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74624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研政治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客观规律是人有目的性的活动的基础,对客观规律认识的越准确越深刻就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2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的,但认识规律的过程却不是现成的,人们要通过自觉的活动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2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1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的自主性,即主观能动性。2 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为主体不能选择可能性空间3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也不取消主体选择性,因为主体能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4 主体选

2、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3 意识的能动性目的性 创造性 对象性 调控性(生理心理活动行为)4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理性思维指导)社会历史性(客观条件制约)5 人与自然的关系1 人与自然的分化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都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形态。自然界是指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时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2 人与自然的关系a 自然通过实践变成人类的“无机身体”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

3、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社会发展反过来影响制约和不断改变自然界。b 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c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恩格斯提出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因为实践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的和解d 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6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A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B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C 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的

4、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7 联系1 概念:事物内部各部分和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2 特点:客观性 坚持了唯物论 多样性 认识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同作用普遍性 a 内部联系: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内在结构性b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通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中c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

5、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中介联系: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方法论 a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b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社会,自然规律的关系c 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妥善处理分歧,抓住发展机遇。8 发展1 含义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上升运动2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 来源:事物的相互联

6、系和相互作用 是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4 新事物原理 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扬弃了旧事物,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5 过程论原理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6 总体方法论 发展观和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认识问题,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9 对立统一规律1 统一性 依存,贯通,转化 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当中。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作用 a 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双方形成矛盾统一体,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b 使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c 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使矛盾双方相互贯

7、通,规定着事物的方向,构成了事物的自我发展2 斗争性 相互区别,斗争,分离作用 a 促进事物量变,是双方相互排斥,引起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b 实现事物的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达到了极限,斗争性则突破极限,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事物产生3 二者关系 a 同一性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性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靠斗争来实现b 斗争性手受同一性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4 方法论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 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

8、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深刻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同一两方面的关系,二者是不同性质的关系,但又是基于共同本质的。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看到统一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矛盾,把握住事物的发展。d 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或从相反的方向进行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推动事物的发展。10 和谐a 是矛盾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促进,发展b 强调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的状态。c 和谐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和作用。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

9、同一,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d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共赢,双赢,促进发展。11 矛盾转化的原理a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实现的b 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表现形式c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d 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时主体的任务否认转化时形而上学,不讲条件是相对主义和诡辩主义12 内外因原理A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联系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C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13 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 普遍性是指

10、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B a 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具体事物)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即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c 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能完全包括个别。共性不能代替给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d 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不同的层次和范围)C 意义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D 方法论 a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事物不仅是把握现象,而是分析其内部的矛盾关系,分析事物矛盾内部的对量因素的关系和作用b

11、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要求我们在实际中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概括共性14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A 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用的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C 方法论 a 是有两点的重点论(辩证法的全面观)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也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以及非主业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到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 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在看到两方面的同时,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主次颠倒c 二者

12、是统一的,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d 反对一点论和折中主义均衡论15 量变质变规律A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实践的起点;量 事物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C 方法论 a 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b 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c 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 否定之否定规律A 肯定因

13、素 否定因素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B 过程 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方向前进上升,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C 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发展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

14、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D 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a 看到事物的发展史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b 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17 原因和结果A 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既有客观普遍性,反对因果报应论和神学目的论,具有复杂多样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B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 正确认识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调控性。18 必然性和偶然性A 必然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不确定的趋势B 二者关系 是规律本身和规律表现形式的关系,必然性通过偶

15、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C 方法论a 要重视必然性,规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 也不能忽视偶然性,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抓住偶然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19 现实性和可能性A 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具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B 立足现实性,把握可能性,创造条件实现最有利的可能性20 现象和本质A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多变,本质稳定,现象生动丰富,本质深刻单纯的B 方法

16、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C 真相假象 假象、错觉不同21 内容和形式A 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部分和要素的综合;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B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C 方法论 坚持二者的统一,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善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2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A 发展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B 以人为本 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

17、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D 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对外开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4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依据: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

18、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2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使管理日益现代化B 科教兴国: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教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2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A 必要性 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家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19、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B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长期性原因 :a 历史前提,现实国情,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27 社会主义本质论 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28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

20、动力就,稳定是前提,发展史改革和稳定的基础A 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促进B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C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9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 坚持引进了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C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30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A 重要性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B 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

21、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部门好领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C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社会公平,就是要在收入分配中防止出现收入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3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意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制

22、度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扭转收入差距拉大趋势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B 新型工业化道路C 调整产业结构 a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c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33 统筹区域发展A 原因 自然,历史,政策,体制B 重要性 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并缩小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且也关系社会稳

23、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C 措施 实现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34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A 重要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B a 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b 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c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考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d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加快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的学

24、习型社会。35 两大历史任务A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B 关系: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主体内容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是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为后一个扫除障碍,后一个是前一个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C 前一个实现原因 a 党的领导 b 马克思主义指导 c 三大法宝 怎样实现第二个任务 高举旗帜,坚持道路,完善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36 如何认识西方的侵略A 承认西方的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封建主义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

25、了城乡经济的发展。B 作用是客观的,但不能把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相区别,西方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略带经济利益C 即使是客观的,但也只是在 40 到六十年代,之后走向了反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西方的侵略是造成近代我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革命的总根源37 如何认识改革和革命A 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和方法,如果都能达到变革社会的目标,当然具有较少破坏力的改革更好B 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改革还是革命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始终未能成为主义经济形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同时人们极端贫困,缺乏民主权利和民主意识,没有改革的社会主义基础,相反具有了革命的基础C 近代历史多次

26、的改革实践失败,但是革命取得了胜利了,证明了革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38 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A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B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 近代先进的爱国者多次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无论是英法美日模式都没能成功,使先进的爱国者转向了与中国国情相似的俄国D 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提供了胜利经验E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具备了思想基础F 工人运动发展初步具备了阶级条件G 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社会的目标相似,容易接受39 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A 世界观不同B 阶级基础不同C 有无最高纲领D 具体政策不同,土地,经济,改良和改革,对

27、群众和帝国主义的态度。40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A 必要性 a 客观依据 中国两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b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 c 历史依据 总结了历次工人革命的经验与教训B 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游击战)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C 重要意义 a 实践意义 实现了革命中心的转移b 理论意义 与中国具体实践像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c 现实意义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41 抗日战争胜利A 意义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被奴役的厄运;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民族的空前团结;发展了民族精神;对世界反法西斯

28、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力B 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巨大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战决定性原因;国际援助C 经验 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一切成功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但也绝不惧怕战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2 历次土改的意义A 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B 经济上提供了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C 人力资源;提高了农民的参军积极性43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主要是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允许,国民党也不允许民主党派的存在,而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独

29、裁专政A 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很小,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B 工业资本很少,主要是金融和商业资本C 重工业很少,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基础,依赖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D 技术,资金,设备不足,效率低,缺乏竞争力,E 与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可能动员农民44 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A 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在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在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科学文化,双百方针;政党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 启示 a 注重从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b 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c 坚持群众观点,

30、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d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 灵魂 主题 精髓 基础B 意义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主心骨;有利于团结引领全体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46 改革创新的意义A 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B 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C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D 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47 人生观,价值观A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

31、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自身的趋利性和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C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D 二者关系: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a 前者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 前者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

32、价值的前提c 后者是实现人生自我家族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d 人是社会的人,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傻瓜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E 普遍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F 人生价值的评价 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动机与效果相统一48 创造人生价值A 社会条件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B 个人条件 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本领,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C 根本:走与人民

33、群众,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4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A 核心 为人民服务 原则 集体主义 三个层次 最低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先公后私先人后己B 为人民服务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为人民服务具有层次性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C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体现了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指明了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D 助人为乐是指人们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并为此感到极大的幸福和满足的一种道德情感,最大的特点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意义是 a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

34、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b 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新型的人际关系c 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表现d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帮助,是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人际关系e 助人为乐主要表现在,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优点和特点。乐于助人,济危劫难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表现50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 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把其作为行为准则,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积极践行,51 诚信 个人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单位是宝贵的无形资产,社会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国家是良好

35、的国际形象是大学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进入社会通行证。52 个人道德与品德修养A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B 与实践相联系C 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他们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向导,一种追求,他们一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4 网络道德大学生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55 择业与就业A 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B 创业观: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敢于创业的勇气,提高创业的能力C 自觉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实践56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