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20577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96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思考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大纲思考题 ( 24+31) 古代 部分 1、古代历史研究中政治人类学的意义是什么? 2、古代两河流域是否存在 “ 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 3、法老对埃及进行的君主统治给城市自治留下多大空间? 4、古希腊罗马人统治埃及时期的行政和法律情况如何? 5、古代贿选问题与共和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何关联? 6、如何理解古罗马贵族与平民关系的复杂性? 7、对奴隶制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应该超越罗马法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来理 解奴隶制? 8、是否应该把奴隶制理解为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 9、共和国的内战是否政治家失误的结果还是历史的必然? 10、共和国倾覆之后,罗马皇帝统治的社会基础有何变化? 11、霍普金斯对阉宦所

2、做社会学理解的核心是什么? 12、罗马贵族如何适应共和到君主制的转变? 13、奥古斯丁的历史观和婚姻观当中,基督教语境里的世俗生活应该如何理解? 14、牧灵职责与修道理想之间的张力是明显的,那么二者有什么互补关系? 15、由阅读本尼狄克规章和圣贝尔纳的 爱情观,你对中世纪修道院有何感想? 16、由思考默顿的精神出发,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中世纪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 17、阿贝拉尔和贝尔纳具有现代个人主义意识吗? 18、贝尔纳对雅歌的理解有无世俗寓意? 19、如何理解封建主义?中国史和世界史对 “ 封建 ” 的界定有何不同? 20、西欧中世纪的婚姻爱情观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何不同?

3、21、宗教裁判所观念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22、路德的宗教思想是 “ 复古 ” 还是 “ 创新 ”? 近现代 部分 1.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经典形态的农业文明?试与其他传统文明比较说明之。 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 3. 重商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 4. 个人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怎样的积极作用? 5. 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 试比较博丹和马基雅维里的国家学说。 7. 英国和法国的绝对君主制有何差异?为什么? 8. 伊比利亚国家民族国家建设有什么共同的缺陷? 9. 18 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结果如何? 10. 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有什么进步意义? 1

4、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世界历史意 义是什么? 12. 为什么需要用民权国家取代王权国家? 13. 世界民主革命第一次浪潮的意识形态特点 14. 17 世纪中叶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5. 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6. 为什么东方民族对世界科学贡献卓著,但终不能发动科学革命? 17.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8. 19 世纪西方学界关于工业社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19. 为什么说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非主流派? 20. 中华文明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1. 世界民主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2. 英、美、法三国革命的基本差异是什么? 23. 英国在印度的殖

5、民统治是如何体现马克思所说的 “ 双重使命 ” 的? 24. 世界民主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5. 说说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内部保守集团的不同特色 26. 说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列宁理论) 27.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不同? 28. 为什么说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不属于现代文明? 29. 为什么说苏联不可能建成马克思所说的那种社会主义国家? 30. 怎样理解冷战的性质与意义? 31. 世界民主革命第四次浪潮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2. 戴高乐对现代文明做过怎样的贡献? 33. “ 瑞典模式 ” 是什么? 34. 试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 古代

6、思考题 1、古代历史研究中政治人类学的意义是什么? 政治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以福蒂斯 (Meyer Fortes)和埃文斯 普里查德 (E.E.Evans Pritchard)非洲政治制度 (1940)一书的出版作为标志。政治人类学是政治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它用人类学的方法、知识、原理解释人类政治现象的起源、机制和发展,注重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和初级社会的政治和政治关系。 在政治人类学诞生以前,政治学就已形成了其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

7、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 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 革命”。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 ,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政治人类学则不同,它反对主要依赖各种文献材料,而是把根扎在 田野调查 之中,运用人类学传统的参与观察法

8、,揭示各种政治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政治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中是如何展开的。另一方面,它反对把政治作为一个孤立的领域来看待,而把它视为以文化为模式的各种社会活动的结晶,放在作 为整体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从而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政治。 2、古代两河流域是否存在 “ 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 存在 萨尔贡时期 ( 约公元前 2371约前 2154) ,阿卡德王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设有大量官员,但阿卡德王国时期地方旧贵族实力仍然强大,国家机构依旧不完善。 乌尔第三王朝虽然是苏美尔人的王朝,但是与以前的苏美尔城邦不同,她同阿卡德王国或以后的巴比伦王国一样,是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古巴

9、比伦时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与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及乌尔第三王朝不同。汉谟拉比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的专 制制度。国王独揽政治、军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权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的主要特征是:专制君主是全国 土地财产 的唯一的最高所有者;国王集全国的 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于一身 ,其个人意志就是法律,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之权;国王的人格被 神化 ,自称是神的化身或神的使者,强迫臣民崇拜;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 官僚机构 ,军队是其统治的物质支柱 ,国王凭借官僚机构和军队 ,对内剥削、统治广大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 3、法老对埃及进行的君主统治给城市自治留下多大空

10、间? 法老和首相维吉尔即中央政府。 ( 1)税收: 诺姆即行省以及城市的情况:他们负责王室领地和征集赋税,接收来自中央的指令,由神庙祭司、官员和地方显贵家庭组成的“会议”有重大司法和决策权。 地方财务记录在新王国时期或更早得到中央重视,是收税和征集地方资源的依据。以法老名义收税是地方势力自肥的途径之一。 ( 2)田地: 至少法老赏赐的田地会有记录,但是其他田地在中央都有记录吗? ( 3)水利: 要到新王国时期,地方事务(水利和农业)的记录才会在地方保存,可能供法老官员使用,中央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地方的水利等事务并不很清楚。 ( 4) 北部城市的 自治权力尤其明显,法老通常会派遣自己的使节或者传信

11、者去施展自己的权威。 ( 5) 习惯法、地方祭司和地方法庭 /会议在法律上扮演关键角色。 ( 最早的法典出自希腊化的托勒密时代。 ) 4、古希腊罗马人统治埃及时期的行政和法律情况如何? 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 332 公元 642 年) 托勒密王室并没有因为是希腊人,而建立类似希腊本土的政府,他们继续采用埃及原有专制的官僚制度。托勒密王国借用之前埃及的制度,把埃及大概分成四十个省,其中在往下分区 ,村。并有一个以财经官为首的细腻体制。这一套地方官员组成的庞大系统,负责执行估税和收税等事务,而希腊人主要担任重要官员,本土的埃及人在政府中仅占少数,且在较低的层次任职。也因为托勒密王国

12、注重收刮财富上,政府的主要官员是财政大臣,他同时也管理亚历山大的财务,财政大臣的权限日后逐渐膨胀,以至于之后扩展到国家许多事务上。 托勒密王国的时诏书主要由三种语言版本撰写,分别是埃及圣书体、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并由唯一还知道埃及圣书体撰写方式的祭司们担任诏书的颁写者。 如同塞琉古帝国的君王,托勒密君王也受东方的王权神化观念 ,企图把自己神格化。托勒密二世不仅宣布死去的双亲为神,而且将自己与妻子阿尔西诺伊二世称为神,在王国后期,托勒密诸王都用神的称号来签署命令,并且极力崇拜戴奥尼索斯,托勒密三世时就描述家族母系起源来自戴奥尼索斯。 另一版本: 行政: ( 1)托勒密王朝受法老王国的国家传统影响

13、,采用法老的 税收机构 和 王权神化 的学说进行统治。政府有意识地借助于国王崇拜这种政治手段来使王权合法化并得到巩固。 ( 2)托勒密王国是个强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国王总揽大权,在统治机构方面兼有古埃及的官僚传统和希腊 马其顿的管理原则。 ( 3)设有许 多高级宫廷官员: “ 王亲 ” , “ 同王亲 ” , “ 一品朋友 ” , “ 同一品朋友 ” ,“ 朋友 ” , “ 随从 ” 等。 ( 4)国王行政机关的大小官员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许多人攀附权贵以求重赏和恩宠。 ( 5)财政大臣是国家的首席大臣,掌管王库,登记经济资源,核算和征收捐税,监督开支。 ( 6)埃及全境是霍拉,即农业地区和没

14、有自治权的城市型居住地,其划分为若干州,州下分县,县由村组成。从前的州长职务转为将军,治理一州。钦命秘书掌管州的全部文牍,县村也有与此相当的职位,这些职位均由财政大臣任命。 ( 7)州级官吏的活动和财政官员相结合,财政官 员隶属于财政大臣。财政官职责:增加国王收入,留心农业改良,关怀王室佃农的生活,听取他们的申诉,州内的水利状况,修理运河和堤坝,监督织布作坊和油坊的生产、商业和包税收入的上缴工作。 ( 8)监察官:审查财政官的工作。 ( 9)金融官:在行政中心主持货币兑换处,经办各种各样的金钱业务。 ( 10)司仓:管理州粮仓。 法律: ( 1)以希腊法律为依据进行立法活动。 ( 2)国王决定

15、的事物十分繁杂,有详细的 “ 国王记事录 ” 和国王通讯录。 ( 3)公交通用希腊语,形成一种特殊的公文体裁和复杂的术语。 ( 4)希腊法和古埃及法共同影响。 ( 5)有埃及人和希腊人同时参与的诉讼案件,由总法庭审理,管辖很大一部分居民的行政审判权。 5、古代贿选问题与共和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何关联? 罗马共和时期人们对于贿选的定义有别于现代政治法学的概念,它不仅包含法律 所禁止的利用财物 、 许诺等方式收买选民以其获得选票的行为 , 还包括其他一切为法律所禁止的拉票行为 。 贿选诠释了罗马共和国政治性质的 复杂性。共和体制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治体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施政者皆由人民选举产生。只有当选

16、举制度能切实有效的运行以及人民对选举拥有足够大的发言权 时,人民的选票才会被赋予真实价值。波利比乌斯混合政体理论中的三大权力机构,除代表着民主要素的人民外,不论是具有王权色彩的执政官还是有寡头特点的元老院,都是经过人民同意后才得以执国家之牛耳。正因为如此,人民的选票炙手可热,具有被“购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贿选长久而广泛的存在,恰恰源于在官职选举中,人民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否则,精明的候选人不会一代又一代冒着被起诉和判罪的危险贿赂民众。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在共和国政治中并非徒有虚名,他们确实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官职的授予者。人民因素在共和政体中绝非如有的学者认为的 那样可有可无。 6、如何理解古

17、罗马贵族与平民关系的复杂性? 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 内容与成果 ,我们 可 以看出 :第一 ,共和初年 ,平民与贵族差 别是 明显存在着的 ,他们是两种身份不同的人 ,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第二 ,这种差别与 不平等分别从政 治社会上、婚姻关系上、经 济上 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政治社会上 平民 被 排斥在城邦公社 之外 ; 不能在城邦机构作官 ,没有权力 统治国家 ,在政治上也就不起重要 作用 ,不是城邦的主体 ; 而贵族则垄断着所 有的政治权利 和官职 ,在政 治上起重要作用 。 婚姻关系上 , 公元前 451 一 450 年禁止贵族与平民 通婚法 律时也指出 :“ 这条法案的制定不是为 了别

18、的 原因 ,而是防止两个等级由于通婚与 姻亲联 系出现的一度融合 ,从而和谐地聚集 在 一起。 这也说明平民与贵族两个等级 原来是 区别开来的 ,因为通婚会打破这种划 分 ,所以贵族极力反对。 至此 ,我们看到 ,平民在政治社会上、亲 属 婚姻关系上都处于城邦公社之外 ,贵族与 平 民的关系显然是属于城邦公社内外问题。 但 问题 并不这样简单。平民虽然被剥夺 了政 治权利 ,不能在城邦机构中作官 ,但是 却担 负当兵打仗的义务 ,且在军事上有相当 重要 的作用 , 这样造成了平 民的权利和 义务不相统一 ,平民只有公民的 义务 ,却没有公民的权利 ,引起了平民的法 律地 位 (政治上 )与实际

19、身份的矛盾。从 政 治法 律地位 上看 ,如前文所述 ,平民被排斥 在 城邦公社之外 ;但从实际身份来看 ,平民是 城邦的保卫者 ,要服兵役 ,而在城邦时代 ,当兵是 一种义务 ,更是一种权利 ,因此 ,从 实际 身份来看 ,平民显然又在城邦公社之内 ,即没 有被排斥在城邦之外。不过 ,平民显然 是城邦公社中的下层成 员 ,这主要体现在 其 经济地位 上 。在平民中 ,只有少数富裕起来 ,而大多数 人处于穷困境地 ,他们缺少土地 ,甚 至 没有土地 ,并受到残酷的债务奴役的威胁 ,要 求废除债务奴役 ,曾成为平民与贵族斗争 的 重要内容之一。 综 上所述 ,我们看到 :共和初期 ,贵族 与 平

20、民关系既有同一公民公社上下等级之分 ,又有公民公社内外之别 ,并且两者混在 了一起 ,造成了问题的复杂 。 那 么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 ?我 以为 ,这是由于塞尔维乌斯改革的不彻底造 成的 。王政时代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 图 利乌斯统治期 间 (约公元前 578 一前 534 年 )实行 一系列旨在打破氏族制藩篱的改革 ,主 要 内容是按照地域和财产原则划分居民 ,建 立森都 里亚组织制度等。这里引起我们注意 的是 ,通过改革 ,平民得以参加军队 ,但看 不 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的规定 ,也就是说 ,改 革只是使平民有 了当兵的义务 ,在这一意 义 上 ,平民进入了罗马城邦公社 ;但政治权

21、利 却没 有 ,这样就造成平民义务与权利不统一 ,实际 身份与政治地位相矛盾 ,这正是造成共 和初期贵族与 平民 复杂的症结所在。后 来的 不断扩张兼并和吸收外来移民更加剧了 问题的复杂 。同时 ,塞尔维乌斯改革本身也 表 明 ,在其改革前 ,贵族与平民之别是客观 存在着 的 ,其实行改革的目的就是力图消除 这种 差别 ,把罗马全体自由民包含在新建的 罗 马公民公社之中 ,只是改革的不彻底罢了。 所 以 ,王政废除后 ,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和斗争尖锐起来 ,平民要求权利与义务相统 一 ,构成罗马共和初期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 。 补充: 后来,公民厌倦兵役负担和政治家减少军队规模的冲动始终是罗马

22、政治的重要方面,农民士兵在失去土地后,由于罗马征服的成功完成,也失去了殖民和获得土地的机会。而贵族收入因为帝国的扩张而大大增加,在制度建设上因循保守和短见自私,最终激化与民众的矛盾,断送共和国。 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帝国所获财富和土地如何分享。平民领袖如格拉古利用帝国资源取悦民众和提高政治地位 。 7、对奴隶制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应该超越罗马法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来理 解奴隶制? ( 1)奴隶制的理解:奴隶制是西方学者把具有某一特色的经济,政治体制,社会关系,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命名为奴隶制,将存在这种特色制度的历史时期命名为奴隶制时期。完美的奴隶制度在经济上体现为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占有,政治上体现为奴隶的

23、 “ 政治死亡 ”(即没有政治权利) , 社会关系体现为奴隶对奴隶主的完全服从,不只是肉体上的,且也是思想上的服从。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奴隶制是古代世界的基础,奴隶劳动和生产关系占有支配和统治地位;普遍奴隶制认为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 , 是一个人类的历史阶段 , 但史实表明奴隶生产在西亚东亚地区(亚细亚生产 方式)不占主导地位 ( 2) 罗马 法规定的奴隶制作为法律条文给予奴隶明确的定义,所以罗马法是研究奴隶制度的重要历史材料。但说其重要并不代表罗马法观点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罗马法对奴隶的观点限定于古代的罗马,受当时罗马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而奴隶制不只存在于古罗马 。 另外罗马法讨论的奴隶制是

24、理想状态下的奴隶群体完全依附于自由人群体存在,然而历史中譬如卡尔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到的 “ 东方的阉人政治 ” 作为一种特殊的奴隶制而存在(阉人宦官作为奴隶控制了主人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且由奴隶治理自由人的现象在世界的王朝与 帝国 中也属普遍),而这种 东方奴隶制是无法通过罗马法观点理解的 。 ( 3)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奴隶制仅仅是研究奴隶制的观点之一,但奴隶制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西塞罗说 “ 奴隶在精神上必须被击败。 ” 也就是说传统奴隶不仅在社会上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地位,在思想上也是主人意志的延伸。 社会心理对奴隶的鄙夷导致奴隶自我憎恨从而接受自

25、身卑贱的人格地位。 8、是否应该把奴隶制理解为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 社会学的角度上,奴隶是指受剥削压榨以至于完全失去社会地位的人。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制度整体趋向于公平化,但是受压榨剥削的阶层却不会消失。譬如现今的劳工阶层虽然在制度层面有政治地位和经济独立,但由于自身物质资料的匮乏使他们不得不去追求物质资料,因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权利譬如受教育权等等,而教育的缺失又使他们意识不到自身的权利,进而在实际意义上失去社会地位。奴隶制仅仅是存在于古代的有威权者对无威权者的一种极端的压迫形式,也许在现在社会的这种压迫并不如奴隶制般极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压迫并不存在。 9、共和国的内战是 否政治家失误的结果还

26、是历史的必然? 在内部,共和国的体制有不稳定的隐患,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贵族之间的争斗。在外部,共和国在其发展历史上走的一直是一条军事征服、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晚期共和国,这条道路反而加剧了其体制的隐患,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共和国的灭亡。 共和国之所以会解体,一方面是因为无法遏制的外部扩张带来了经济问题,造成了平民的不满,长久的扩张带来了经济问题。贵族和地主分掉了意大利大量的公有地,而对外扩张产出的巨大经济利益也被他们攫取了,古罗马的贫富差距因此急剧扩大;大量地方上的自由平民失去了财 产。 另一方面是体制内的斗争利用了问题,加剧了矛盾,因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贵族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急速恶化,最

27、终造成了内战的爆发,也可以说是罗马共和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公元前 146 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 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 。公元前 133 前 121 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 使用暴力屠

28、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 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 138 前 132年和公元前 104 前 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 73 前71 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

29、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应追溯到马略与苏拉时期。这两人都对共和制的崩解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首先马略的军事改革是为国而战的公民 兵转化为职业化的雇佣兵。马略军改既使兵源不再局限于罗马公民,让蛮族也加入了军队体系,完善了军队体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使军队向国家负责转为了向支付薪水者负责(事实上军队变成了一种私人财富)。而苏拉在党争胜利后直接成为了独裁者。而这两者的争斗也促进了共和制度的瓦解。加上当时整个国家的扩张也使得元老院这样的机构无法及时控制整个国家, 内耗更

30、少的独裁制更容易进行整个国家力量的调配 。所以帝国的形 成已是必然。 而从历史规律来分析则会发现封建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并且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就会发现 没有相应生产力的民 主只会拖累社会的发展 。初始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是建立在剥削奴隶基础之上的,而民主的优越又是建立在公民普遍素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国家扩张之后,无论是公民素质还是对奴隶的剥削都不足以支撑共和制度之后,制度的改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另一版: 总之 随罗马征服中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提 出 了这样的要求:统治区域扩大后,必须有一范 围更广 的统治基础。阶级矛盾激化和民族反抗 斗争兴起以及进一步的扩张则要求加强罗马的军 事力量

31、和强有力的、代表所有奴隶主利益的 政 权形式。而罗马小农的大量破产动摇了罗马 共和 国的经济基础,使罗马的军事力量在削弱。 以贵族为 主的元老院则显出了排它性和封闭性 不能完全代表奴隶 主阶级的利益。这说明罗马 共和 国的统治形式已不能适应罗马的发展变 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0、共和国倾覆之后,罗马皇帝统治的社会基础有何变化? ( 1)政体不同。两者的国家政治机构不同。共和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元老院。执政官或独裁官是具体最高权力的执行者。帝国最高行政权力是元首、奥古斯都、多米那斯,或皇帝。称谓不同, 实际 权力是一样的。政体是君主制度。在三世纪危机后,戴克里先皇帝又曾实行“ 四帝共治制 ” 。 (

32、 2)军队的 数量、建制不同。共和国时期的军队数量和军团编制基本上是不断增加的。而帝国时期时而缩小时而扩大。 ( 3) 国家内部的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国家授予其境内的公民权数量保守 ,而帝国时期则大大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此外,两者对其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1、霍普金斯对阉宦所做社会学理解的核心是什么? 宦官是古代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霍普金斯征服者与奴隶一书中提出“ 绝对的权力永远和绝对的孤独联系在一起 ”,并以此来解释为何在一夫一妻制的拜占庭依然流行宦官制度, 皇帝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需要被神化,因而需要通过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来建

33、立高高在上的神秘感 ,被这种至高无上权力封闭起来的皇帝必须借助宦官来重新建立与外部世界、与贵族等政治力量之间的联系。难道非要借助性器官被阉割的阉人来执行这一政治功能吗?霍普金斯解释说, 宦官作为阉人的低贱身份使得他们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与贵族合流,所以是皇帝可以依靠的忠实仆人和政治助手。 12、罗马贵族如何适应共和到君主制的转变? 罗马的君主制分为两种,帝国时代前期实行普林斯制,后期 实行多米那特制。 普林斯制( Principatus)一般称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时代的民众大会和元老院,但这些国家机构的职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国元首集军事、行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并且可以不断连任,成为实

34、质上的皇帝。可以说, 普林斯制是从共和制向君主的过渡阶段 ,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实。普林斯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的个人权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内战初定而又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 事 实证明这样的政体是行之有效的,它确保了罗马帝国两百多年的和平,为帝国前期的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也使帝国境内的各个行省逐渐罗马化。 公元 3 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局势再度混乱,迫使军事专制的不断加强,帝国的政体从普林斯制转变为多米那特制。多米那特制( Dominatus)意为君主制,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后期的罗马帝国政体终于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伪装,实现了公开的君主专制。皇帝自称为多米那斯,宣扬君权神授,其命

35、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众的生杀大权,并且采用东方的君臣之礼,所有官员都必须效忠皇帝。皇帝不但采用分封同 姓王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还利用基督教巩固统治。 13、奥古斯丁的历史观和婚姻观当中,基督教语境里的世俗生活应该如何理解? 他的神学 历史观 概括起来 ,有如下几方面 : 第一 :上帝意志决定论 。 奥古斯丁认为由上帝创世开始的人类历史过程 ,不 过是上 帝的神圣计划的实现过程 ,人只是实现上帝的神圣计划的手段和工具 ,历史是上帝 的作 品。 古典史家认为历史是 人的活动 ,强 调历史 的机遇或偶然因素。奥古斯丁认为历史是一部拯救史 ,强调历史的发展不再是人类 致 力于达到自己目标的

36、过程 ,而是实现上帝计划的过程。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作不以 人 的 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从而否定了意外和机遇 ,这无疑有助或激发后来的思想家抛开他的 上 帝意志决定论 ,去探索在人类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探索历史的本质及其动 因。 第二 :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和新的世界史体系的建立。 认为 :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局部的特殊的历史并不能阐明上帝意志在人类生 活 中实现的过程 ,因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众人都是上帝的儿女 ,因而没有哪个人类集团 的命运 比其它集团更重要 ,历史过程在任何地方都属于同样的性质 ,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同 一 整体的一部分 ,它们都 应进入历史的考察视野之中

37、。 正 是由奥古斯丁开始 ,历史学才从地 区史 、民族史孤立狭窄的圈子里走出来 ,由此而出现普遍意义的世界通史。 第三 :划分时段的观念和新的分期法。奥古斯丁认为古典作家关于时间无方向性的观 念是错误的 ,根据这种观念 ,只会把历史看成是一种毫无目的的周期性转换和无意义的重 复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 ,时间的方向性是十分清楚的 ,即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 ,这是一个 统 一的不断进步的过程。 第四 :奥古斯丁继承了保罗关于肉体和精神应作严格区分的思想 ,强调属灵的而不是 属世 的生命和意义。 奥古斯丁发 展了保罗的教义 ,在其上帝之国中详细论述了 “ 地上之 国 ”和 “ 上帝之国 ” 的起源、发展

38、和命运。 前者是虚妄 ,后 者是真理 ;前者是凭借自然的生育存在的 ,是有时间规定的 ,有死的 ,后者则是通过精神的 再 生而获得新生 ,是永恒的 ,不死的。 “ 地上之国 ” 既无意义又无稳定性可言 ,每个城邦和帝 国 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就会永远消失 ,基督徒只有从 “ 上帝之国 ” 中期待历史的稳定和 秩序 。不过 ,奥古斯丁并不否认 “ 地上之国 ”也有某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 ,如他对罗马 人 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奥古斯丁虽极力贬低世 俗事件的意 义 ,但并不完全否认世俗世界的存在 ,并对它作出严肃认真的思考。他还告诫人们 ,“ 地上之国 ” 虽 说是恶的 ,但也表现为保卫和平 ,

39、维护正义 ,体现着人们善的愿望。奥古斯丁 这种对世俗 历史的态度和见解对后来的基督教史家有启迪作用 ,随着人类地上的生命和历史 不断地趋向世俗化 ,他们将摒弃奥古斯丁历史神学思想的消极方面 ,进而肯定世俗事 件的意 义和人类世俗历史的进步性 。 奥古斯丁 的神学历史观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解历史的框架 :将 “ 历史 ” 设定为一种超历 史的 “ 神意 ” 的安排 ,因而它是 有意的、预定的、有目的的 ;再者 ,将 “ 神意 ” 设定为 “ 善 ”,整个 历史的运动是善意 的安排、善意的运动 ,因而它是线性进步的 。 婚姻观 :婚姻圣洁与基督教初期强调禁 欲的张力 奥古斯丁:婚姻被还原为单个的自我与

40、上帝的关系,两个人相与上帝结合为一体,再相互结合。肯定婚姻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婚姻的三个好处:婚姻是为上帝生育目的而设立的,为天国补充基督成员;婚姻对本质上邪恶的性行为的利用;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性欲,允许不能控制的人结婚,以合法的形式发泄不圣洁的性欲。夫妇间保持性关系的忠诚,婚姻是神圣不可解除的。 14、牧灵职责与修道理想之间的张力是明显的,那么二者有什么互补关系? 上帝认为人是愚蠢野蛮需要教化,牧灵 即 是上帝对人的管理教化。牧灵职责 即 是主教传播天主福音,引导人们皈依天主。修道理想常规被解释为脱离世俗的、禁欲的 。 前者代表入世,后者代表出世 。奥古斯丁在自己的思想中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种比

41、较中立的观点: 基督教修道传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修道代表着一种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绝非是禁欲主义的。 ( 1)对婚姻: 守贞是修道生活最主要的层面之一。 奥古斯丁对守贞的肯定并 不是出自他对男女爱情和家庭婚姻的否定,而是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面,肆虐拱火的肉欲与夫妻之间的爱情是有清楚区分的。 他的重点却是肯定婚姻和男女爱情之善不仅是繁衍后代,也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他承认守贞的崇高,却 不倾向于以守贞来贬低婚姻,认为这两种生活状态是构成和谐的差异 。 无论是修道人士还是结婚的平信徒都行进在迈向天 国的旅途中,他们在人世间选择的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构成他们个人值得骄傲

42、的“成就” ,一个傲慢的修女比一个谦卑的已婚妇 女要更加远离天国。 ( 2)对修道: 在奥古斯丁作为主教的牧灵工作中, 对修道生活的推动和颂扬,即给予所谓“更突出地位”,不仅不是对入世生活的贬斥,而且旨在让人世间的生活更多和平,更多公正,更加完善美好 。 他需要给予修道生活 “ 更突出地位 ” ,因为 出世与入世的张力一旦消失,古代教会的 社会批判力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奥古斯丁这些主教们以教育和训导手段对社会乱象的抑制和抗衡也无从进行。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终于可 以明白,奥古斯丁为何始终说修道生活是完美的更好选择,又时时需要强调平信徒生活和婚姻生活是美好良善的。 为了确立二者之间的张

43、力,保 持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性,他自然有抬高修道的必要,但是意图是改良整个人世间的生活,而绝对不是贬斥世俗生活的禁欲主义。 修道生活是“转向天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离弃世界和蔑视世界 。 奥古斯丁世界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世间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美好与邪恶并存,善良和美好就“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 这一表述在奥 古斯丁布道辞的语境里的确没有丝毫“禁欲主义”和出世的寓意。 奥古斯丁甚至直接在解读这 一经文时教导人们要热爱天主创造的世界,但是要以正义的方式,譬如要在敬奉天主的同时关爱人世间的弱者。 他所着力批评和希望教徒们 避 免的恰恰是对生活的悲观和厌弃情绪 。“

44、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 在奥古斯丁看 来其实就是 对古代社会弊病的批判 。 他批评 “ 肉 体的情欲”,是对通奸和醇酒妇人的奢靡生活 的批评;他批评“眼目的情欲”,是对当时人们热衷于观看和疯狂迷恋竞技比赛风气的批评;他批评“世俗的野心”,是对统治者的傲慢和权力欲的批评。 修士们的隐居如果只是为了 追逐个人的平静而 拒绝与坏人交往,并因此而拒绝了与好人的交往和帮助他人, 这是不道德的,这种 自私和不宽容可能最终会导致他们自己失去天主的救赎。 (根据个人理解上面两段的批评代表出世和入世的两种极端) 15、由阅读本尼狄克规章和圣贝尔纳的爱情观,你对中世纪修道院有何感想? 中世纪修道院是一个由基督教

45、的信徒组成的生活和宗教场所。修道院是信徒为了服务于上帝而建立和组成的,修道院中的运转也是以此为原则进行的。修道院院长领导修士们过着世俗与宗教 相结合的生活,各种宗教仪式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修道院对于修士的日常生活的管理非常细致,同时也给予他们细微的关怀,可以说是宽威并济。修道院体现了基督教的 博爱平等 的精神,修士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劳动,若有困难则互相帮助。本尼狄克规章可以说就是一部行为规范,引导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做一个符合基督教精神的人。 16、由思考默顿的精神出 发,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中世纪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 中世纪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是对立的。中世纪文化是基督教

46、文化,主张节制人的欲望培养道德,是一种“反文化”的文化。而西方现代文化是反基督教的,主张解放人性,鼓励将他人看作工具以“向上流社会流动”。 中世纪是人情社会,注重财富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现代西方是契约社会,注重“铁的工资规律”。 中世纪文化追求远离人群的孤寂,因此有利于人们保存自己的思想。现代西方社会追求融入人群的喧嚣,人们的思想呈现趋同化 中世纪文化对西方现代文化具有补充借鉴作用,中世纪文化注重品 德有利于提高现代西方文化中人的境界,追求孤寂有利于抑制西方现代文化的喧嚣,注重财富公益性有利于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 默顿的身上体现了中世纪文化中鲜明的基督教特色。他过着隐修的生活,他舍身于孤寂和默观,

47、不追求功名利禄,以一颗博爱之心关爱全人类。他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界线,以全人类的福祉为念,富有同情心,试图以基督教的大爱化解矛盾。而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因为中世纪文明和现代文明在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一个方面来看,现代文化是在中世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世纪文化是以基督教神学为主体的文化,教 会在传教的过程中客观上使得因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度出现的西方文化真空得到了弥补,至少使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蛮族快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水平。但教会统治对文化的影响更加主要地表现在阻碍其发展上,教权与王权之争给社会带来了混乱,人民受着教权与王权的双重压迫,神学的一统天下更是禁锢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

48、展。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反对教权与王权的出路,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等诸项原则,而这些原则正是源于基督教所提倡的 博爱、同情、宽容等精神 。它们在中世纪没有很好地得到实现,但却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指路明灯。 但另外一方面,自人 类进入近现代历史以来,整个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急剧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层见叠出,阶级的分化也更为细致和明显,因此不同民族、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比过去更加突出和危险。此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多,而人们占有财富的能力也在增强,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止境的贪欲和争斗。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教导人们博爱和责任(至少表面上如此),而现代文化带

49、给人们的则是私欲和隔阂。由于西方文化带有强烈的扩张性,因此这一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显然不比中世纪文 化更具进步性,它们都是建立 在掠夺、征服和强权的基础上的,其实质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压迫 。默顿是现代文明中的堂吉诃德,他有着令人赞叹的心性,但其主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17、阿贝拉尔和贝尔纳具有现代个人主义意识吗? 阿拉贝尔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具有现代个人主义意识。在伦理学一书中,阿贝拉尔从基督信仰的立场解决伦理动机的问题。他做了两种精致的分析:一方面,区分了意志与动机;另一方面,区分了作为事件的行为和统一于动机即经过良心认肯的行为。 阿拉贝尔的生活表现出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也具有现代个人主义意识:阿拉贝尔与爱洛依丝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抗;阿贝拉尔在哲学上采取概念论,既反对威廉和安塞尔姆的唯识论,又反对洛色林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他追求理性,致力于把理性和信仰结合起来。在这个领域,他作为新神学的重要创始人圣托马斯的先驱,超过了圣安瑟尔姆。因阿贝拉尔强调理性,而被认为违背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