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我们走进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故都的秋,郁达夫,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的心思 。”,2、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请从文中
2、找出总领句。,导学题,3、文中310自然段通过写哪些景物来描绘了秋景的五幅画面,请把每一景观的段落找出来,并概括其内容。,1、本文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的?,4、试分析第一幅图景。(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冷色调(清) 秋色: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碧绿)牵牛花(蓝白)秋草(黄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
3、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心中的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回归文本,品味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