芽是上帝的恩赐,生病发高烧是违背了上帝而遭到的惩罚。从他违背父亲的意志出逃的那天开始,他无日不检讨自己这个“原罪”,并且认为在荒岛上与世隔绝二十年就是上帝对他这一罪行的最严厉的惩罚。然而,有趣的是,他却并不真正改悔,回到父亲身边,而是在强烈的个人意愿支使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违反父命的错误,来实现他为自己安排的自我。马克思因此敏锐地指出:
7、“我们不必对鲁滨逊的宗教信仰认真,因为他只是从中获4取乐趣,他把那些祈祷看作他的一种创作活动。”到后来,这种思想活动的记载形成了他抵制孤独、维持理智的一种习惯行为。他以宗教为我所用的态度反映了商业中产阶级宗教世俗化的倾向。他的行动反映出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较之那些不事任何生产活动,坐享巨额地租收入,过着奢侈生活的贵族地主或有闲的食利者阶层,资产阶级的这些谋求实利的冒险活动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二、鲁滨逊又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鲁滨逊这个形象的光彩在于他具备着对诚实劳动的热爱。他不靠遗产,不坐享其成,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笛福本人就是个非常勤勉的人,他在英国商业方略中写道:“有
8、工作就是生命,因循懒惰就是死亡,忙碌就是愉快、高兴,没事做就是颓丧、失神。”他的主人公鲁滨逊正是这样。当他发现自己只身流落荒岛时,他没有像他的原型赛尔科克那样让忧郁和恐惧把握达 8 个月之久,甚至想寻短见,而是庆幸自己没被淹死,并立即思考如何行动起来自救。他对自己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动手造了木筏,把失事船上搬得动的食物、衣服、弹药等东西全部运到岸上。他先后去船上 12 次,直到暴风雨最终把破船催垮为止。他此时感到十分坦然,因为他没有偷懒,抓住了时机。他不畏艰难,不辞劳苦,不怕失败挫折,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条件。这的确是
9、一个奇迹。在此过程中,鲁滨逊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付出了难以述说的艰辛。他没有助手,工具简陋不全,又缺乏经验,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用好长的时间。但他从5不灰心失望,总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再重新做起。比如,他用五六个月的艰苦劳动制成一只独木舟,却发现无法把它运到海边,只好放弃它,又花了两年时间在如海方便处再造一只;播种稻麦毫无收获,他发现种得不是时候,就来年再种。就连做一把雨伞他也吃了不少苦头。他在日记里写道: 就在我自以为找到窍门以后,我还是做坏了两三把,我觉得主要的困难是把它收拢。我可以把它撑开,但如果不能放下、收拢起来,那就除了把它撑在头顶上,没有别的法子携带它可是最后
10、,我终于做成一把勉强合用的伞,用皮子做伞顶,毛面朝上,可以像小茅屋似的把雨挡住,并能有效地挡住阳光在我用不着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折起来,挟在胳膊下面。 就这样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种植、建筑、制造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改变了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和大自然的面貌。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成功决不放手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歌颂了这种劳动活动,歌颂了他对大自然的斗争。从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它英姿焕发的青春时期确曾创造过许许多多的人间奇迹:它冲破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网罟,一扫世袭贵族懒散怠惰之风和耽于宗教的幻想,生气勃勃地/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
11、2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奇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惊叹的那样“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3实干家鲁滨逊的性格集中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6他不只一次地把自己比成国王或家长,十分诙谐地形容吃饭时他如何:“一个人高高坐在上访”,他的鹦鹉和猫狗像臣仆般在左右侍侯,时时希望从他手里“得到一点吃的,视为特殊的恩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指出资产阶级首次证明了人类的活动能取得怎样的成就,而鲁滨逊的故事就是对这一论断的形象揭示,是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生动展现。 三、鲁滨逊也是一个资产阶级殖民主义者在鲁滨逊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鲁滨逊漂流记虽然颂扬了劳动,肯
12、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且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合同式的人际关系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被表现为构建社会的主要纽带。这种靠实力建立的不平等关系不仅表现在对“星期五”的态度上。在鲁滨逊救出“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之后,他得意地说自己“多么像个国王”,因为他具有“毫无疑义的领土权”。他对所有 他拯救到岛上的人约法三章以明确主仆关系,不准他们侵犯他的权利,要求他们完全受他管辖,并且要用船免费带他返回英国。 在鲁滨逊看来,婚姻也只是一种传宗接代的契约结合,友谊与爱情在他生活中没有位置。他一生漂泊在外,后匆匆回伦敦结婚,生下 3 个孩子,然后又离
13、家赶到已被殖民的荒岛上去探望。他给岛上居民带去了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还有一个木匠、一个铁匠,许多牲畜和 7 个女人。在他那只会经商的头脑里,女人也是物品。难怪后来狄更斯为此忿然批7评笛福说,从鲁滨逊对女人的态度可以肯定笛福本人一定是个“没有感情,令人讨厌的家伙”。鲁滨逊是个殖民主义者,他来荒岛之前,就贩卖黑奴和使用奴隶。在他独处岛上时,他曾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他用先进的武器火枪,赶走了土人,并收服“星期五”当他的奴仆。鲁滨逊一收留“星期五”,就马上在仅有两人的小小社会里确立了统治关系,他教“星期五”说的第一个英文字是“主人”,并且用基督教来“开化”他。在鲁滨逊眼里,也是笛福眼里,
14、世界的中心是白种人,“人权”和“自由”并不适用于未开化的民族,“星期五”只有做他的奴仆才能获得“幸福”。他的冒险活动和开拓精神是同他的占有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切冒险活动,无非是为了更多地占有。他终究是一个剥削者、殖民者。他多次冒险远航到海外经商,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这是对殖民地人民的一种掠夺。他经营种植园,贩卖黑奴,奴役“星期五” ,始终以攫取占有为目的。作者笛福自己也是个商人,他的一段话可以给他笔下的人物下一个很好的注脚“我们的工作是经商,我们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是达到目的,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的唯一偶像是赚钱”4而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看作完全是合法的、天经地
15、义的。当鲁滨逊被抛到荒岛后,他欣赏岛上的风光,占有意识油然而起“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 ”他在荒岛的开拓过程,也就是对荒岛的占有过程。他对他的领土具有强烈的占有观念,把海岛作为他的小王国,,他踌躇满志起来“我这岛上现在已经有了居民了,我觉得我已经有了8不少百姓了。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为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鲁滨逊用火枪和圣经征服土人“星期五”的过程,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用物质、精神文明征服殖民地的缩影。不同之处是他允许信仰自由,具有人道精神。在回到英国后,他仍然占有
16、着岛上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掌握着对岛上居民的支配权,后又镇压了抢掠别人的人,使岛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结构。至此,鲁滨逊就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海外殖民者。作品对主人公一切作为的理想化,对殖民主义的肯定,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鲁滨逊是他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英国经历了 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世界上宣告了资本主义秩序的诞生,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国内纺织业、造船业等大机器生产空前高涨,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和对原料的要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以扩展世界市场。海外贸易的空前发达为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下基础。18 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已渗入亚洲、美洲、非洲等一
17、些地区,到 18 世纪中下期,英国已成为国际奴隶贩卖的中心。英国的资产阶级是在与新贵族结成同盟之下进行革命并取得政权的,带有保守性,它在 18 世纪初还有反封建的任务,必须肃清封建残余,才能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艺术反映着新时代的观念、意识和要求,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游侠怠惰、因循萎靡的人物挤到后面去,代之以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面貌崭新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个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人物,英国有一位批评家说得好“人9们如果要重新抓住资产阶级在它的年轻的、革命的、上升时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导引无过于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了。 ”的确,作为新时代的典型的冒险家、实干家、殖
18、民者的鲁滨逊在启蒙主义文学史上永远占有光辉的一页。四、鲁滨逊精神的现实意义鲁滨逊形象出现在 18 世纪初,而他的影响却至今不减,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冒险家、实干家、开拓者,他的冒险精神、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有志青年勇敢地走出去,到广阔的世界市场去闯荡。在日本企业的走出去过程中,索尼公司成为本国公司开发海外市场的先驱。日本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的领导下,凭借独立自主的创新技术和勇于闯荡江湖的开拓精神成功的登陆美国市场,“索尼公司最初向国际市场提供的商品是半导体收音机。日本最初的内藏半导体收音机在美国市场上很受欢迎。在 60 年代,建立了独资企业索尼美国。把这种附加值高的商品,作到生产和销
19、售一体化。当时,在国外以自己的力量销售自行制造的产品的日本企业只有索尼一家。因而可以说,索尼公司是开发海外市场的先驱。”在美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使它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驰名世界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第一个造出晶体管收音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公司,影响全球音乐文化的 Walkman 随身听,改变家庭娱乐的 PS 游戏机,很多当时具开创性的产品设计都来自索尼。这也让索尼很长一段时间稳坐美国市场最具品牌价值的宝座。 10在中国高速发展、机会蓬勃四起、变化快得出人意料的经济环境当中,中国的企业如果完全墨守偏于静态和守势、关注点过于向内的战略决策推导,而不是进攻性地争夺资源
20、,结局基本上是所失大于所得。幸好中国也不乏勇于“走出去”的企业,海尔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公司在起步之时就瞄准世界市场,早就制定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计划即“三个 1/3”也就是“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 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占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占 1/3”,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一个负债 500 万频临破产的小厂子变成了如今拥有超过 1000 亿资产的大型跨国集团,并且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盛田昭夫和张瑞敏只是 20 世纪下半叶东方出现的商业巨子们的代表 ,他们的成功中无不包含着创新、勤奋、冒险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面临前所
21、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内需不足的新形势面前,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就是摆在许多中国企业面前的崭新道路。鲁滨逊出去创天下是一种冒险,他在出海航行的途中一次遇到海盗,两次遭遇沉船,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像鲁滨逊一样任何一个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辟如 TCL 与阿尔卡特的合作终究未能成为索尼和爱立信。2005 年 5 月 17 日,TCL 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所持有合资公司 TCL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T&A)的45%股权。当时大部分舆论均预测,这项国内手机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企业合并案终将以分手告终, TCL 通讯将面临品牌、技术、生产等全方
22、面的重组。 自 2004 年 8 月成立以来,T&A 已经经历了 TCL 移动总经11理万明坚离职、连续亏损等一系列挫折。根据 TCL 通讯 04 年年报显示,合资公司在 04 年后四个月已经亏损了 2.58 亿港元,而这种巨亏的趋势仍在继续05 年前四个月就又亏损 4 亿,终于使得李东生和阿尔卡特的耐心达到了极限,两者最终分道扬镳。又辟如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 失 败 。 在 下 在1+12?中作者有这样的观点“从 TCL 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到联想并购 IBMPC,中国本土的标竿企业一次次在挑战我们视野的天花板,又一次次告诉人们一个疯狂的不等式:1+12。在跨国并购大旗迎风飘扬之时,
23、一个无奈的现实是:失败远多于成功。可中国企业还是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前仆后继的走了出去,跨国并购就像是鸦片一样,让中国的本土英雄们为之疯狂。吃了它!吃了它!李东生们梦中呓语,仿佛不惜一切代价赢得国际巨头们啃得只剩下骨头的残羹之食,能在自己口里面化成一块肥肉。但现实终归是残酷的,没有绝高的厨艺,残羹冷炙很难变成美味佳肴。 ”。 “走出去”是一路风险,而坐在“家里”则是坐以待毙,犹疑彷徨更会坐失良机,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冒险前行。我们鼓励中国的企业敢于出去冒险,但我们更期待着它们能够学会创新,能够依靠实干来获得成功。创新就是努力地、不停地去将更多的技术变成历史。它需要人们努力工
24、作,且代价昂贵。最重要的是,它要求工程师们不能懈怠,必须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快乐。在海信,创新就是一种使命。周厚健有一次说:“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出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战略。12”周厚健的使命感至少受到一些危机的影响。2003 年 1 月下旬,他参加了美国展览会,回国后心情异常沉重。他说:“感想之一,我们与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差距之大让人担忧。13 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展览,那里聚集着世界最强的企业所展示的最好的产品,那时我亲眼看到了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但是13
25、年后的今天,我所看到的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远远大于 13 年前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中国企业与韩国三星、等公司相比,已经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若和索尼公司相比,则技术差距更大;感想之二,中国企业吹牛炒作蔚然成风,这种浮躁的企业运作方式,是在自掘坟墓,殷切希望全体海信员工,能不断提高这种差距的认识,不要务虚地吹牛炒作,更不要卷入这个炒作的漩涡中去,应该切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感想之三,如何准确地描述这种差距?尽管很难描述它,但我可以肯定:我们已经落后得非常远非常远了”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海信相信自己在技术与质量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度的积累和沉淀,并初步形成了属于海信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海信有一个口号
26、:“做新的,做好的。 ”“做新的” 就是科技要领先;“ 做好的”就是质量要过硬。周厚健说, “一般企业的产品开发平均需要两年,而海信致力于缩短这个周期。 ”几年来,海信在技术进步上的投入超过了 20亿元,现在已经达到两天半出一个新产品、一周出三个新品种的开发速度。 “核心技术 ”成为保证 海信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成为 海信在市场竞争中持续走高的根本所在。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第一台智能王电视、13第一台图文电视、第一台网络数字机顶盒以及国内最早的纯平电视、立体电视、硬盘电视、数字直流变频空调、一拖多电脑等都是由海信首先推出的;如果我们知道海信凭借技术实力承担了国家 863 计划项目中的掌中电脑
27、、智能信息家庭的研制开发;如果我们知道海信完全依靠自身研发力量在国内彩电行业第一家批量推出采用了逐行扫描技术的“胶片彩电”,而这一产品同样站在了国内外彩电技术最前沿,我们就会相信海信在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战略上的不遗余力。海信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持走创新之路,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它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我们期待着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能够出现更多的“鲁滨逊”式聪明能干、敢于冒险、不懈追求的英雄人物。参考文献1刘意青英国 18 世纪文学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 2 月。2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 ,外语研究,2003 年。3高继海英国小说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4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5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 ,译林出版社,2005 年 1 月。6张皎玲一个真正的资产者鲁滨逊形象探议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 4 月。7姜惠玲典型的资产者兼殖民主义者鲁滨逊谈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 9 月。8李付红鲁滨逊的艺术形象及其对英国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鲁滨逊漂流记评析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 12 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