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一)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起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2.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以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
3、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针对此,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一性,事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相反。(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针对此,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则相反。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
4、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物质是一切运动和变化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5.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处于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7社会活动的实践性这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8.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9.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6、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 量变是质
7、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正确认识个人的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3.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
8、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4.如何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第二章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主心义认识论把认识看做头脑固有的和主观自生的,是人心灵的自由创造和想象的产物,或是上帝的启示和绝对精神的产物。不可知论否认人可以反映存在,认为客观世界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认
9、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像照镜子一样,纯粹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3.认识采用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5.如何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
10、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1、。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8.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一方面,价值离不开人和人的需要;另有一方面,价值也离不开客体的属性。9.价值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1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样性。9.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真理尺度”即“按科学规律办事” ,
12、 “价值尺度”即 “满足人的需要”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0.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事实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四)第三章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
13、在。2.社会意识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三方面:(1)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3)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表现在三方面:(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为评判历史功
14、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的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其重要作用。5.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力是社
15、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7.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
16、准。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的改变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其二,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最后,
17、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9.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0.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
18、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1.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五)第四章1. 资本主义萌芽 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
19、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积极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
20、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4.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表现在四个方面:(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
21、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5.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6.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22、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7.为什么说“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8.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六)第五章1.
23、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最简单、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为何“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由于存在攫
24、取高额垄断利益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3.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
25、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接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地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
26、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最后,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功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8.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积极:(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
27、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吸引外资,扩大企业,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 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1)使世界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面临日益严重的考验。 (3)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10.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
28、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1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
29、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七)第六章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 世纪的早起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848 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以“财产公有制”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二次飞
30、跃)也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2.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1)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极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31、,进到无阶级社会。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的根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体现和表现)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
32、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八)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两个必然”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