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79557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2、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 80%,日本为 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 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 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 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 21 世

4、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

5、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6、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合作,需要人们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

7、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科学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准,提升人类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加强法治以外,最实际、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教育。由于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虽然不完全是社会的一方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相对于社会公共环境和多数社会机构来说,高等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养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养。因此,社会总是希望高等教育

8、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价值导航。三、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国高等教育受我国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政府是惟一的办学单位和教育资源分配者,大学成了政府的附属品。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的态度。大学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与

9、政治、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设置学校和专业,根据市场趋势确立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育规模、层次和质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现代经济所提出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不是社会经济的“温度计”,不可能一味地适应,而对社会的每个冷热现象都予以反映;它也不是社会经济的“风向标” ,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而完全反映市场经济风向。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坚持独立批判的态度,批判经济领域里的消极因素,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坚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批判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 为高等教育“坚

10、持人文立场,发扬学术精神”创造环境。 (二)必须树立高等教育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相对自由地发展。其次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要培养学生果断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和开拓精神。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第四要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观念。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

11、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意识。要调整结构,创建现代教育体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三)要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自 1999 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扩招,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以及高考年龄的放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可喜表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应是多样化,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模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层次的办学需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和大学后续教育,统筹各级

12、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通过提高教学质量、采取对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提高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争取逐步达到 10%15%。 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教育与经济一直是两个分不开的词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教育的发

13、展与完善,给经济更强有力的支撑与扶持。 简单来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筋”和“骨” ,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就这意义上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日本为例,日本之所以能从一个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的小岛国发展到今天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大力发展教育。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大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至今依旧奉行“教

14、育立国”和“科技立国”的战略。在我国,也有“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其次,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经济增长重要经济资源。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专门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但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教育这个培养人的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教育的发展能够加速生产技术的更新。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劳动者素质的原因和受技术水平的限制的原因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很明显,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可以加

15、速生产技术的更新,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发展。 最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已有经济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着团队从而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 综上所述,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为教育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都有“物质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 ,因此,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社会物质的发展也就是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才会使人们从物质生产中解脱出来去接受教育。因此,经济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教育的发展需

16、要资金,而这些资金可以来自政府也可以来自社会。但不管来自哪里,都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金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力,如校舍、教室、实验室、操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器材等等。最后,经济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大力培养人才,促使其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也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便不断扩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了以上所说的两者之间有利的相互作用外,教育对经济也有负面影响。当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处在统治阶层

17、的政要,必要会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可能把一些传统守旧落后的观念,把一些阻碍经济体制变革的思想,灌输给年幼无知四思想懵懂的少年一代。同时,经济对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一些地方存在教育“无用论” ,通过一些投机的手段,富起来的暴发户们,认为没有文化同样可以挣大钱,这种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和子女。 除了以上内容,另外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1)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 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 没有人力资源根本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这就意 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

18、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 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 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责任.统计表明, 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 ,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 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由此可见, 企业所在的城市如果是大学密集地区或 发达地区的大都市 ,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素质人才. (2) 高校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 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 的新经济增长

19、点. 首先 ,要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确存在一定的拉动作 用 ,因此,发展并适当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校为中心 的小经济.其次 ,高校对区域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有限的 ,是受到区域经济整体状况的限 制的 .要增大高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必须相应地改善高校周边的经济环境 .再次,将高校 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美国研究证明,高校的存在对周围房地产的价格提升起到一定 作用.因此,要以高校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 ,饮食业的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高校 旅游业.一是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因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假期, 相当 多的旅游需求,也具

20、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可将高校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高校具有很多人 文景观和一定的历史意义 ,将高校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再者就是职业教育了 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日本的中等及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中入学 率在 50 年代急速增长,由 1950 年的 40%多到 1960 年上升为近 60%,而在经济高 速增长期临近尾声的 70 年代中期达到了近90%,高中教育实现了普及化 .同时, 60 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在国际上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正处于兴盛时期, 这对日本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高速

21、增长期的经济计划中 ,将教育放在了 重要的战略位置.最有代表性的是 1960 年制定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 了加快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中等技术人员的要求, 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预 测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 . 具体包括在高等教育阶段扩大理工科的规模和在 高中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关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普通科与职业科在校生 比例由原来的 6:4 变为 5:5 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60 年代初正值生于战 后所谓第一次出生高峰期的一代人升高中, 作为高中生迅速增加的应急措施,各 地纷纷设立高中,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选择设立费用相对较少的普通高中. 结果, 实际上到 70 年代初为止,

22、 普通科和职业科的在校生一直是保持着 6:4 的比例,平行发展.而 70 年代之后,职业科趋于衰退,普通科逐渐上升.,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以上不难看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要正确处理其两者的关系。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决做到从认识到行动,全方面的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其次,深化经济、教育改革。通过政府跟社会的力量促进教育的全面性与专业化,真正做到通过教育的创新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大经济对教育的投入,增强经济对教育的扶持力度。 最后,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教育的发展都要坚决付出行动,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用行动来

23、检验真理。全力降低两者之间的负面的相互作用,积极发展两者之间的正面的影响。 总之,经济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促进教育和经济协调、健康的发展。教育经济学教育与经济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研究教育需求与供给问题,包括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教育供求关系调节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是研究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是研究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包括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关系等。 一、 教育需求与供给 (一) 教育需求 1. 概念: 教

24、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 分类 1) 教育社会需求 含义: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影响因素: 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 2) 教育个人需求 含义:指在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动因:精神生活需求; 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 影响因素 :个人天赋能力(最重要) ;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二) 教育供给 1. 概念 :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

25、教育者的机会 2. 影响因素 :教师供给(质量) ;教育资源配置(物质基础) ;教育单位成本; 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三)教育供给关系调节1、矛盾: 教育个人需求和教育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2、调节方式 市场调节学费 政府调节(包括提供信息、规划、拨款、行政手段) 两者相结合 3、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供求关系的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教育供求关系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供给关系中的两个主要矛盾 :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教育供给关系中的结构矛盾 二、 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 (一) 经济对

26、教育发展的作用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教育人口数量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程度、教育年限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金支付具有依存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学科、专业设置的规模和速度有依存关系 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二)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1、 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净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实现的社会条件与经济条件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

27、时间、提高劳动生产铝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3、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功能 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 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作用 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力、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4、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所谓经济社会目标,是指通过发展经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模式的社会,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也就是说实现国家现代化。 关系和功能: 教育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功能;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

28、的功能;教育在满足人们自身发展需求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教育使人们在经济上、社会上有安全感、保障感等方面的功能;教育在使社会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中的功能,等等。 (三) 两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后盾 (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素和特征 1、 分析: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差距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加强医疗卫生和健康保护 提高社会公平性,强化社会秩序和管理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9、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特征 目标一致性 整体性 协调性 和谐性 低耗性 发展性 3、 意义 :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加快小康社会建设需要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的地位 : 先导性 基础性 全局性(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教育发展 (四)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体现 1. 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培养符合经济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的增长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和经济良性循环 增加教育投资能促进国民经济可

30、持续发展 3. 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 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 四、 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 (一)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1.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2. 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除了通过生产关系相互发生间接联系和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直接联系和关系 3. 自然科学知识是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联结点和纽带,即教育科学 生产 4. 物化环节是教育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发生直接关系的关键性环节(二)教育与物质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 1. 从生产与消费关系上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2. 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生看,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回收期较长,因此教育则表现为 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