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一、概述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 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第一部分 心搏骤停,(一)引起心搏骤停的4种常见心律失常,1、心室颤动,又称室颤(VF)。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或VT)。3、无脉性电活动(PEA):电-机械分离。4、心室停搏。,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肌纤维快速不规则颤动(不同步快速收缩)ECG: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
2、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200500次/分,无脉性室速 即室速的频率极快,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心室完全丧失 射血功能。,无脉性电活动(PEA),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EMD缓慢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 ,QRS波群宽而畸形,低振幅,2030次/分以下,心室停顿,心室完全无收缩,ECG无心室激动波,偶见P波。,(二)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1、心搏骤停后,心泵的功能完全丧失,血液循环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内环境的紊乱。时间过长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2、心搏骤停后,体内各种主要器官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或阈值是不同的。中
3、枢神经系统对此耐受程度最差。脑组织重量只占体重的2%,静息时氧摄取量占人体总氧摄取量的20%,血液供应量为心排出量的15%,故最易受损。3、脑组织耗氧量高,能量储存少,无氧代谢能力有限。因此,在正常体温下,心脏停博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二、心搏骤停常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 到心脏所致。,(一)心源性原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0%2、心肌病变:5%1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等。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等。,(二)非心源性原因,1、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气道异物、溺水
4、、窒息,脑血管意外等。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低血钾、高血钾,酸中毒等。3、突然意外事件:如严重创伤、电击伤等。4、其他:如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检查(血管造影)等。,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基础:1)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2)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3)心排出量降低4)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5)心律失常,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1、临床表现心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 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 循环系统的症状最为明显,具体表现是:,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到;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
5、呼吸, 后即停止, 多发生在心搏骤停后30秒内; 4)面色苍白或发绀; 5)瞳孔散大、固定。,2、判 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成人通常是检查颈动脉搏动,亦可触摸股动脉,儿童可检查肱动脉搏动。其他表现如瞳孔散大也是重要的表征。,第二部分 心肺脑复苏,对危重病人处于濒死阶段的抢救性医疗措施称为复苏术。针对心搏骤停的抢救,现代心肺复苏方法于20世纪50、60年代期间逐步形成,其出现已挽救了众多呼吸、心跳停止者的生命。1956年首次记载了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Safar明确了口对口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1960年Kouwenhoven首先创立并倡导“不开胸心
6、脏按压术”,开创了以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的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为了成功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需要诸多环节环环相扣,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提出“生存链”概念。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新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包括以下5个环节:1)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一、基础生命支持(BLS),即CPCR中的第一个阶段的CAB三步。BLS又称初
7、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其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 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临床死亡 指心跳、呼吸停止,机体完全缺血,但尚存在心肺复苏 脑复苏机会的一段时间,通常约4分钟)。BLS包括心 跳、呼吸停止的判定,建立有效循环(C:circulation ),畅通呼吸道(A:airway),人工呼吸(B: breathing),和转运等环节,概括为CPR的CAB步骤。,(一)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1、判断并启动EMSS2、循环支持3、开放气道4、呼吸支持5、早期除颤,1、判断并启动EMSS1)判断反应包括意识、呼吸2)启动急救反应系统院外、院内,2、循环支持1)判断大动脉搏动2)胸外按压
8、注意:部位、方法、频率、幅度、按压与通气比例,3、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颌)法2)托颌法,仰头抬颏/颌法,托颌法,4、呼吸支持1)口对口(鼻)人工呼吸2)经口咽通气管或面罩3)球囊-面罩,5、早期除颤35分钟,时间效应。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360J双相波:120200J注意:儿童 24Jkg,(二)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1、瞳孔2、面色及口唇3、颈动脉搏动4、神志5、自主呼吸出现,(三)注意事项,1、按压者的更换2、预防胃胀气3、心肺复苏的终止,1)院前心肺复苏的终止 恢复有效的自主循环;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抢救小组接手; 施救者自身筋疲力尽; 发现提示不可逆性死亡的可靠和有效的标准或符合复苏
9、终止的规则。复苏终止的规则:非院前急救人员或现场施救者见证的心搏骤停;经过3轮的心肺复苏未恢复自主循环;没有除颤指征。2)院内心肺复苏的终止由医生下达,综合多方面因素。,3)临床死亡判断标准患者对任何刺激无反应;无自主呼吸;无循环特征,无脉搏,血压测不出;心肺复苏30分钟后心脏自主循环仍不恢复,心电图为一直线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ACLS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它是心搏骤停后510分钟的第二个处理阶段,一般在医疗单位中进行。,(一)控制气道(airw
10、ay, A)(二)氧疗和人工通气(breathing, B) (三)循环支持(C)(四)明确诊断(),(一)控制气道(airway, A)1、口咽气道(PA )2、鼻咽气道(PA) 3、气管插管、其他可选择的声门上部高级气道,(二)氧疗和人工通气(breathing, B)1、球囊-面罩通气法 2、机械通气,(三)循环支持(C)1、心电、血压监测2、建立给药途径1)静脉通路(IV)2)骨内通路(IO)3)气管内给药(ET),3、常用药物1)肾上腺素2)血管加压素3)胺碘酮4)利多卡因5)硫酸镁6)阿托品7)碳酸氢钠4、心搏骤停时心律失常的处理,(四)明确诊断()“Hs”:低氧血症、低血容量、氢
11、离子、低钾高钾、低温“Ts”: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毒素、肺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三、心搏骤停后治疗,(一)心搏骤停后治疗目标1、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 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 转运至有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识别并治疗心搏骤停的诱发因素,防止心脏再次骤停。,2、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后续目标 控制体温,优化生存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识别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优化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 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根据需要支持脏器功能; 客观评估预后恢复情况; 需要时协助生存者进行康复。,(二)心搏骤停后治疗措施,1、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1)建立和维持静脉通
12、路 2)心电、血压监测3)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2、维持呼吸,3、脑复苏(1)脑复苏的主要措施1)维持血压2)低温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a、 脱水、b、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c、高压氧(HBO)治疗,(2)脑复苏的进程脑缺血后的恢复进程,基本按照解剖水平自下而上恢复,首先复苏的是延髓,继之中脑开始恢复,最后是共济功能和视觉功能的恢复。,(3)脑复苏的结果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缺氧,经复苏处理后可能有四种结果:1) 意识、自主活动完全恢复;2) 恢复意识,遗有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或肢体功能障碍等;3)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患者无意识活动,但仍保留呼吸和脑干功能,亦称“植物状态”;,4)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判断的主要指标:持续深昏迷、对外部刺激完全无 反应、无自主呼吸、无自主运动、无肌肉张力、脑 干功能和脑干反射大部分或全部丧失、脑电图呈等 电位,排除抑制脑功能的其他可能因素。(4)器官捐献,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