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赏图激趣,谈话导入,同学们,欣赏了刚才这几幅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描述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大家都来回忆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一起来学习北京的春节。,课题简析,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 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
2、在古都更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北京的春节历史,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标出自然段,想
3、想意思,课文按什么线索写?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旬 熬 蒜 醋 饺 翡 拌 榛 栗 筝,鞭 麦 寺 逛,读准字音,xn,o,sun,c,jio,fi,bn,zhn,l,zhng,bin,mi,s,gung,熟记新词,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走马灯 杂拌儿 寺院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灯火通宵: 张灯结彩:,词语解释,形容又零碎又乱。,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 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白天黑夜不间断。,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整个晚上都亮着灯。,挂上灯
4、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整体感知 合作学习,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4.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3.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2. 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文章线索,这篇课文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的,条理很清楚。,思考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2. 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描述从腊八到过小年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7段):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第8-1
5、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第13段):描写 春节结束的情景。,段落层次,用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主要内容,画卷,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夜,正月初一以及元宵节的情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再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人们有哪些活动或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写表格,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6、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 玩意儿,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品味重点,1、(读)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体会到,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 开始的。,引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俗
7、语说明,冻死寒鸦,类似的谚语,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2、(读)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腊八粥,3、(读)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
8、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除夕真热闹”?作具体分析。,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 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对“除夕吃团圆饭”你又有什么体会?,透过“ ”、“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万不得已,必定,什么叫
9、“守岁” ?你知道守岁有几重意义吗?,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 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 给父母延寿。,4、(读)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 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5、(读)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
10、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读着这段话,我们从“处处、整条大街、几百盏”体会到灯的数量多,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体会到灯的种类多,从而让我们体会到元宵热闹、美好的情景。,数量多,种类多,6、(读)“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从哪里看出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 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处处张灯结彩,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买各种花炮燃放,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怎能不美好快乐呢?,作用:,7、
11、(读)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怎么理解残灯末庙?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分清详略,通过同学们填写表格,通过重点句子的品析,你知道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
12、有什么好处?,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 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详,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详,详,详,答2、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热闹、忙碌 、喜庆、团圆、美好。,答3、北京人过春节时,作者对腊八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个时间段的情景进行了详细描述。其
13、它时间段的情景都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2、中心思想:课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 了 展示了表达了,课文总结,1、整体印象:学了这篇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美好、快乐),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中国节日的 温馨和美好,,作者对传统文 化的喜爱之情。,3、写作特色: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生活的心愿。,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然后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练笔: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