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23354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

2、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大城市(50 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 万)、小城市(20 万以下)。(2)常住人口:2 型小城市(小于 20 万)、1 型小城市(20-50 万)、中等城市(50-100

3、万)、2 型大城市(100-300 万)、1 型大城市(300-500 万)、特大城市(500-1000 万)、超大城市(1000 万以上)。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交通运输的特惠地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经济力量。比较利益仅为社

4、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经济的存在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在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规模上进行,才可得以降低生产成本。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集聚,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其产生的原因:空间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利益、信息传送利益、大数法则利益、互补性利益。4.城市化的涵义、形式,如何测度一个区域/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涵义: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

5、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形式:集中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此形式占主导地位)、分散型城市化(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此类型占主导地位)、就地型城市化(是指在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

6、地域的过程)。测度: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指标,其测度是要对城市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土地利用指标(具体的测度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人口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2.非农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如何确定城市人口最优规模(理论、居民、企业等角度)。从理论角度:如果聚集的利益大于聚集的成本,那么聚集过程就会继续,城市规模继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如果聚集成本大于聚集利益,满足理性假设的各种行为主体就会开始迁移,从而出现分散过程,城

7、市规模随之收缩,这个过程同样在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停止。行政管理的角度:最佳城市人口规模应具备行政组织便利、管理有序高效、居民人均服务支出费用最低的要求。从人均行政费用变化趋势分析,在城市发展的低级阶段,人均支出管理费用较高,随着人口增长,聚集效应增大,人均支出管理费用下降;随着城市规模继续增大,导致“城市病”的产生,管理难度和费用急剧上升,居民人均支出行政管理费用趋于上升。居民人均支出管理费用曲线呈 U 型分布。居民的角度: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居民的收入与支出。而居民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相一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的聚集效益密切相关,但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劳动生产

8、率与聚集效益就会下降。城市居民收入呈倒 U 型分布。当城市人口到达“饱和”状态后,交通成本增加,地价上升,环境污染加剧,治安状况恶化,所以居民支出曲线与收入曲线相反,呈 U 型分布。两者正向差值极大时的城市人口规模即为市民角度的最佳城市规模。从企业角度: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城市人口规模为最佳。如果产品在一定区域内价格相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则必须降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与聚集效益相关,其变化也成 U 型。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聚集的利益主要是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聚集的成本包括:门槛成本,外在成本或外部成本,疏解成本。6.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古典模式及对现代的指导意义。同心圆模式:城市内部空

9、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到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模式,但由于忽视了道路交通,自然障碍物、土地利用的社会和区位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与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扇形模式:以租金的高低作为房屋质量的象征,各类城市居住用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高等收入住宅区沿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河岸、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中等收入住宅区在高收入住宅区一侧或两侧发展,而低收入的住房被限制在最不利的与区发展。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

10、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又会产生。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由于多核心模式认为城区内土地并不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顺序,功能区的大小也不一样,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7.进行城市人口的预测有哪些方法,比较优缺点。时间序列模型或趋势外推法:优点是不涉及相关因素,仅从人口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预测,不存在系统误差,又可以避免因为相关因素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误差和分要素组合预测中的预测误差累加,但存在人口数据搜集过程中的误差和使用时间序列模型产生的误

11、差。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模型使模型的预测误差尽量小。复利公式或指数函数法:仅适合用于短期预测,不能用于长期的人口预测。分要素组合预测法:可以简单地根据总出生率和总死亡率推算未来出生和死亡的人数。这种办法不考虑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及其对总出生率和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能如实反映人口未来发展。人口年龄移算法:是最精确的人口预测方法,但是计算繁琐,工作量较大。8.如何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通过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 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使城市发展既满足当代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其实质是在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之间寻找

12、一个能够相互协调的平衡点,使其能够永久地存在并发展下去。(1)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即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城市发展应能满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而不是以牺牲未来人的利益来实现城市的现有发展;(3)城市发展的社会公平性,即城市发展不仅要关注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财富和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分配,避免贫富过分悬殊。9.鬼城现象,为什么?如何解决?“鬼城现象”特指一些城市的某一片区住房空置率高,居民入住率低,人烟稀少,导致夜晚漆黑恐怖,缺乏生气,如同“鬼城”一般。原因:

13、现有的政绩考核模式(唯 GDP 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整体规划的缺失、配套设施的欠缺提高了居民在新城的生活成本,致使旧城一房难求,新城销售困难;城市房地产建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城市的发展没有产业的支撑;虚高的房地产泡沫使刚需人群负担不起;居民财产投资渠道不畅致使炒房成风;金融系统的推波助澜。解决办法:1.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模式。2.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策在财力与事权的合理分配。3.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房产信息系统,使房产数据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要对投资、投机性置业和与腐败相关的购房行为进行有效监管。4.改革住房供给模式,重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同时严格控制豪华别墅式住房的建造,最终,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保障房为辅的住房市场格局。5.完善现有的房地产信贷漏洞,加强对住房金融市场的监管。6.严格控制城市扩张规模,改革户籍制度。7.努力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环境,实现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