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哲学史 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 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 章帝建初四年(公元 79)白虎 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4 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 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 伦 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 陈立撰白虎通疏 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 为最高的道德原则 ,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
2、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 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 础 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 绝仁弃义 ”,认为“ 大道废,有仁 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 ,仁便从封建宗法血 缘道德转变为 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 间的和谐,反 对把天与人相互割
3、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 道”听任自然而言,是“ 无为”,而就其生 长万物言,又是 “无不为”,所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 “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 为的思想, 则为淮南子发展成 “因物之所为”、 “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 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 别与一般 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
4、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 译西文“ 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 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 说。 认为 天和人相类相通
5、,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 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 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 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 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 倾向,故受到明清之 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 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 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 术思潮。 10
6、、【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 务派的主张。即“ 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 术和具体文化措施 为强国之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 纲领。在晚清有 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 义革命的完整的理 论和政治纲领, 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
7、革命 时期产生了广泛、深 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 语。 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 “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 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
8、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 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 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 总结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 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 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 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 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 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
9、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 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 对立因素。19、“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 2 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 发展, 这些性质一定转变 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 观点之一, 战国时孟子首
10、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 说之一, 认为人的本性具有 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 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 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
11、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 读书讨论, 应 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 认为格物致知是 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 “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 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 “学问为主,而思辨 辅之 ”。致知就是人 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 为主,而学问辅之”。他 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
12、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 “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 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 孙龙为首领,主 张“离坚白” ;)“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 孙龙以白石为例, 阐述了他的“ 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 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 “坚” 与“ 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
13、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 间的内在联 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 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 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 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 物”“实”“ 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 物”即天地万物, “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 “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 “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 “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 “正名实而化天下”,名
14、 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 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 视“ 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 “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是公 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 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 孙龙逻辑思想的基 础。 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
15、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 名实论的成就和 贡献,但是, 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 】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 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天道”是体, “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 ”。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 “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 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 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 谓“体”是“心体”、 “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
16、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 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 寻找“ 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 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 质, 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 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 “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
17、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 对于物质的主导 、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 (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 公元前 475 年前后)。共 20 篇,492 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 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 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 “实” 应 当与“ 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 这样的社
18、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 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28、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中国哲学
19、史复习思考题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第二讲 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 的具体含义。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 中的哲学思想。2. 如何理解周易“传” 中的哲学思想。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 的思想。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 思想。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 思想。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 与“ 交相利”思想。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
20、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 思想。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 与“尽性”说。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21、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 、“术”、 “势”是一个统一体。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 思想。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第十四讲:王弼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3. 如何理解王弼
22、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第十五讲:裴頠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第十六讲:郭象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 的思想。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 和“ 无待”思想。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1如何理解惠能的“ 本性是佛”思想。2如何理解惠能的“ 顿悟成佛”思想。3如何理解惠能的“ 自性真空”思
23、想。4如何理解惠能的“ 无念为宗”思想。5如何理解惠能的“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第十九讲:张载1. 如何理解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2. 如何理解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3. 如何理解张载的“气质之性”与“ 天命之性”思想。第二十讲:二程1. 如何理解程颢的“天理” 思想。2. 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3. 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 生之为性” 。第二十一讲:朱熹1. 如何理解朱熹的理气观。2. 如何理解朱熹的辩证法思想。3. 如何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4. 如何理解朱熹的知行观。5. 如何理解朱熹的人性学说。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1. 如何理解
24、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3.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4.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第二十三讲:颜元1. 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片”。2. 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3. 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 观。第二十四讲:戴震1. 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 的思想。2. 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3. 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4. 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第二十五讲:康有为1.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2.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3.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大同” 学说。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 学说。第二十六讲:章太炎1.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之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2.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3.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第二十七讲:孙中山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2.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3.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生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