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狱中杂记反映清代的腐败吏治。,一、教学设计,学 情 视 角,(一)依据文章体式,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通过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启迪。 探索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感知文章内容; 2.从结构和情感两方面体会“形散而神不散” ;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散文“杂而不乱”的行文特点; 3.透过文字体会文章感情,并学习文中折射出的中国正直文人的人文精神。,学 情 视 角,一、教学设计,学 情 视 角,(二)依据学
2、情,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学情 经过古代散文学习,具备的一定的鉴赏水平; 文章篇幅过长,存在畏难情绪; 不能从纷繁的叙事中把握文章的意脉。,起点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分组讨论 文体解析 情感共鸣,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作者方苞其人其作,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活动目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结合作者人生经历,理解其对清代司法制度弊端的深恶痛绝。,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二)自主学习,适时帮助,阅读障碍:生活经验和阅读量不足。,困难: 文言文字词的畏难情绪; 对散文“结构美”的分析把握不够到位; 对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体会不深。,措施: 工具书帮
3、助,解决疑难词句; 合作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关键词句详解,体会情感。,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三)及时评估学习效果,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获得。,核心内容 “文”“言”并重,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 注意 作业批改,及时反馈。,三、教学反思,学情起点 删繁就简,文章对清代刑部狱黑暗内幕作了深刻的揭露。但学生缺少人生经验,很难透过文字深刻领会并欣赏其艺术表现力。因此本课例从文本独特处入手设定教学目标,以学情为起点选择教学内容,建构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且要在1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删繁就简。,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方苞,清朝桐城(现安徽桐城)人,清初
4、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创始人。清朝统治者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生南山集案,方苞受牵连并逮捕。狱中杂记为追述在刑部狱中见闻感想,揭露社会腐败和法制的罪恶。,知人论世,(一)走近作者,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用方苞提出的 “义法” 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 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知人论世,(二)文体介绍,具体教学过程,二、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情况,快速阅读,梳理内容,结合关键词句独立思考,并完成阅读活动问题。,字音、通假字、句式(见学生练习册)。,设计意图考查文言基础知识,便于学生全面梳理文本
5、,体现“以学生为本” 。,具体教学过程,二、初读感知,(二)字词句疑问,快速阅读,梳理内容,结合关键词句独立思考,并完成阅读活动问题。,学生齐读课文,把握基本信息。,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具体教学过程,二、初读感知,提问1:本文作者究竟在狱中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哪些黑暗现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狱中情境,在营造的情境中揣摩作者情感。,刑部狱死者众多及原因 行刑者、主缚者、主格扑者的残酷虐害 老胥偷梁换柱,使杀人犯逍遥法外 奸民与胥吏勾结欲长留狱中,提示,具体教学过程,三、文本研读,提问2:全文写刑部狱的材料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为何却
6、 “杂”而不乱,中心突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体现了 “杂而不乱”的思想。,揭露清王朝司法机构的黑暗 以“皆利系者之多”为线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了作者“义法”的主张,提示,板书:杂而不乱 揭露黑暗,具体教学过程,三、文本研读,提问3:大家读完作品后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方苞在写作此文时的情感?,提问4:能否从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活动设计小组合作讨论,请同学先朗读,再释义,后点评。教师指导在朗诵中体会情感。,具体教学过程,三、文本研读,设计意图 文言相顾,将文本整体拎起来,形成个性化解读。 (鼓励学生创造性发言),全文以叙述为主,把所见所闻一一道来,看似平静。 通过画面的展示,丑剧的暴露,展现隐藏的激越之情。 当激愤之情难以遏制时,情不自禁地发表看法。,提示,板书:气脉中贯 人文情怀,对清代司法制度的弊端深恶而痛绝 对贪官污吏充满了极度的僧恨 对于那些无辜的冤屈者则寄于深深的同情,体会,具体教学过程,四、课堂总结,设计意图使学生有写法收获,更要有情感上的陶冶。,正直文人无辜下狱,看到不平之事,激起满腔愤怒,秉笔直书,揭露黑暗。,1.继续用练习巩固文言文知识。 2.扩展阅读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五、布置作业,恳请各位专家同行 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