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3 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分解反应。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三)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问题引导法 3.指导归纳法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学法
2、指导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实验法、小组讨论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1 分钟)讲授新课(32 分钟)反馈练习(10 分钟)归纳总结(2 分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潜水作业、太空行走等图片,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人身上有什么共同装置?他们为什么都背着氧气瓶呢? 因为需要呼吸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呢?这样导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2.讲授新课实验探究一: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设问:用高
3、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讨论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师生小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板书)。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然后,设置几个讨论题:【讨论】(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2)为什
4、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实验探究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采用学生分组实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方案为:学生各小组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和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 MnO2混合物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通过探究,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可以用来制氧气,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
5、反应速率的作用,且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3 反馈练习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错误的操作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对试管加热,过一会儿把导管放入水里,没有看到气泡逸出,说明装置漏气B固定在铁夹上的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加热时,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D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收集氧气时,检验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 )A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底部B把带火星的木
6、条放到集气瓶口C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石灰水D在集气瓶口闻气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到集气瓶中检验内氧气是否已满B食盐水蒸发得到固体食盐和水蒸气是发生了化学反应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比单独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的速率快D因为氧气比水轻,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当收集完毕时,应先 ,然后 。 (3)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 。4.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出课后拓展。5.课后作业课后要求学生各小组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途径,搜集有关催化剂的资料,并阅读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板书设计课题 3 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法及反应原理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2.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 MnO 2 水 氧气二、催化剂:一变二不变三、分解反应:一变多教学设计反思本课题内容较多,尤其是细节较多,一节课完成太匆忙,因此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较好,第一课时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主,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系统化;第二课时以展示学生设计装置和动手实验为主,分析两套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理解装置的使用原理,并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