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仁篇,程颢,*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程颢首先强调了“识仁”的重要性,学习的人首先要了解“仁”的本体。“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此句大意出于孟子的公孙丑上。孟子的原意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起端。而程颢则是创新了孟子的思想,认为仁与义、礼、智、信是同体的,是人的本心亦或良知良能之心。,*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 须穷索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 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这几句阐述的是程颢对“识仁”的方法或者认识态度。知道了仁是人的本心之后,我们应该以“诚敬之心”来存习此心。心有懈怠
2、或未得此理,则需要防索、穷理;心不懈怠或已得此理,则不需要防索、穷理。,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程颢认为”仁“之道没有特定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对象与之相对,是广泛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要想体会到这一点,必须”反身而诚“。若未达到这个境界,则无法认识到“此道与物无对”。无法认识这一点,就不会得到乐趣。,程颢在这里表明了他的另一篇文章订顽亦即西铭的主要思想是详细讲明了“反身而诚”的具体做法。并告诉我们,用此意存之,便不会有任何不好的事情了。,“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3、,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这是具体的“反身而诚”的方法。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只需要内心时常想着,做事不忘此理,就可以“存之”。良知良能之心原本就不会丧失。经常去温习它,就可以改变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程颢认为“存之”之理很简单,只是担心无法保持。但只要体会到它的乐处,就可以不用担心无法保持它了。就是说,只要自己感觉到了良知良能之心的乐处,那他自己就会觉得有动力,自己就会自觉地保持良知良能之心了。,总评,程颢的识仁篇最能体现他对于“仁”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仁”与义、礼、智、信浑然同体,同为本心或良知良能之心。从功夫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当我们认识到这点之后,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以“诚敬之心”保持自己的本心,并且时常温习,这样就可以一直拥有自己良知良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