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物质的密度,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一、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
2、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二、说教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四、教
3、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杯清水,盐水让学生区分,引入密度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问题导学: 在“
4、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学生互动探究: 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展示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四)测量小石块的密
5、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4)计算石块密度=m/(V2-V1),学生互动探究: 1,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
6、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五)拓展提高 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教学环节六 达标检测 1:怎样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密度(溢水法) 2:怎样利用烧杯,天平,水,测量牛奶的密度(等体积法),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m/v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盐水的密度 4.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及时完成实验册的该节内容。,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按实验探究课的程序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学生实验中没有具体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的活动。,再教设计:增加学生测量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