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记号 项目序号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增强研究 申 请 人: 罗磊 学 号: 20134946 所在院系: 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联系电话: 18380532579 电子信箱: 指导教师: 毕于铁 联系电话: 13438401561 电子信箱: 申请日期: 2016.4.13 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制二一六年四月申请者的科研诚信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学校、学院科研管理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有权使
2、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申请者(签章):年 月 日项目基本信息姓名 罗磊 性别 男 民族 汉身 份 证 号 511102199412014418 学院(部) 理学院专业 应用物理 班级 1302 班 学号 20134946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18380532579 手 机 18380532579 E-姓名 毕于铁 性别 男 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纳米多孔材料联系电话 13438401561 手 机 1343840161 E-mail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项目选题来源(“自立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自立项目项目类别小发明、小创作、基础性研
3、究 应用性研究 新实验开发 社会调研申请经费(元)1500 项目起止时间 2016 年 4 月至 2017 年 2 月摘要(限400 项目名称: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增强研究字)摘要:以 TEOS 为硅源制备的 SiO2气凝胶硅氧共价键含量高,成块性差且易碎裂,为了制备力学性能良好的 SiO2气凝胶,拓宽 SiO2气凝胶的应用领域。本项目以 TEOS 和 APTES 作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经酸碱两步催化.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制得 SiO2气凝胶。通过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 SiO2气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工艺。并在前部的基础上,通过 AIBN 控制苯乙烯的聚合度,让凝胶
4、后的样品浸泡在含有苯乙烯的氯苯中,让聚苯乙烯附着在 SiO2凝胶的骨架上,增强样品的整体力学性能,探究不同分子量的聚苯乙烯对样品的力学性能的贡献。关键词(用分号)分开,最多 5 个)SiO2 气凝胶、溶胶- 凝胶法、力学性能、聚苯乙烯项目申请团队主要成员编号 姓名 身份证号 性别 班级 学号 学院(部、中心) 项目中承担工作 签名1 罗磊 511102199412014418 男应用物理1302 班20134946 理学院 负责项目实施2 彭宇 511025199503043192 男应用物理1302 班20134944 理学院 负责原料购买3 罗雷 511123199601152619 男应
5、用物理1302 班20134948 理学院 负责协助实验4 严孟豪 429004199510094290 男应用物理1302 班20136370 理学院 负责协助实验5 陈琦 511025199510040651 男光信 1301班20134883 理学院 负责样品的分析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1500 元)科 目 申请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合计 1500 元1、科研业务费(1)测试、计算、分析费 400 样品的测试(2)外出调研和学术交流差旅费调研、交流、原料运费(3)打印复印费,资料费 100 资料、文件的复印、打印(4)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5)专利申请费2、实验材料费(1)实验原材
6、料、试剂、药品购置费1000 实验原料费(2)其他3、设备费(1)仪器设备租借费(2)小型设备试制费4、其它费用说明:1、申请经费合计不得超过资助上限额。报告正文一、项目的立项依据1、研究目的、意义和立项依据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是具有高孔隙率(85%99.8%) 、比表面积高(400 1500m2/g-1)和连续的三维网络结构的材料,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方面有着诸多独特的性质1,2,如具有低折射率、低声阻抗、低杨氏模量,对光、声的散射比传统材料小的多等性质,这使得气凝胶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得到重视,而且在许多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材料,在隔热、催化、吸附等领域具有巨
7、大的发展空间3,4 。气凝胶中大量的纳米级孔洞使其拥有卓越的保温隔热性能,是热导率极低的固体材料,常温下的热导率约为 0.013Wm-1K-1,低于静态空气的热导率 5。同时,气凝胶还具有绿色环保、高稳定性等优点,在液化天然气管道、船舶及航空航天等低温保冷领域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高脆性和低强度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的效果和领域6。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以 TEOS 为硅源制备的 SiO2 气凝胶硅氧共价键含量高,成块性差且易碎裂。Jie Cai7等利用纤维素纤维作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使粒子沉积在纤维网状结构上,从而改变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结构。在密度为 0.35g/cm3,孔隙率为8
8、3.00%,比表面积可达 474 m2/ g,同时样品的力学性能相对于纯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也得到很大了提高,拉伸模量为 48.2 MPa,压缩模量达到 7.9 MPa。其得到的样品,工艺比较繁琐,密度也较高。Dylan J8等运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通过(SI-ATRP )与正硅酸乙酯聚合,接枝到硅的骨架上,使其形成的聚合物在形成的凝胶表面生长。最后得到的样品密度在 0.162g/cm3 时,弯曲模量达到 0.325 0.005 MPa。在课题组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本项目采用的工艺相对简单,省去加碱催化的步骤,制备样品所用的时间较短,制备的样品力学性能良好,
9、应用范围广。3、主要参考文献1AkimoveY.K. Fields of Application of AerogelsJ. Instrument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2003, 46 (3): 55-59.2 Jaya LM, Stephanie LB. Influence of synthetic and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surface area, speciation, and Particle Formation in Copper Oxide/Silica Aerogel Composites J. C
10、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3, 15(13): 2567-2576. 3 Boday Dylan J, Muriithi Beatrice, Stover Robert J, et al. Polyaniline nanofiber-silica composite aerogelsJ. J Non-Cryst Solids, 2012, 358(12-13):1575-1580. 4Koebel M, Riaaci Arnaud, Achard Patrick . Aerogel-based thermal superinsulation: An overviewJ
11、. J Sol-Gel Sci Technol, 2012, 63(3):3155Cui S, Cheng W W, Shen X D,et al. Mesoporous aminemodified SiO2 aerogel: A potential CO2 sorbentJ. Energy Environ Sci, 2011, 4(6):2070-2075.6 LiXia Cheng, Yi Chen, Xianquan Jung, et al.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NG transport ship and mate
12、rials for LNG carriers J. Mater Rev: Rev. 2013, 27(1):71-77. 7 Jie Cai, Shilin Liu, Jiao Feng, et al, CelluloseSilica Nanocomposite Aerogels by In Situ Formation of Silica in Cellulose GelJ. Angewandte Chemie, 2012,51(9):2076-2079. 8 Dylan J. Boday, Douglas A Loy. Strengthening silica aerogels with
13、surface initiated ATRP cross-link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J.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2015,427:114-119.二、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内容(1)以 TEOS 和 APTES 作为硅源,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探究 TEOS 和 APTES 的比例、溶剂的量、溶液的 PH 值、老化的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确定实验方案使其生成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2)在前部分实验的基础上,用 AIBN 控制苯乙烯的聚合度,让凝
14、胶后的样品浸泡在含有苯乙烯的氯苯中,探究不同分子量的聚苯乙烯对样品的力学性能的贡献 。(3)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修饰、处理,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初步研究。2研究目标:实现什么样的功能。通过有机交联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1)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大大改善;(2)提高气凝胶的疏水性能;(3)有效调节气凝胶内部孔结构,改善其力学性能;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不同制备条件下,所获得的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结构不同,进而其力学性能不同。通过对制备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构控制,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控制) ,制得孔结构均匀,力学性能良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 (2)探究不同比例下二氧化硅气凝胶与不同分子量的聚苯乙烯的交联情况
15、,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以获得性能优化的二氧化硅复合气凝胶。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法(1)采用溶胶凝胶法来制备孔结构均匀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探究硅源的配比、pH 值、反应时间以及不同超临界流体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结构的影响,进而对二氧化硅气凝胶性能的影响。其凝胶的过程可分为酸碱两步催化法,首先,硅源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形成前驱体溶胶(在酸性条件下只能生成低交联的低聚体 );然后,前驱体溶胶在自身氨基作用下发生快速缩聚反应,形成较大尺寸的团簇,直至形成贯穿整个容器的团簇结合体凝胶。凝胶刚形成时,强度很低,需要经过老化过程以提高其强度,所以老化过程通常也被认为是凝胶化过程的继续。凝胶形成后,孔
16、洞内溶液相中的单体或低聚体将继续与网络连接,与已形成的凝胶网络发生交联,同时,凝胶骨架网络上的部分小团簇会发生溶解一再缩聚反应,由吉布斯自由能原理可知,它们会沉积在骨架颗粒间的颈部区域,结果导致网络逐渐变粗变光滑,从而提高凝胶的强度。溶剂置换后用超临界干燥,得到二氧化硅气凝胶样品。(2)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样品凝胶后,使其浸泡在含有不同分子量聚乙烯的氯苯中。让聚苯乙烯附着在二氧化硅骨架上,老化一段时间,溶剂交换后,超临界干燥得到样品。2技术路线以二氧化硅溶胶为前驱体,将其与聚合物进行交联,研究不同的溶胶体系制备湿凝胶经干燥获得相应力学性能的气凝胶样品,并分析、实验获得不同制备条件的二氧化硅复合气
17、凝胶。通过比表面分析仪、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粒度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高级流变仪等手段研究溶胶-凝胶转变的动力学过程、粒子生长过程及气凝胶的介孔与微观结构、机械特性等性能,最终获得气凝胶合成过程中的工艺控制条件及介孔结构控制原理等。3实验手段首先将聚苯乙烯的溶液配好。然后将硅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加入适量的盐酸使其水解,搅拌均匀后加入疏水改性剂,静置凝胶后,浸泡在配好的聚苯乙烯的溶液中,老化一段时间,溶剂交换后,超临界干燥得到样品。4关键技术探究不同比例下二氧化硅气凝胶与不同分子量的聚苯乙烯的交联情况,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以获得性能优化的二氧化硅复合气凝胶。5可行性分析(1)本课题组对二氧化
18、硅气凝胶的制备和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过程以及特性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有二氧化碳和乙醇两种超临界设备,为本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已广泛被人们所研究,其制备工艺在使用硅源、反应时间、添加不同的改性剂、干燥方法等有了很大改善,这为制备高品质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提供了可能。四、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1、特色: 所用的药品相对,价格低廉、毒性较低,制备样品的周期相对较短。使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制备的样品性能稳定、品质较好。2、创新点: 本项目将 TEOS 和 APTES 作为复合硅源,制得的复合气凝胶。探究不同比率硅源
19、、制备条件对最终样品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与不同分子量的苯乙烯交联,探究不同分子量的苯乙烯对其力学性能的增强的程度。五、项目研究进度计划(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研制开发、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结题和答辩、项目鉴定、成果推广或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环节的时间安排)(1) 2016.4.152016.7.15,进行文献调研,设计实验方案。掌握常规低密度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低密度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凝胶机理以及二氧化硅气凝胶与纤维的复合方式;(2) 2016.7.162016.12.16,继续进行文献调研,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不断修正,探索出最佳的制备条件,制备出力学性能良
20、好的二氧化硅复合气凝胶,并对产物进行测试;(3) 2016.12.172017.2.1,对制备样品的实验数据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或报告,准备答辩。六、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必选,其它至少选择 1 项)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必选)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受理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证实物样品其它 七、项目研究所需资源(拟依托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机构,拟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他)拟依托的实验室: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拟使用的仪器设备:超临界流体干燥设备项目负责人承诺:在获得立项后,本人将与项目组成员团结协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努力做好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实现制定的研究目标。如因主观原因导致项目执行不力,未达到预期目标,本人与项目组成员愿意承担相应损失。项目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指导教师意见(对项目进行简单评价,并明确是否愿意指导该项目)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学院(部、中心)专家组推荐意见专家组组长(签字)专家组成员(签字)年 月 日学院评审意见院(部)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