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冷战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冷战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形势为联合国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机遇,因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的加强。但是联合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对联合国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冷战 国际形势 崛起的联合国一 联合国的地位在不断的加强联合国从成立伊始便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与合作作为自己的基本宗旨,但是在两极对峙格局中,联合国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其追求的基本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联合国一度成为“表决机器”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场所。冷战结束后,摆脱了冷战困
2、扰的联合国呈现2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在解决地区冲突和世界共同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维和行动,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重要手段的维和行动诞生于冷战时期,但此时的维和行动,只能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进行,基本上处于不确定状态。整个冷战时期,联合国只实施了 13 项维和行动,而在 1979 到 1987 年间维和行动竟处于停滞状态。冷战后,走出美苏阴影后的维和行动的指导思想发生明显改变,联合国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维和行动,维和行动的出动频率显著增加。据统计,冷战时期,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平均每 4 年多进行一次,而 1991 年一
3、年中就进行了 6 起维和行动。19881995 年 7年共组织了 24 次维和行动,接近过去 43 年维和行动次数的两倍。参与维和的国家日益增多。1991 年 4 月,联合国对西撒哈拉采取的维和行动就得到了 36 个国家的支持。一些过去从未参加过维和行动的国家也开始参加维和行动,表现出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灵活性。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冷战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量上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的突破。作为联合国应付危机的创造性实践,维和行动最初的使命基本上局限于派遣军事观察员、帮助冲突各方监督全面停战协定的执行、观察和报告违反安理会停3火要求的行动、维护当地治安等。冷战后随着地区性冲突复杂性的增加,联合
4、国维和行动的职能范畴开始不断扩大。以 1992 年 3 月至 1993 年 9 月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为例,维和部队除传统的职能外,还要负责行政管理、帮助安置难民、促进改善人权、监督大选和公民投票、进行战后重建、帮助清扫地雷等一系列繁杂的任务。文职部门在维和行动中的任务比重越来越大。1992 年 6 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根据安理会首脑会议后的精神提出的和平纲领将预防性外交、建立和平、维持和平和冲突后缔造和平全部纳入维和范畴,大大扩展了维和的内涵。维和内涵的改变特别是强制性因素的增强虽然有可能使维和行动的中立性发生动摇,但是却加强了联合国维和的权威性和应付突发性危机的能力。正如 1998 年联
5、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大纪念维和行动 50 周年大会上所说的, “白车蓝盔的轻武器装备的部队不能解决每一个冲突,和平有时必须建立,必须强制,然后才能保持。 ”,促进国际裁军,推动军备控制谈判。裁军与削减军备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步骤,也是联合国的一项重任。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冷战后联合国一方面通过召开联大,尤其是特别裁军联大,让国际社会提出各种军控和裁军建议及方案,使联合国成为反对和制止军备竞赛及促进裁军的大政治论坛,向军备大国施加道义和政4治压力;另一方面借助已建立的一整套常设裁军机构和谈判机构,进行实际推动,取得明显的成效。在核军备控制方面,经过联合国的不懈努力,1991 年 7 月美苏签订美苏削
6、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使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拥有国的核武器真正实现削减。为防止核武器扩散从而促成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联合国促成一些国家加入 1968 年联大通过的核不扩散条约 ,从而使核不扩散条约在获得普遍性方面取得了关键性进展。1995 年 4 月,175 个国家在纽约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无限期延长的决定及核不扩散和核裁军的原则和目标等三项决议。此后,联合国对核裁军进程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到 1997 年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成员国已达到 186 个。1995 年 12 月,联大通过了关于确保不向无核国家威胁使用或使用核武器的有效国际安排的结论和全面和彻底的裁军两项
7、重要决议。决议不仅要求核国家要承担国际义务,而且表达了国际社会坚决推进裁军进程的愿望和决心。1996 年 9 月,联大成功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该条约弥补了核不扩散条约不具备执行条款的重大缺陷,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和国家方式兼用的严密的核查制度,大大强化了核不扩散机制,有利于联合国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效运作,推动了国际核裁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常规军备的裁减方面,5冷战后由于核战争的危险降低和地区武装冲突的加剧,常规武器成为破坏和平的实际工具,因此联合国对常规军备的裁减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在常规军备及其限制,国际军备转让及军事科技出口、区域裁军与信任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19
8、90 年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完成了关于常规裁军议题的审议并提出多项建议,呼吁各国执行;1994 年,裁审会开始审议国际军备转让问题并最终提出结论和指导方针的案文,供各国执行和参考。为增加军备透明度,1991 年联合国推出了常规武器登记册制度,登记各国的常规武器转让的资料以便散发各会员国供参考。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有关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有助于减缓它们发展核武器的步伐或冲淡它们拥有核武器的愿望。此外,冷战后联合国在其他大量毁灭性武器的裁减及防止外空军事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联合国的裁军努力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从而对军备竞赛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联合国的多项裁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国
9、际社会对裁军的积极性,它所通过的一系列文件为国际裁军领域确定了整体的指导性原则规范。,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试图消除发生冲突的根源。冷战时期联合国系统内重和平轻发展的倾向十分明显。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联合国越来越6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开始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视为主要任务。1990 年 12 月 21 日,第 45 届联大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第 45/199 号决议,宣布19902000 年为联合国第四个发展十年。新的十年发展战略是一个加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加强国际合作的计划,其目标是扭转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贫穷和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改善发展中国家“
10、人”的状况,消除穷国和富国间的差别,避免环境恶化,是这个新战略的重点。新战略鼓励各国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政策,使所有男女都参与政治生活,保障文化特性,确保每个人“必要的生活手段”。为了重新全面审查和界定发展问题,1994 年 5 月,加利秘书长在联大的建议下提出了关于发展纲领的报告。以加利的报告为基础并经广泛而充分的讨论,最终形成发展纲领草案提交第 51 届联大。1997 年 6 月联大通过了第51/240 号决议,其附件即为发展纲领 。纲领全面论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妇女和儿童权益与发展、人口和国际移民与发展、环境和人道主义与发展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纲领目标的重要条件。作为联合国
11、制定的第一份全面阐述发展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发展纲领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的根本层面上达成了共识,从而为联合国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7正如安南所说,该纲领“为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发展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工作框架。联合国还在 1995 年 3 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世界首脑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各国社会面临的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和加强社会融合三个紧迫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贯彻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各种决议,联合国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
12、作,并促使与发展紧密相关的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难民问题等向好的方向发展。由此不难看出,联合国在推进世界发展方面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二 很大一段时间将会是和平的大环境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在冷战后得以加强,源于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的要求。美苏冷战解决,大范围的战争基本不可能出现。世冷战结束后,世界虽然从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东西对峙体制下解脱出来,世界大战的威胁大大减少,国际总体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并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伴随世界战略格局的动荡分化,昔日两极格局所掩盖和压制着的种种极为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固有的矛盾纷纷漂涌上来,世界处于无8序状
13、态,局部战乱和冲突纷至沓来,且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冷战时期的 7080 年代,世界各地新发生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平均每年 3.5 起;而进入冷战后的 90 年代,世界各地每年新发生的地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平均约 10起,加上以前延续下来的每年在 30 起左右。战争和冲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有大约40 个国家发生了死亡在 1000 人以上的内战。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后由民族主义急剧膨胀所引发的民族冲突成为影响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昔日被掩盖和抑制的民族主义的束缚被解除,民族主义犹如脱缰的烈马狂奔不已。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第一是文化民族自治
14、和政治独立,即建立自己民族的国家;第二是在已独立的国家中培养主体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对外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 在非殖民主义时代,民族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已成为恶化民族关系,导致民族冲突与民族分离及战争的主要因素。在世界各地发生的诸多战争冲突中,随处可见各种民族主义在其中推波助澜的影子。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不仅成为当今世界许多“热点”的根源,而且使地区战乱和冲突表现得更加残酷和暴戾,更加难以解决。因此,避免和尽快解决局部冲突和战争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战争和冲突的出现离不开武器的存在和发展。冷战之后,9世界军备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对于美俄等军事大国而言,虽然冷战后开始启动裁军进
15、程,但现在裁军协议都仅涉及数量的限额,而不限制质量的发展,因此他们不但继续改进核武器和发展反导弹系统,而且大力发展高技术常规装备,把隐形、激光、智能、定向能、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新武器系统,因此出现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军备竞赛。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美国 1999 年的军费支出达2762 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支出的 1/5,这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发展新式武器装备的。不仅如此,一些大国不断地向外倾销武器,不仅增加了地区军事形势的不稳和冲突的危险,而且大大增加了军备控制的难度。据统计,1988年美国出口军火 135 亿美元,同年苏联出口 149 亿美元;1991 年,美国出口军火增加到 18
16、7 亿美元,而俄罗斯降至50 亿美元;1993 年美国出口军火达 324 亿美元。美国已成为冷战后世界头号军火出口国。1994 年,美国在世界军火市场所占的份额达 60%。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将廉价购买被大国淘汰的武器装备作为扩充军力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后地区性军备竞赛有日益加剧之势,世界军备竞赛开始化整为零。冷战后超级大国的战略收缩及裁军、撤军行动,有利于减少原来担心受到大战波击的一些国家的“近忧”,但同时也增加了这些国家对未来自身安全的“远虑”。在他们看来,军事大国的战略收缩,将使10本地区失去军事保护伞和传统的战略屏障,出现战略真空和力量失衡。这对自身的安全是十分不利的。
17、因此,一些国家开始调整军事战略,在发展地区军事防务合作的同时,开始器重自己的力量解决防务问题。它们千方百计地谋求进口或发展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以获得在地区军事上的某种优势。这在海湾地区和南亚地区尤为突出。各种形式的军备竞赛严重http:/ 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体化加强,世界发展不均衡性拉大。冷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特别是南北贫富差距相当严重。据联合国权威机构最近的报告统计: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仅为 15%,而占有世界总收入却达70%;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 77%,而它们只占有世界总收入的 20%,其中占世界人口半数左右的穷国的收入仅占世界总收入的 5.6%。世界富裕人口和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存在天壤之别。据世界银行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列入表中的低收入国家(地区)43 个,1990 年的人均国民生产值总值只有 350 美元,而 41 个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530 美元,17 个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3410 美元。1998 年至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