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060778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第一节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反应;,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三、强化与操作行为的学习 快乐是 操作性强化的一种副产品。使我们快乐的事情是那些给了我们强化的事情。 B

2、.F.斯金纳,?什么是强化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什么是惩罚 降低某种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即是惩罚。,强化、惩罚与行为结果,效果律: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而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不大可能被再重复。,?操作条件反射的启示如何能增加希望的行为如何能减少不希望行为,惩罚的有效性是有限的: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它只是减少了不合乎希望的行为发生的概率;惩罚必须是即时性的和恒常性的,同时还必须有相当的力度;,惩罚有消极影响;(联系到实施惩罚的人;榜样习得)

3、惩罚会产生消极情绪。,更好地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强化和惩罚,可以帮助父母更有效地塑造孩子的行为,关于塑造 这是一种去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接近的行为来习得复杂行为的技术。,关于泛化解释了为什么人格特点会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四、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 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五、人格研究途径 斯金纳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这正是其与成熟阶段理论相比的优势。,斯金纳认为:科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习得的行为是处于刺激控制下的;人并不只是被动地反

4、应强化线索的有机体,相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积极地控制环境。,六、 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 “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 都适用于强化原则。 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 。,七、 人格理论的应用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主要运用在行为矫正中(如:代币管制法和厌恶刺激); 另外,斯金纳的人格理论在儿童教育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程序教学法),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 刺激-反应理论,多拉德和米勒其人,主要思想见著作:挫折和攻击 (1939年)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年)人格和心理治疗 关于学习、思维、 文化的分析 (1950年),一、 学习 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

5、化。,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 是人格的能量源泉,由内驱力和线 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即内驱力降低,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内驱力,反应,线索,强化,二、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赏的结果。,三、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 冲突是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 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冲突的方法; 基本思想: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第三节 罗(洛)特的社会学习论,罗特其人,著作: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年)人格社

6、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年),一、 行为预测理论 更加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景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行为潜能(BP,behavior potential)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某一特定情形下潜能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预期(E,expectancy)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

7、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期是由特殊的预期和类化(泛化)的预期共同决定的。,强化的效价(RV, reinforcement value)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相对价值的大小。,行为潜能(BP),强化值(RV),期望(E),=,+,我们说一个人是勤奋的还是拖沓的,要看我们在不同时间和情境看到他什么样的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稳定性是由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期望造成的。,罗特还提出,在新情境中或模糊的情境中,我们要用泛化的期望来估计行为潜能。泛化的期望指的是人们相信其行为会带来强化或惩罚,还是不会得到奖励或惩罚。,二、两种人格特质:人际信任和控制观 人际信任是指人们对别人的行为是否可以信赖的类化预期

8、 。,控制观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连续体,极端的内控者,极端的外控者,三、 人格适应 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人类有六种广泛的心理需求: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舒适。,行为适应不良可能有些典型的原因或类型:低预期高效价冲突缺乏能力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无法区辨,消除行为适应不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个体强化效价和预期。,第四节 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其人,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年)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年合著)攻击: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

9、973年)社会学习理论(1977年)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1986年),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结果预期: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 效能预期:个人对自己能

10、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三、自我调节论 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其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其行为的过程。,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 :过程一:自我观察; 过程二:自我判断; 过程三:自我反应。,四、 人格的发展 强调社会影响的作用,强调相同年龄个体间的差异,并试图从社会、文化、经济、种族等方面加以论证。 发展就是围绕着个体目标、计划、自我效能和爱好的变化。,五

11、、人格的适应 班度拉认为不适应行为的学习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 行为一旦经由观察习得而获得,就日益因直接的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出来。,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第五节 相关研究,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的。,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行为方式,男人有男人的行为方式? 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和成人都要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角色相符合

12、的行为。,如果意识到了这种操作条件反射发生的有多么早,你就会理解改变这些行为有多么难。,通过对新生儿父母的访谈发现,父母亲们评价女孩比男孩更温柔、长的更娇小。而且女孩的父母形容他们的孩子更漂亮、可爱、机灵。事实上这些孩子在体重、身长和一般健康值表上没有差别。(Rubin,et al,1974),另一些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子的玩具和衣服。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械、工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男孩更喜欢蓝色衣服。 显然,从很小时候起,男孩、女孩就被区别对待了。(Pomerleau,et al, 1990),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抱有

13、性别角色期望,孩子周围的人也会奖励他们表现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性别角色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通过观察榜样(父母、邻居、姐妹、玩伴和电视人物)的行为,来习得性别角色行为。 人们的性别角色行为与他们的妈妈或爸爸相似。(Jackson,et al,1986)以后,他们更多次从朋友那儿获得关于恰当何不恰当行为的标准。,男性化女性化 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经过这样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成年男性和女性会表现出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虽说男人通常比女人更富于攻击性、更加独立,但也有例外。同样地,要寻找缺乏爱心、情感、敏感等传统女性特

14、征的女人也并不困难。,人格心理学家热衷于测量和描述人们在男性和女性特征上的个体差异。 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女性化的量表是基于两个假设:第一,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分别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特别男性化和极其女性化的人位于两个极端。具有双性特征的人则位于中间。,第二个假设是,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这个性别模型,心理越健康。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过多地表现出女性行为方式的男人和过多地表现出男性行为方式的女人,会被认为存在适应问题。,双性化 研究很快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理论的问题。Constantinople推翻了这一理论模型的假设。(

15、1973),不久Sandra Bem提出了双性化概念。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妇女问题,贝姆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浓厚兴趣。,贝姆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同处于已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她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在男性特征上得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征如何。,贝姆还反对适应良好的认识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他认为适应最好的认识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把这称作双性化。 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性化行为就表现出女性行为。,性别角色研究 贝姆的双性化理论模型在此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兴趣。,现

16、在,性别角色调查表可以帮助研究者划分被试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被划分为双性化的人。在一个量表上的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得分低的人分别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在两个量表上得分都很低的人则属于无差别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模型, 性别类型和心理适应 一个人应该属于哪个类型,这涉及到大量的相关行为。,性别类型如何影响心理适应和身心健康? 大量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关于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与个体适应之间的关系,现在至少有三个合乎逻辑的答案。,第一种,是传统一致性模型。这种模型的观点是:社会给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最大的赞赏,相反,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

17、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拒绝和嘲讽。,从相关研究中,很难找到证据支持这种模型。男性化的男人、女性化的女人适应能力并非最好。(Taylor Whitley,1983),第二种解释是贝姆的双性化模型。根据这种理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的人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应。,几项研究支持了这个双性化模型(Bem, 1975; Lenney,1976;Bem,et al, 1976; Shaw,1982),虽然有些研究显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但还有一些研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健康,自尊心更强。(Taylor

18、 Worell, 1978),第三个模型是男性化模型。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化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符合男性性别角色的人比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干的事情更多,而且干得更好。女性若要成功,必须具备一些传统的男性特征。,一些研究找到了支持这一模型的证据。例如,男性化的人更容易采用直接的问题焦点策略应对压力,跟男性化程度低的人相比,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而且男性化的男人和女人对自己的能力更自信,认为自己比男性化低的人更可能成功。(Dimitrovsky, et al,1989),男性化的女人善于影响别人,获得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因此可以避免产生无助感和抑郁。(Sayers,et al,1993) 对于性别和自尊之

19、间的关系,支持男性化模型的证据相当一致。而且,具备传统男性特征(如追求成功、强大有力)的人对自己感到满意。(Whitley,1983),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几乎没有研究支持一致性模型;第二,一些研究发现可能反映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测量方法;第三,应对压力、追求成功与男性特征有关系,而健康人格的其他方面,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与其无关。(Marshi & Byrne, 1991),性别类型和人际关系 研究者要求被试描述他们心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性别未分化的人的特征。用这种方法发现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Brooks-Gunn Gilbert,e

20、t al,1978),几位研究者根据被试在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的得分,设计了四种类型的男女配对男性化男人和女性化女人,双性化女人和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和双性化男人,两个双性化的人。,实验前男女双方互不相识。主试借口还有问卷要填离开,让这对男女在屋子里呆上五分钟,他们可以自由交谈。 摄像机秘密地记录了被试的行为,然后主试回来给被试填写问卷,让他们评价对双方交往的喜爱程度。,研究发现,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组最不喜欢他们之间的交往。通过对录像的分析,也观察到这对男女很少交谈,使用的表达手势更少,比其他组合的微笑和大笑的次数少。(Ickes & Barnes,1978),组合1 男性男+女女组合2

21、双性女+男性男组合3 女性女+双性男组合4 两个双性,这些研究结果否定了男性化与女性化女人是最理想组合的观点。原因是:男性化风格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而女性化则寻求主动的情感表达和交往带来的温暖。其他人的研究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Ickes,1993;Ickes,et al,1979; Lamke & Bell,1982),也有研究考察了已婚妇女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的婚姻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性化的或双性化的,那么这个人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和一个缺乏女性特征(男性化或未分化)的人结婚,将预示着不幸福的婚姻。(Antill,1983),为什么女性

22、化和双性化的人会成为人们偏爱的恋人? 研究表明了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在女性化量表上的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女性化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人们更愿意向这样的人倾诉。,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一并表达出来。研究发现那些有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配偶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Bradburry,et al,1995; Zammichieli,et al,1988),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与人交谈。因此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Voelz,1985)他们对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更加敏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与缺乏这种特

23、质的人相比,他们与人相处得更加融洽。(Aube,et al,1995),总之,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我们观察各种性别行为的榜样,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男性化和女性化。 这些特质和人格适应有关,但究竟有什么关系,研究尚未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女性化和双性化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班杜拉对攻击性榜样模仿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仅证实了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榜样学习各种行为,而且对许多媒体中所描述的攻击行为提出了严重质疑。,班杜拉的四阶段模型 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最终证明观察攻击性榜样的人通常会模仿攻击行为。不仅儿童会这样(Bandura,1965),成人也会这样(

24、Baron & Kepner,1970) 但仅仅观察攻击性榜样不足以让我们变成有暴力倾向的人。,那么,为什么人们有时会模仿攻击行为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这样做?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和攻击行为由互相联系的四个过程组成。从观察攻击行为到表现出攻击性,须经历四个阶段:注意攻击行为、记忆信息、把见到的行为表现出来、期待即将得到奖赏。,观察学习首先必须注意榜样的明显行为特征。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只模仿极其凶猛的攻击性榜样。研究者认为动作的强度不够,就不能充分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Parton & Geshrut,1971),其次,观察学习还需要记住榜样行为的有关信息。记不住攻击性榜样的行为,就无法模仿他。

25、,一项研究考察了儿童对录像中的打斗行为和打斗榜样所用工具的喜爱程度。 让儿童在实验室自由玩耍,研究者在实验室里放了录像中攻击行为所用的工具,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得表现。 研究发现,当某种行为及操作它的工具儿童是喜欢的时,儿童最容易模仿它。(Shte & Rychalk,1982),1=喜欢的玩具和喜欢的行为2=不喜欢的玩具和喜欢的行为3=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行为4=不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行为,模仿攻击行为的均数,班杜拉理论模型的第三阶段是表现。他认为我们不会模仿所有见过并记住的攻击行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表现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是,与其攻击行为将带来奖励还是招致惩罚。如果榜样遭到惩罚、被逮捕或

26、被别人更残暴地伤害了,我们就会估计如果自己模仿他的做法,也将遭受同样的惩罚。,奖惩信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父母因为孩子打架而惩罚孩子,这种做法传达给孩子得信息是,强有力的人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惩罚导致的是更多的攻击行为,而不是攻击行为的减少。(ONeal,et al, 1979)这种情况下的奖励来自其他孩子的赞许。,研究发现人们更愿意模仿富有正义感的攻击行为。儿童更愿意模仿一个为民除害的超级英雄,而不愿意模仿一个自私残忍的恶人。坏孩子难免要受到惩罚,但好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的是奖励。遗憾的是,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立场是好的、正义的。所以,攻击性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引出了媒体暴力的影响。(B

27、erkowitz Geen,1981),媒体中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 多数人认为观察攻击行为会影响攻击行为的表现。观察攻击行为增加了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Rriedrich-Cofer Wood,et al, 1991),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发现,观察暴力节目的人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这些研究很有说服力,但同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影响是短暂的、提供的伤害机会是唯一的)。 因此有理由怀疑这些研究能再多大程度上说明实际生活中攻击性影片和电视节目的作用。,研究者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某一时间点观看的电视节目数量和种类来预测他们长大后的攻击型。结果发现,可以证明儿童观看大

28、量的攻击性电视节目会导致成年后更多的攻击行为。(Eron,1987; McCarthy,et,al,1975; Singer & Singer, 1981),Eron及其同事测量了一组8岁儿童看的电视的数量。22年后又测查了他们的攻击行为。结果发现,儿童期观看电视的数量和30岁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地相关。8岁时看电视越多,成年是犯罪越严重。(Eron,1987;Huesmann,et al, 1987;Lefkowitz,et al,1977),有人提出儿童看暴力电视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攻击性,而不是出于其他的原因。也有研究表明好攻击的人爱看攻击性电视节目。(Bushmann,

29、1995; Fenigstein, 1979),但是,研究者用统计方法控制了儿童最初的攻击性,结果仍然表明看电视会导致以后的攻击行为。(Lefkowitz,et al, 1977;Singer & Singer,1981),许多研究发现,被试的攻击行为和影片中榜样的行为不同。(Berkowitz,1984, 1986;Bushman Huesmann, 1986) 媒体攻击性中的暴力情节激活了记忆中的攻击联想。攻击性的想法、情感在观看了攻击性的节目之后,立即被高度激活,因此攻击行为增多。,大量研究支持了这种推理。在一项研究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男生观看了暴力或非暴力的电影后,观看了暴力电影组再打冰

30、球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踢到对手、用球杆打人。(Jesephson,1987) 还有研究甚至发现,玩攻击性游戏增强了大学生的敌对和焦虑。(Anderson & Ford,1986),研究者比较了1973年至1978年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的预期凶杀率和实际凶杀率。结果发现,比赛之后的第三天开始,凶杀案的数量以平均12.46%的比率上升。凶杀率最高的增长发生在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比赛之后。(Phillips,1983),总之,攻击性研究者无不承认观察攻击性榜样会增加一些人在某些情境下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班杜拉的理论揭示了什么时候一个攻击行为会被模仿,什么时候不会。,但是,这个理论没有解

31、释为什么看攻击性电视会导致节目中没有演示过的攻击行为。现在许多研究这把这种关系解释为,被激活的攻击性记忆联结增加了攻击性出现的概率。,三、习得的无助 心理学对习得的无助的兴趣最初来自于经典条件反射中狗的行为,后来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概念。,无助感的习得,人类的习得性无助 大量的重复实验证明,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Garber Maier & Seligman,1976),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经历最初不受控的情境,只要被告知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Maier De Vellis,et al,1978),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应用 习得性无助理论一直流行到现

32、在,原因也许在于它帮助心理学家思考今天困扰我们的两个重要的人类问题:老年人的适应问题及抑郁。,老年人的习得性无助 老年公寓通过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安排他们的日常活动,减轻他们的负担。 但这种方法对于退休的人来讲是否真正有利呢? 老人会把自己这种无法控制事物的想法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者以一所老年公寓两层的住户为研究对象。让一组被试改变一贯被照料的方式,而给他们增加一些责任(让他们自己选择一架小飞机为礼物并照料这架小飞机),让他们有更多的支配权。,另一层住户是对照组。他们也得到一架飞机(由工作人员挑选而且由他们替老人保管)。 几个星期里,被激发责任感的老人报告的快乐程度更高。他们越来越喜欢

33、出门走访,呆坐的时间减少了。,医护人员报告(对实验目的并不知情)说这些老人中有93%的人适应状况改善了,而对照组只有21%的人的适应状况出现好转。 18个月后,研究者又考察了两组老人的适应状况。发现,实验组中只有15%的人死去,而对照组有30%的人死去。(Rodin & Langer,1977),以后的一些研究发现了类似的结论,让老人支配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有好处(Baltes & Baltes,1986)。有时让老人尽可能照料自己是有益的。,习得性无助和抑郁 在证明了人类有习得性无助后不久,研究者注意到有无助感的被试和抑郁病人存在相似之处。临床心理医生发现,抑郁病人对于支配自己遇到的事情表现出

34、无助的样子。(Beck,1972),这些研究结论使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抑郁的产生有时类似于习得性无助获得的方式。即,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支配生活时,会不恰当地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Seligman,1975),在实验室研究中经历过无法逃避的噪声后,被试抑郁明显提高了。(Burger Miller & Seligman,1975) 研究发现体验过成功支配的人能很快地克服无助感。(Klein & Seligman, 1976),研究者认为是否陷入习得性无助和抑郁中,不仅取决于时空的知觉,而且在于对失控的解释。,四、控制点 朱利安洛特认为,我们对自己影响未来事件的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基于这种想法

35、,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发生什么。,如果你认为,身体好是因为能照顾好自己,孤独是因为自己造成的,赢了比赛是努力的作用,那么你就是一个内控的人。 但如果你认为健康取决于运气,孤独是环境造成的,赢了比赛是因为交了好运气。那么在控制点的维度上,你就落入外控一端。,根据洛特的观点,是否采取某种行动,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这种行为结果的想法。 所以不难理解那些自信可以控制情境的人和不相信自己能控制情境的人,表现是不同的。,象其他的人格特质一样,控制点量表的得分具有很高的跨时间稳定性。 根据人们在控制点维度上所处的位置,研究者可以预测大量的行为。,但是,这些分数并不是不变的。例如,上大学会使人变得更内控(Wolfe

36、 & Robertshaw,1982),而离婚后的女人有一段时间变得更外控,但几年后他们的控制点水平又变得和已婚妇女一样。(Doherty,1983),控制点和人的适应 什么人更幸福,是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内控者,还是那些认为自己不能对付压力的外控者,哪种人适应的更好?,显然,不能简单地说内控者和外控者谁适应的更好。但是,纵观过去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除一些特例以外,总的来说,内控比外控更好。,心理障碍 一般来讲,有心理障碍的人更外控。(Lefeourt,1982;Phares,1976;Stickland,1978)。例如,控制点得分和焦虑测量有关,外控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但患有

37、厌食症的年轻女性更内控(Hood,et al,1982),一项对诊断为癌症的人的抑郁水平的测量研究发现。内控病人发现自己的疾病比预想的糟糕时,并没有变得更抑郁。但是,对外控的人来说,诊断出来的疾病越严重,他们就越抑郁。(Marks, et al, 1986),以上研究表明:控制点和某些心理障碍有关,特别是抑郁。 但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控制点量表上处于外控一偳的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快乐,而且适应也不错。虽然控制点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有一定作用,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心理障碍。,第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但很难肯定外控会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也许是外控的人更容易变得抑郁,也可能是抑郁的人变得更外控。

38、,一项以自杀病人为被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让想自杀的病人回忆产生这种念头之前发生的事情。描述那段时间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记录下他的话,分析录音资料发现,这些病人话语中的词语更多的是外控的。(Melges &Weisz,1971),还有研究发现,企图自杀的人在产生自杀念头之前,他们无法控制的事件通常会增多(Slater &Depue,1981)。 大学生中外控的人比内控的人有更多的自杀念头(Burger,1984)。 自杀率和公民的控制点平均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68,而且外控得分是自杀率的指标。(Boor,1976),成就 在西方社会,适应的标志之一是在

39、学校的表现和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尽管高成就者并非绝对没有心理问题。但我们通常认为糟糕的工作表现是心理问题的标志,而学业和工作表现的改进则表明患者正在好转。,研究一致表明,内控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不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存在这种情况,成年人尤其明显。(Findly &Cooper,1983),为什么内控者在学校表现更好? 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成绩负责。他们更相信努力学习会对考试起作用,外控的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对考试成绩起作用。,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内控者和外控者对反馈的回应方式不同。内控的学生把高分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但外控的学生会觉得原因在于运气好或考试容易。(G

40、ilmor, et al,1994) 外控者总为自己糟糕的表现寻找借口。(Basgall & Snyder,1988),心理治疗 研究发现,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变得更内控了。(Strickland,1978) 研究测量了战后士兵的控制点,发现他们的外控得分相当高。但三年后他们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时他们的内控得分提高了。(Solomon, et al,1988),这是否意味着治疗师应当像卡尔罗杰斯主张的那样,让患者更多地控制治疗过程? 答案是未必。一些研究表明,尽管内控的人在发现自己可以控制情境时会表现的更好一些。但当外控的人觉察到有管理者在负责时,表现的更好。(Houston,1972

41、;Rotter & Mulry,1965),最有效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和患者的控制点相匹配的,让内控的人控制治疗过程,他们能做出很好的反应;但如果让外控的人控制治疗过程,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对外控的人来说,由治疗师控制治疗过程会更好。,总之,大量研究表明,控制点和人的适应有关。总的来说内控着在大多数适应指标上都比外控者好。,控制点与健康 起初,人们找不出任何明显的原因解释内控的人和外控的人在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如果有的话,可能表现为成就动机高的内控者给自己加的压力过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越是内控的人越健康。(Stickland,1978,1979),如何解释这些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了内控者和外控者

42、在行为上的两个重大差异。 第一,内控的人在出现健康问题时,会采取更多的措施。外控者认为自己对遇到的问题无能为力,所以不愿意去解决问题。,第二个差异在于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预防疾病。内控者更愿意采取措施预防疾病。(Seeman,et al,1985)例如,内控的人比外控的人更能成功地戒烟。(Shipley,1981)外控的人不相信发生的事情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所以他们不愿意承认吸烟和健康之间有关系。,研究发现内控者减肥更易于成功,特别是能控制自己的饮食的人(Balch Wallston et al,1976)此外,内控者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比外控者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Sonstroem &Walker,1973),总之,各种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比较明朗:内控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健康发挥作用,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采取措施维持健康;外控者不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对健康有多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