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中国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作者:王 智 文章来源:秘书处 点击数: 350 更新时间:2009-10-25“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毫无意义。 ”1 1949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深刻改造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政党-政府-社会的结构关联。三元的党(即指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政府社会的结构关联是研究当代中国六十年政治发展一个路径,其借用并区别于普遍运用的“国家社会”的分析范式。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存在一个处于领导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很难精准定位无处不在的“党”,含混的“
2、国家”也无法凸现“党”的权威。这是笔者运用“党政社”三元分析范式的动因。该问题的主线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制度转换条件下的党、政、社三方互动关系的结构变迁则是要探讨的重心2所在。1949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次模式转换,期间还包含人民公社和“革命委员会”这两种独特的制度形态。这五种制度范式并不处于同一逻辑层面,但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对象。它们的历史性转换,也带来政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结构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态势的变动。范式转换引起结构变迁,结构变迁又推动范式转换。这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学、政治学命题。当代中国
3、政治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中,诸如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政府的行政方式、社会的参政方式以及自主社会(市民社会、非政府组织)成长等,都是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与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研究共同的基础平台是当代中国政党、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逻辑。本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1949 年以来,中国的党政社关系经历了从同构到分野的结构变迁。这一变迁反映了现代性境遇中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轨迹。伴随着这一轨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产生巨大的转变,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
4、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3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2 毫无疑问,合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要求的中国党政、国家与社会、党与社会的关系尚在形成当中。如何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和核心,构建党政社三方关联的理性模式,适应深度市场化、政治文明建设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主张“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5、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3 显然,这正是在积极寻求党自身在国家与社会中的恰当定位。目前,国内外对当代中国政党、政府和社会三者关联及其结构变迁的整体性专门研究较少,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分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史、专门史、中共党史或者一些政治学论著当中。另外有一些分别研究国家社会、政4党国家关系的博士论文,论及当代中国党政社的结构
6、关系,当然,大多数政治学原理方面的教材也或多或少地讨论到政党政府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果要详细综述当代中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涉及到的方面很多,诸如:政党(又包含执政党和参政党)与执政问题,国家、政府与行政问题,社会结构与参政问题,党际关系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党与社会关系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等。受篇幅所限,以下只是围绕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党政社关系对若干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评述。一、通史性或综合性的相关研究关于政党、政府、社会三方关系及其结构变迁问题的研究,依托两大研究的成果平台,一是关于主要由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者完成的关于当代中国的通史性或综
7、合性研究;二是主要由政治学研究者完成的关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综合性研究。关于当代中国史的通史性或综合性研究。相对来说,关于过渡时期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研究最为深入,尤其前几年关于民粹主义和关于“复归说”的学术争鸣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也推动了对这一时期问题研究的深化。但影响大的专题性著作很少,除了一些综合性史著外,庞松、王东的滑轨与嬗变: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备忘录4 的论证比5较集中。关于十年建设时期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八大路线、反右派斗争、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 “反右倾”运动等问题的研究上。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分量的代表性著作较少。关于新时期中国特
8、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数量最多、水平却良莠不齐。总的来说,当代中国史研究中比较集中的还是关于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始末(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的研究,鲜见有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形态、人民公社体制、 “革命委员会”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制度性结构特征的专门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例如:张乐天对人民公社的专门研究: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5。这本著作以浙江北部一个普通村庄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权力结构、组织体制及其对中国农民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再如:关海庭的“革命委员会”始末6算得上是国内专门研究“革命委员会”较早的作品,最新的还有广艳辉的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革命
9、委员会7 一文。由于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性作品屈指可数,更显它们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比较集中、影响也较大的是几套丛书。首先是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 丛书。包括曹沛霖著:政府与市场 ;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 ;胡伟著:政府过程 ;6施雪华著:政府权能理论 ;郭定平著:政党与政府 ;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 ;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 。其次是谢庆奎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丛书。包括商红日著:政府基础论 ;咸台灵著: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 ;杨宏山著:当代中国政治关系 ;陈红太著: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
10、 ;唐娟、徐家良、马德普著:中国中央政府管理 。另外,天津人民出版社分批出版的“社科新视点”丛书中也包括几种研究当代中国政治问题较有价值的著作,如: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2000 年版)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 (2000 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2002 年修订版)等。近几年这方面的论著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这些论著很多涉及到了当代中国党政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党际之间的结构关系,但大多是一种逻辑或理论维度的分析。另外,郑谦等合著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8 探讨了新中国政治体制演进和政治结构变迁的历史,其开创性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1、。也有论著将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探寻当代中国党政社关系的结构变迁。例如胡福明主编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以现代化问题为分析路径,在著中作者用不长的一段篇幅叙述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专门7探讨了“政治结构的演变”过程中的“党与政府、国家权力的关系”、 “党(政策)与法的关系”、 “党与党的关系”、 “党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等问题,9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政府社会关系的较为系统的论述。值得一提的是,于建嵘的博士论文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 ,10以岳村为表述对象,描述了中国农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的
12、变迁过程,也是在另一层面上探讨了政党、政府、社会三者在当代中国农村的制度关联和结构变迁。二、关于中国共产党权威地位与职能的研究中国政党、政府和社会的三者关系中,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是解读这种关系的核心因素。绝大多数研究者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确立权威与核心地位的历史必然性。杨松的文章认为“政党权威是中国现代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实现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党权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党权威形成的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重点探讨了政党权威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并对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权威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11 王邦佐的观点更
13、具代表性,他认为, “中国共产党在政8权建设过程中已经历史地成为中国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力量。当代中国的政权建设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逻辑,即中国共产党组织社会力量通过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并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权建立的组织和领导力量,同时又是政权巩固的组织和领导力量。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不同。 ”“在政治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被推上历史前台,承担起政权建设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一体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神授也不是自封,而是历史的选择。 ”12 这是研究当代中国党政社关系不可忽视的首要前提。研究者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保持权威、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性,王邦佐认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完成
14、的。 “一是组织网络”, “二是制度”, “三是文化”。13关于政党的职能界定影响着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也影响着执政党和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一般化研究的成果并不少,但对于从变迁的视角,研究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职能转换,却显得较为薄弱。三、关于当代中国政党、政府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专门研究在手工查阅之外,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14的数据库对党政社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电子检索。数据库文章的题目9中包含“国家与社会”的有 357 条篇, “党政关系”336 篇, “政党与政府”3 篇, “政府与社会”101 篇, “政党与社会”8 篇。但是在题目中同时满足“政党”、 “政府”(或者
15、“国家”) 、 “社会”三个检索词为数并不多见。中国期刊网的文章只是相关问题研究的一部分,如上关键词组合也未能体现本研究的全部,但窥斑见豹,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党政社结构关系的研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双边的关系。(一)关于党政社的三边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党政社三方结构关系的研究中,更为侧重的是理论探讨或者是某个角度的分析。例如林尚立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后形成的权力组织网络角度出发,研究集权与分权转换过程中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15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主要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来论证党政社的关系16。闫东则选择了类似系统论的分析手法,认为“政治现象当然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 “人类社会的基
16、本关系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也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17王邦佐等从理论上对党政社关系的调整提出看法, “党、10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关系的调整,总的趋势是进行党与国家(政府) 、党与社会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分离。 ”他们探讨了通过加强人大职能来优化党政社关系的途径。18施雪华等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及其原因进行专门研究,认为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
17、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19郝铁川则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政府退出社会、党组织进入社会的格局,提出应解决党进入社会所需确立的新观念的问题,党成为融入社会的载体问题,以及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归属管理问题。20王红光等提出,国家来源于社会,社会决定国家,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