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印象,辛亥叙事,寻找缺席的声音,L,m,F,W,n,L,亲历者的辛亥叙事之隆裕太后,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清帝退位诏书,(她失声大哭) “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寡妇孤儿于不顾。即朝臣亦纷纷告退”恽毓鼎澄斋日记(2),第576-577页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亲历者的辛亥叙事之民众,“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 语以代议制度之善, 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 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 则曰: 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1913 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7期,(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
2、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册,第450页,中华书局,1984,老农“茫然惶然, 连声曰: 我非革命党, 我非中华民国人”唐文权、桑兵编: 戴季陶集第695701页,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张勋复辟 1917年7月1日 12天,袁世凯 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 83天,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和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文史资料出版,1985年,第100页,1月27号,法国外长告诉法国驻伦敦等地大
3、使: 迄今为止,六国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他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室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 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七卷 第249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亲历者的辛亥叙事之旁观者,(1911年12月24日)庆亲王对他(英国公使朱尔典)说:“所有在上海和华南的外国人都赞成共和,委实令人心痛。”澳骆惠敏编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上卷) 第817页,知识出版社 1986,“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1912年2月16日 英国泰晤士报社论,1911年11月11日,张謇、伍廷
4、芳等联名给摄政王发出一电: “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 张謇故里征稿专辑海门县文史资料 第八辑 1989年,第39页,亲历者的辛亥叙事之立宪派,你的辛亥叙事,李月霞,南北和谈 上海 1911年 12月18 -1912年1月,北方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左),南方全权代表伍廷芳(右),中间是英国商人李德立。,另一个南北和谈1911年12月20日上海南:顾忠琛北:廖宇春,五项协议:一.确定共和政体;二.优待清皇室;三.先推复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四.南北满汉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之秩序。 以上资料选编自中国社科院辛亥革命资料类编第363-366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辛亥革命没有把革命无限扩大到社会层面,没有把整个社会结构打得粉碎 它只要达到一个目标,就是改变政治制度,革命停止在年月日 傅国涌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同舟共济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