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儒家礼乐教化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及其社会作用1 先秦的国家与社会制度:国野制与宗法世袭制1. 国、野、庶由周朝的皇亲国戚率领全副武装的周民族及其同盟进驻被征服的地区,在那里建立城堡,即“国”。周民族住在国中,成为“国人”。而原先的东方民族被赶到没有城墙保护的野地生活,故而被称为“野人”,又因他们地位较国人位次,且人数众多,又称作“庶人”。 贵族:宗法制(包括大宗和小宗) ,天子以下分诸侯、卿大夫;国人:天子王城与诸侯都城中的自由民,居住在“乡”里,有公民的政治权利;遂人:是王城和都城郊外的“野”、 “鄙”、 “遂”的农民,也包括卿大夫所属采邑的农民,亦称为“庶人”、 “
2、庶民”、 “野人”、 “鄙人”或“氓”。奴隶:贵族占有大量的奴隶,既有单身的奴隶成为“人鬲”、 “鬲”或“讯”等,又有婚配成家的奴隶称为“臣”。杨宽先秦史十讲2“亲亲”的宗法制 君子阶层:王族、公族、大夫家族、上层士周代的贵族; 小人阶层:国人中没有贵族特权的人,虽然属于统治民族,但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地位,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战时还必须出兵赋、服兵役。“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3 西周末年,国人与庶人的边界开始模糊如“君子废,小人降”;民族矛盾平息后,国野制的意义不复存在, “小人”逐渐成为庶人和下层国人的通称;并且小人出身的人开始要求分享君子的政治地位。二 礼1. 殷人的“德”:殷人
3、以天命观为主,崇拜祖先和天神,用祭祀求得保佑。殷人的“德”没有 心灵的精神性内容。“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 ) “卜辞中的德字无精神性内容。卜辞中出现若干次的德字,皆作 或 ,从 彳(行)、 直(目) ,而无 心符。甲骨文字学家对卜辞中的德有四种不同的解释:罗振玉说:德,得也,故卜辞中皆借为失字,视而有所得也 ( 赠订殷墟书契考释中) ;孙贻让解释为直,正见也(契文举例下) ;商承祚说:“ ”释为直,直从“彳”者,行而正之义(殷墟佚存考释 ) ;叶玉森认为卜辞中的字即循字,同 巡 (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四) 。可见,卜辞中的 德无论做哪种解释,都是指一种动作、一种状态,而无心 的、精神
4、性的内容,即无 道德之 德的内容。 ”(崔大华:儒学引论 ,8-9) “敬德”观的产生:西周统治者认为殷的灭亡,并不是被“天命”或“上帝”所抛弃,而是他的统治者自己放逸无度、不循旧章,违背了“天命”或“上帝”,是咎由自取。这是西周统治者最重要的精神觉醒:只有“敬德”,才能长久维系自己家国的命运。 (崔大华:儒学引论 ,11) 尚书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召诰 )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悦)先后迷民,用怿(绎)先王受命。 (梓材 )道德实践:一指个人的内在品行修养;一指
5、对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西周统治者在历史意识中的精神觉醒,主要之点就是认为统治者的政治命运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表现决定的。作为统治者,道德修养不仅是德化个性品质,更重要的是德化自己的政治行为。周人的思想观念中仍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其有两点重要表现:第一,西周统治者始终认为殷周之际的政治变迁,即自己统治地位的获得是出于“天命”。第二,宗教虔诚是周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崔大华:儒学引论 ,13-14)从“德”到“礼” 国语周语上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树于有礼,艾人必丰。“礼治”的礼,不仅仅
6、是作为礼俗而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周朝统治者所制定的等级制度,包括立嫡制度,庙数制度等。1. 礼治思潮 礼的政治作用在东周末年,由于失去了王室的权威仲裁,各诸侯国间的外交便以“礼”为依据, “礼”成了政治斗争的焦点。对统治者来说,懂“礼”也就成了维持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高层统治者在选拔政治人才时,开始突破传统的世袭方式。普通民众出身的知识分子(所谓“贤人”)步入政坛已有了一定的保障,成为与贵族世袭制并行的制度。贤人选拔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春秋后期还出现了粟禄制度。例如孔子仕于鲁,奉粟六万。这样,世官质便逐渐向官僚制转化。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18-19)国野制和等级制是周礼的两个内容
7、。周代统治者规定,礼乐制度只在作为征服者的周民族内部实行,广大被征服的东方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权力。这就是周礼最基本的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周人内部由于血缘贵贱的差别,这种不下于庶人之礼也有着不同的规定。分别属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的人,他们所使用的衣着、住房、车马、宗庙、乐舞、佩饰等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53-56) 立于礼 成于乐儒家认为,礼乐是相为表里的。相对而言,礼的作用是“别”,乐的作用是“和”(荀子乐论:“乐和同,礼别异。 ”) 。礼的作用,最终亦可归于“和”。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成于乐”,指人成就其德性人格而
8、言。而这个成就,正是“情”之升华和完善的结果。因此, “中礼”,不是对礼文之机械的、教条式的外在遵从,而是归本于内心的性的体征,且在人的内心情感生活及应事接物的现实活动中心灵自由的表现。 (李景林,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B. “时中”:无可无不可不拘常规,不法常可,适时变通,以适应时势之变,这就是“时”或“无可无不可”。儒家所谓“中”,不是一个静止、僵死的概念。荀子说:“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荀子解蔽 ) “道”是在事物的流变中显现出来的“常”。所以,在顺应事物之变中做到“时措之宜”(礼记中庸 ) ,其行才能真正合道,才可称之为“中”。这样, “中”便必须是有“权”之“
9、中”。孟子论中与权的关系说:“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另一方面,儒家又特别强调“时中”的心灵自由与“小人”无原则的“乡原”之行和猖狂妄为的区别。孔子说:“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论语里仁 )“無適無莫”,有多种解释,唯朱注为最通。朱熹论语集注此章下注:“適,专主也”,“莫,不肯也。 ”又引谢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孟子亦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这都是强调,时变, “无可无不可”,其内在的根据仍是合义、中礼、中
10、道。离开这个根据,不拘常规便流于小人的肆无忌惮和貌似仁德的“乡原”。孔子尤其厌恶“乡原”,他说:“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孟子对乡原的特征作了具体的说明:“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原训善。乡原即乡人皆称善人。这种人言行不一,无一贯的原则,曲意逢迎,沽名钓誉,其实正与孔子所谓君子之“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德相反。 (李景林, 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A. “适中” “适中”强调不偏执,不走极端,这是
11、中礼、中道在人的行为和人格风貌上的具体体现。和度适中即无过无不及。它表现在人的行为德行的各个方面。 中庸与中和的区别从概念区别上讲, “中庸”是从心物关系的角度讲人如何自由地在行事中“时”而“宜”之,合乎“中”的原则;“中和”则专就性情上谈问题。 (李景林, 先秦儒学“中庸”说本义 ) 朱熹(本义):“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 “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 “知至至之”,进德之事。 “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犹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也。 朱子语类云:“德”是就心上说, “业”是就事上说, “忠信”
12、是自家心中诚实, “修辞立其诚”,是说出有真实底道理。 问“立诚”不就制行上说,而特指“修辞”何也?曰:人不诚处多在言语上。又曰:人多将言语作没紧要,容易说出来,若一一要实,这工夫自是大。 “忠信”、 “进德”,便是见得“修辞”、 “立诚”底许多道理。 “修辞”“立诚”,便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只这忠信亦被汩没动荡立不住了。 汉初黄老思想与儒学思想的斗争诸子百家之学到了汉代还可以分成两个倾向来说明。第一、在子学传统衰微的时代,对于战国百家的述评,颇具有总结的作风,或者用进步的历史观点探求其师承流变,或者以综合者自居企求汇萃诸子于一炉。前者如司马谈父子的六家指要 ,如刘向父子的诸子
13、要略 ,后者如杂家淮南鸿烈集 (应当从秦代吕氏春秋作始) ,它“出入儒墨名法”,即史通所谓“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第二,在子学传统衰微时代,对于诸子余绪,与其说是继承,毋宁说是改变它们的思想材料,把其中一家扩大变质,作为理论斗争的武器,而遂自己的学术目的,或者托一家为重言以保留百家,或者想建立这一尊以绌别一尊,或者肿胀大一家之说以反对他家之说。如司马谈的六家指要崇尚道家,便是以道家虚因之术,反对汉武帝法度的一统。如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即有意道家试求统一百家之意图,和当时欲以儒家统一百家者相抗, 史记田蚡列传说:“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
14、魏其等。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所以,儒道互绌是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重要斗争,这里面包括了儒道皆欲在统一百家的趋势中各显身手,一直到武帝推恩削藩,诸侯王势力下降,独尊儒术的局面相应确立,才结束了这一合法思想的争论。太史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通,不相为谋,岂谓是耶?”首先,五经博士的确立使得作为上古三代文献汇编的五种著作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自此以后,儒学的发展便采取了经学的形态。五经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因为它是上古三代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的凝结,另一方面在于儒家对于五经文化传统的总结和阐释。在经学家眼里,五经已不是文献资料的汇编,而是经过圣人
15、的选择、编排、删改等制作的功夫而形成的万世不变的经典。其次,儒家对经典的阐释以及五经官方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上古三代的文化传统的命脉得以肯人和传承,儒家所理解的社会历史观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第一,对五经的诠释乃是以儒家所总结的上古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为依据的。并不是有了经学,才有了对上古三代王道的信仰,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先秦儒家对五经的诠释和总结,提出了王道理想,五经才成为蕴含王道理想的经典。五经本身只不过是上古三代的历史、政治、文学、制度等的资料汇编,没有儒家的诠释,五经是不可能上升为经典的地位的。第二,汉代经学阐释以“天人合一”为其基本思维方式。汉代经学家们运用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等学说
16、来注解五经,论证儒家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第三,经史合一。儒者认为五经的每一句话都指涉上古时代的真实的历史,因此,可以说五经皆史。不仅如此,上古三代王道实现的历史没有停留在过去,而是现今、以后乃至万世不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标准。因此,史又是经。第四,经以致用。经学家对经典的阐释目的并不在于理论建树,而是要治国平天下,实现王道政治。传统儒者是以周公和孔子为榜样,以投身政治、实现王道为己任的,只有时世混乱,才不得已隐居著书立说,以待圣王的出现。(中国经学思想史卷二,6-12)汉代今文、古文经的区别,最早是指分别以古文(古籀文) 、今文(隶书)两种文字书写的,并且字句、篇章或有所不同的
17、两种经典。到了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 ,引述有古尚书说、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古毛诗说、今诗韩、鲁说,故周礼说、今孝经说,皆分别言之,这一情况就如皮锡瑞所说:“非惟文字不同,而说解亦异矣”(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 。 (崔大华儒学引论127-128)两汉今古文学之争,就是在这所谓“以霸王道杂之”的政治原则之下演变的。刘申叔说:“西汉之时,经学始萌芽于世。汉武表彰经术,然宣帝即位,重法轻儒,说经之儒犹抱遗经拳拳勿失,故今古文之争未起,自刘歆移书太常为古文竟胜今文之始。新莽篡汉,崇尚古文。东汉嗣兴,废黜莽制,五经博士仍沿西汉之规;而在野巨儒多明古学,故今古文学之争,亦以东汉为最著。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18、1.尊孔子为“受命”的“素王”, “托古改制”。1.尊孔子为先师,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2.以“六经”为孔子作,其次序由浅至深为: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2.以“六经”为古代史料,其次序由古至今为: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3.今存仪礼 公羊 谷梁 礼记韩诗外传 ;以公羊传为主。 3.今存周礼 毛诗 左传 ;以周礼为主。 4.信纬书,多讲阴阳灾异,大义微言。 4.斥纬书、灾异为妖妄,多讲名物训诂。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5.斥古文经传是刘歆伪造。 5.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 6.经的传授多可考,西汉时盛行,皆立于学官。 6.经的传授不太可考,西汉时在民间流传,东汉时
19、盛行。 1. 有机自然观背景下显现天人感应的“天人之学” 起点:伏胜洪范五行传董仲舒春秋繁露翼奉齐诗 高峰:两汉间的纬书 终结:白虎观会议产生的白虎通义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齐鲁两派在诗学方面各有不同的学说,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当时齐学的重点在于春秋学,在礼学方面几乎无所建树;当时鲁学的重点在于礼学,而在春秋学方面缺乏显著的成就。齐学、鲁学的这种差异,是由先秦时期齐鲁两地不同的文化与风俗造成的。齐人的“尊贤上功”意味着“好智”, 史记货殖列传序说,战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俗表现为“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汉书地理志说:“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
20、阔达而足智。 ”这些议论都表明,战国秦汉之际的齐地风尚以“好智”为其重要的特征。鲁人的“亲亲上恩”意味着“好礼”, 史记货殖列传序说,战国秦汉之际的邹鲁地区“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汉书地理志说,鲁地“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这些议论表明,鲁地风尚以“好礼”为其主要特征。春秋晚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晏婴说:“今空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史记孔子世家 )这一席对于儒家礼学的评论,不仅是晏婴一人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先秦时期齐人的共识。尚书一书记载了三代圣王尤其是周公的言论及其文献,论及很多政治法则,
21、这在因循守礼的鲁人眼里显得趋近功利而过于浅俗,而在崇尚智术、追求功利的齐人眼里却是十分有用的。西汉前期的齐学不重视礼经而鲁学不重视尚书 ,原因即在于此。在孔子以后,荀子以前,齐国儒者论学主要是依据诗 、 书 。他们重视尚书的原因,是上文已经讲过的;而他们重视诗经的缘由,在于诗经的辞句成语是热衷于从事游说和辩论的齐国儒者所必须熟记的。到荀子以后,亦即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齐学才逐渐地将经学的重点转移到春秋学方面,从而导致了庞大的春秋公羊学体系的形成。3. 纬书:以阴阳五行观念来诠释儒家经典4. 白虎通 选择了四十三项,为当时经学争论未决的儒家经典中的典章制度、名物义理,予以界定或诠释。基本上以纬
22、书为理论来源和理论根据。 是由于春秋在原始儒家经典中具有突出的经世特点,至西汉,适逢其会地发挥出对现实政治生活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孟子已为诠释春秋做出具有不平凡意义的成功示范 西汉武帝时代恰好为春秋公羊学的盛行提供了最适宜的时代环境。 突出春秋载儒家六经中的地位,论述它具有纲纪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义;“大一统”的政治观;“张三世”的变易观;“同三统”的改制观;“德刑相兼”;天仍感应和遣告说;经权之说。 儒家六经各有所长,各有其重要的用处,而春秋的长处在于治人,在与明辩是非善恶,所以它具有拨乱反正,使乱臣贼子惧的政治威慑力量 春秋之微,素有二说,一说为“微言”,即圣人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话,指春秋记事
23、不记言,却能以事明理,在事实的陈述中含褒善贬恶之义。 荀子儒效篇云:“春秋言是其微也。 ”杨倞注:“微,谓儒之微旨,一字为褒贬,微其文,隐其义之类是也。 ” 春秋之“微”的另一种说法,指经圣人笔削而寓意深微,能事别美恶的纤微之细,可叫人防微杜渐。春秋笔法中含有微言大义,这是汉代传习公羊传的儒生较为一致的看法,他们以春秋为治世之书,甚至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为汉立法,所以总是要从春秋那“约其文辞”的简单记述中,发掘和推衍求出种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王道政治的“大义”来。 将以今言解释古语称之为“诂”,侧重于语词的通训,如果仅限于此的话,那么应当说是有“达诂”的,否则古今的文字沟通就不可能。对诗歌作品的解读
24、,一旦由文字的训释进入到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含义的理解,就必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无达诂”现象。 董仲舒所讲“诗无达诂”,并非基于艺术层面的考虑,而是将诗作为进行政治道德说教的工具,侧重于诗义的引申发挥。他继承了春秋赋诗断章和孔门以己意说诗的传统,在讲春秋的微言大义时,常引诗作为根据。认为诗有言外之意,不可不细心体察。纬是发明经义的,既然对经的解读可以没有达诂,也就很容易用流行的阴阳五行说附会经义,构成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 诗纬诗含神雾说: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刻之玉板,藏之金府。集微揆著,上统元皇,下序四始,罗列五际,故诗者持也。 以诗为天地之心,意味着诗可以代天言志
25、,体现天意之微,于是有“四始”、 “五际”之说。所谓“四始”,是将大明等四篇诗,与五行中和四时相配的水、木、火、金相比附;而“五际”则是把天保等五篇诗,与表示阴阳二气消息的八卦方位图中的亥、戌亥、卯、午、酉相配。这样一来,表现人之性情的诗 ,也就与阴阳五行的天道相关联,为天人合一之神秘经典,如神道设教一般,既神矣,又含雾,茫昧难解。 这种基于天人感应的以灾异说诗,在汉代的诗纬中是很突出的。如诗纬诗推度灾里,说诗十月之交象征阴阳错位,天下将乱,所谓“百川沸腾,众阴进;山冢崒崩,人无仰。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大。 ”又说:“上出号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惊蛰睹,旗鼓动而三军骇,观其前动化而天
26、情可见矣。 诗曰:煜煜震电,不宁不令。 此应刑政之大报也,故震电惊人,使天下不安。 ”把某些诗看作天或神的预言,以为能给人以种种灾异的暗示。这是汉代特有的一种用诗方式。 马宗霍评论鲁学的“谨守”特点说:“鲁当秦汉之际,陈涉为王,鲁诸儒则持孔氏礼器往归之。及高帝诛项籍,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所谓圣人遗化,好学之国,愈于它俗;故虽处危乱,犹能守而弗失。惟其迂谨,故动必依礼。鲁学之胜于齐学处,亦在谨守,是以申公为诗经训故,疑者则阙弗传。 ” 韩诗创立者为燕人韩婴。 韩诗外传最主要的特点是诗与史载象征意义上的结合,即“引诗证事”。 在体例上, 韩诗外传与刘向的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类似
27、,都是先讲一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继而引诗为证,以诗作结。 韩诗外传中所引之诗与所证之事没有或不必然有历史上的关联,而只是有意思道理上的关联。 毛诗除了在每首诗后有传外,在每篇诗前都有文字说明,称为“序”。 毛诗序最大的特点是“美刺说”与“以史证诗 ”。四库提要云:“王世贞称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 ,其说至确。 ”可以说, “引诗以证事”是韩诗外传的特点,“引事明诗 ”则是毛诗序的路数。前者属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的寓意解读,对前言往行故事只是借用来阐发义理,并不刻意去恢复历史的真实;后者则属于古文经学,强调名物训诂,追根溯源,刻意追求美刺,结果历史没能复原却造成历史的“失真”。1. 将
28、诗与历史事件相联系。2. 挖掘历史事件的讽喻意义,将诗歌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1. 隋唐佛教的兴盛 佛教的兴盛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正是在六朝隋唐这个历史阶段经历了充分发展,并达到极度辉煌。体现佛教的这种发展与辉煌的基本事实是:第一,在这个时期里,如果不能说是全部的,至少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都被以汉语译出。据唐玄宗时著名的佛学家智升统计,佛法自东汉传入,至此极盛时期的六百多年间,共译出佛经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四十六卷。佛教作为异质文化中的内容十分丰富、派别甚为复杂的一种成熟的宗教,成功地被移植到中国文化环境中来。不仅如此,隋唐时期随着天台宗、三阶教、华严宗和禅宗的出现,佛教更实现了从
29、印度佛学固有的理论轨道和实践方法转移到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佛学理论和实践的路数上来的独立发展,从而使得公元十世纪以后,佛教虽然在印度本土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但却一直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存下来。第二,在这时期里,佛教赢得了国家权力的支持和从普通民众、士大夫阶层到国家君王的广泛、众多的崇奉者。 兴盛的原因佛教作为异质文化中的一种宗教,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牢固地生存下来,蓬勃地发展起来,就其根由约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佛教具有某种是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思想理论内涵。佛家学者将无常、无我、涅槃三个佛学基本观点称之为“三法印”,以此为界定佛学和其他学说相区别的基本特质或特征。 佛教思想最为显著的特异之处是:(1)
30、生命观“三世”。 佛教“三世”生命说,必然蕴含着这样的理论观念,或者说必然要逻辑地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构成三世连续性、承继性的因素是什么?佛教教义称之为“因果”或“业报”。其次,作为承担三世因果业报之载体的某种“实体”或“实在”是什么?在印度佛教教义中,似乎是“诸法无我” 而在中国佛学中,离形而独立的、不灭的“神”或“灵魂”却正具有这样的特质。佛学认为,同一个生命主体,以因果报应而在三世中以“六道”不同形态轮回出现,人的生命在佛教那里获得了一种“不朽”;但由于佛教对人生作痛苦的悲观,所以这种“不朽”非但不能慰籍人心,而且被视为是人之大不幸。超脱这种“不朽”,摆脱生命形态之三世轮回,即生之痛苦
31、,自然成为佛教宗教实践追求的目标。佛教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固有的富有理性特质的传统思想看来,是十分怪诞的。 世界观“三科”、 “五位”、 “三界”。从一般的理论角度来观察,佛教教义中主要有两个对于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成分的分类系统:三科与五位。 不难看出, “无为”分类法在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具有罗逻辑学意义上对宇宙事象的划分中,甚为清晰地显示着佛教修持从低级到高级的宗教境界发展。在佛教的宇宙结构观念中,无疑地, “三界”说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也很显然,佛教的“三界”宇宙结构观念,实际上是解说、映照其宗教修持理论中所设定的具有等级性精神境界结构了。可以说,将人的认识活动和宗教修持视为
32、是宇宙构成和宇宙结构中核心的、主导的成分或因素,是佛教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特色。中国传统思想的宇宙观念却与此迥然异趣。中国传统思想的宇宙构成论虽有五行和阴阳两个有所区别的系统,但却都是把某种物质性的基本元素(气)或成分(金木水火土)作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成的基础,基本上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上为中国古代思想所观察、分辨出的宇宙基本要素中,绝对没有人的意识。在中国思想所建构的两个主要的宇宙结构即天人(自然与人为)和天地人的“三才”互补结构中,也都没有人的意识的成分。但是人在宇宙结构中所处的无论是对立或互补的位置,却都是由人所具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性质决定的。佛教教理在其发展过程中锻造出一种极高超的以中论为代表
33、的“般若”智慧,即对世界万事万物之有无(空)和真假的特殊的观照 从中国古代思想的逻辑立场来看,印度佛学这种在对立的、矛盾的事物或现象间的运思方式是很奇特、新颖的。孔子曰:“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此似乎是显示儒家在处世接物时的逻辑原则是要寻求一个稳妥的、合理的判断标准,不会两是、兼容诸如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等对立的、矛盾的事物现象。儒家的这一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态度。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真正能给与对立的、矛盾的事物现象以一种逻辑的解释和消化的是道家。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34、相合,前后相随,恒也。 ”(二章 )显然,在老子看来,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是互为条件而存在,相对于“无”才有“有”,相对于“假”才有“真”,如果没有“无”和“假”, “有”和“真”的观念也不会出现。但也很显然,老子并不像中论那样,认为同一事物或现象同时兼有有与无、真与假两种对立的性质。道教与国家权力的协调第一,道教所固有的、世俗性质的宗教目标第三,道教宗教理论的发展 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一个新的推动中国思想向前发展、引起中国思想结构发生变动的理论契机活动力也就产生了: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A. 一般说来,儒学和道教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道教的理论和实践大约可分数为伦常的修养和生命的
35、修持两个方面。就前者言,道教基本上认同、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B. 主要是辩论佛教社会功能的利或害于佛教理论观点的真或伪。就儒佛之间的理论观念冲突而言,应该说,理学出现以前,儒学还没有形成独立而有力的对佛学的理论批判,但在东晋南北朝时,围绕由印度佛学“三世”说而滋生起来的中国佛学的报应论一般来说,在儒、佛冲突中,佛教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以东晋南北朝时这场辩论和唐初围绕傅奕的排佛之论的争论中的佛教之言为例,佛教用以消弥与儒学的对立的申辩主要有二:一曰佛教教义并不违背儒学伦理。和神不灭论的辩论中,儒学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二曰佛理有不同于或超越于儒学的内容和功用C. 中国古代思想运动也呈现以儒家思
36、想为基本观念背景下的三教融合的态势,其表现可以归纳为三:其一,三教作为三种具有影响、塑造社会精神生活功能的观念形态,共同地被国家权力所承认和采用。其二,三教作为三种理论观念内容有重要差别的思想体系,在为数甚多的思想观念发源于或根植在儒学基础上的中国学者士人那里,其相互间的观念界限,已经被模糊、混淆,甚至不再存在,出现了以兼容综合三教思想为特色的新的学术思潮或风气。其三,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出现了由三教思想 观念互相渗透、混合而组合、凝结在一起的新的文化现象。这一新的文化现象当然有很广泛的方面,但以一种出现在北朝时的佛道共奉的民俗和流行于唐时的三教礼仪兼摄的祭祀方式最具有代表性。隋唐儒学的新觉醒
37、,主要表现为以儒家这种最基本的理论立场,对先秦以后,即两汉魏晋时期所出现的儒学理论形态的批判性反思,和对东晋南北朝以来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佛道思想的批判性辨析。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隋唐儒学对汉儒“天人感应”观念的批评、否定,不同于汉代王充对它的批判、否定。构成王充的批判之基础和最有力之处,是他援引道教“气”自然观,认为“天之行也,施气之自然也”(论衡说日 ) ,彻底推倒了汉儒“天”有意志、目的的观念。隋唐儒学对汉儒“天人感应”的批判,作为是儒学觉醒的反映或结果,其所据以立论的理论观念,都是以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观念渊源,在王通、柳宗元这里被称为“中”。不难看出,王、柳等隋唐儒者提出的“中”(
38、“大中”或“常”、 “理”) ,其内涵实际上是作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总体来理解和确定的,并且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来使用的。这也是隋唐儒者批评、否定汉儒天人感应观念时不同于王充的那种理论基础,因此,这种批判的重点就不是分辨自然之天与人格之天的真实与虚妄,并进而以前者否定后者;而主要地是将人的伦理道德实践推向主导的决定性的地位来压缩、否定天的意志作用。然而,隋唐儒者的儒学觉醒意识,对魏晋玄学后一方面的表现却有敏锐的感觉,并表示否定的态度。从中说中可以看到,王通每论及嵇康、阮籍时皆有所责难。隋唐时期佛学思潮笼罩下的儒学觉醒,韩愈、李翱可为代表。体现于韩愈的儒学意识觉醒,是他强烈地感受到并明确地指出儒学与
39、佛老的差别。韩愈所观察到的这种差别主要有二:一是佛老思想理论中没有儒家的那种伦理道德内容。韩愈说:“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二是儒学有自己完全独立于佛老的理论传统可见,从人的心理情感的角度上观察,儒家认为对他人关怀、同情的爱的感情,是“仁”的主要特征。但是儒家又在这种“爱”的自然感情里注入伦理的因素,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尽管如此,韩愈毕竟是在儒佛道合流的唐代理论思潮的文化环境中,清醒地将儒学独立出来,并首次提出抗衡佛教、道教祖师“法统”的儒家道统观念。韩愈的“道统”将感染或吸纳了道家、阴阳五行等异于孔孟儒学思想观念的
40、儒者,从先秦的荀子到汉代的董仲舒、魏晋的玄学家皆排除在外,显示出的也正是一种维护儒学独立的理论眼光和立场。韩愈提倡“道统”,带有判教性质,是为了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而这首先涉及到儒家内部的分判,涉及到对孔子之道的重新认识和定位。这种分判的关键是由王道归于师道,把孔子由素王改称至圣先师,以维护师道人格尊严的方式来弘扬儒学。 1. 文道合一的新方式之一:提倡“古文”道是文的本原,道的内容的更新,必然带来文的形式变化。从三代的礼乐制度到六经之文,再到集经史文章之大成的“古文”的出现,乃儒家的人文思想由偏重于王道政治层面的制度行为文化,向偏重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心性文化转变的结果。 2. 文道合一的新方式
41、之二:为文与做人的统一韩愈的“古文”文以明道,其实是追求文与人的合一,这也是为文的极高境界;所谓“文统”,最终要统一到作者的学养功和心性上来,于是有气盛言宜之论和不平则鸣之说。以“气”论文与以“气”论人本无关联,前者着眼于文体的个性特征和艺术性,后者是与道义相配的品格修养;但韩愈将两者结合起来讲气盛,以气贯通人与文,追求文章的浩乎沛然之气势与人格美的合一。强调文与人不可分,文品有人品所决定,故只有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方能显示文章的风格之美,或浑浩流转,或从容不迫,无不气盛情深。气盛不仅是韩愈追求达到的为文境界,也是一种充满济世热情和特立独行精神的人生境界。文气之盛,取决于作家的气质和学养,亦与其
42、人生观相关。盛赞圣贤的济世精神和悲天悯人情怀,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故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心态而理直气壮。 用长短不齐的奇句打破偶句的整齐划一,以散代骈,追求文气流动变化和磅礴运行所产生的美感; 以单行之气运排偶之句,用骈、散相间的方式,构成变化多端而又铿锵有力的文章节奏; 除了用实词造句形成的言之短长,还有由虚词运用得到的声之高下。所谓“声之高下”,指由语气的轻重缓急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一种接近自然的语言声调。按照儒家诗学的正变观,和平欢愉之辞才是雅颂正声,为治世之音,愁思穷苦之言近于变风变雅,属于哀以思的乱世之音。但韩愈从文穷而后工的事实出发,指出身处逆境之人易
43、写出好文章,而达官贵人多无佳作,以为远胜于情味淡薄的歌功颂德之作,这是有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为根据的。韩愈答窦秀才书云:“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齬;念终无以树立,遂发奋笃专于文学。 ”在人的修养中可含有知识技艺的因素,但必须融入性情中,成为体现人格气质的成分,才能技而近乎道,达到养气完神的目的,做到心应万物而不为物所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与韩愈一样,柳宗元认为士人得位固然要行道,未能居位则要以文明道。文学于他是将“辅时及物”之志立言以垂后的事业,即使在遭谪贬后也是如此,欧阳修:作者内在的道德品性修养是立言的基础。其文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
44、之谓也。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道学气最重的一位,于儒家的内圣之道尤为在意,以治心养性和纯于道德之美者为尚。主张返求于古代的大学之道。其洪范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始于知至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国家天下治。以是为大学之道,百王莫不同然。而见于经者,莫详于尧。盖聪明文思,尧之得于其心者也。克明俊德,有诸心,故能求诸身也。辭達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辭達而已矣。 集解孔安国注: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论语集注: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苏轼:“辞达”之达。言止于达意,以达意为人生的快事和为文的主旨。何远春渚纪闻引苏轼语云:“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
45、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衡量“辞达”的标准:“了然于心”与“了然于口与手”。“了然于心”:与作者的器识和性情有关,主要涉及到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和把握。儒家在宋代的新发展是为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宇宙生成论问题;二是认识论问题。二者均来自于佛教理论的挑战。周敦颐的太极说和张载的气论都是解决宇宙生成问题的;而程颢的心学系统与程颐、朱熹的理学系统,则是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实现了对儒学基本思想新的、高于汉代天人之学和魏晋自然之学的理论升华;(2)同时实现了对佛老思想的批判和消化,这两项内涵或标准来界定“理学”,朱熹的判定是符合事实的。疑经变古是宋代经学的首要特色。宋代经学的这一特色实
46、际上是唐代以来佛老思想笼罩和五代残唐时伦理明教崩溃所带来的儒学觉醒的一种表现。归纳起来,他们的论据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曰语言不类圣人之作。欧阳修“排系辞 ”和晁说之“黜诗序 ”都使用了这样的论据。 二曰自相矛盾。 三曰不合情理。 四曰有违史实或经典。宋代经学中苏轼之讥书和李觏之疑孟子 ,皆是援依历史事实为据。 五曰伦理评价的不同分寸或视角。但是,宋代经学疑经变古的理性精神中所蕴含的理论创造精神及其对儒学觉醒的感受,却有力量将经学家推进一步,使其超越经学,在更广阔的观念背景下,将经学的具体结论,升越为涵盖更广,理论内涵更丰富、深刻的儒学观念。准确全面地、判然分明地划分或描述由经学到理学的理论观
47、念演进的逻辑过程是困难的,但是从分别作为宋代经学和理学之理论观念代表的胡瑗和程颐在对易之诠解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可以看出宋代理学在超越经学基础上形成的过程中,所跨越的这样两步是具有决定性的:其一、经学的具体学术问题演变为、升越为一般的儒学理论问题。将具有特定学术内容的经学问题,转变为具有一般理论意义或内涵的儒学问题加以论述,是经学走向理学的第一步。在胡瑗和程颐的易解中,对“河出图,洛出书”的不同训释,或者说对八卦制作问题的不同理解,比较明显、典型地显示出这一点:其二, “理”之内涵由认知性向本体性升越。程颐说:“万理归于一理”(程氏遗书卷十八) ,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48、 ”(卷十五)可见,程颐在众理或万理中升越出一种驾驭、统摄万物、万事、万理的唯一之“理”。在佛学的这一理论挑战面前,比起先前的儒家,理学家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发展,他们从更多的理论侧面和更高的理论层面辨析了佛儒的差异,判定这种差异具有不可调和的对立的性质,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释氏与吾儒二本殊归”(正蒙乾称 ) 。理学家的儒佛根本差异之辨,主要之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显然,这是从认知的、认识论的角度做出批判。理学家还从更高的、本体论层面上对佛学“空”论提出一种批判。在佛家看来,万物的生死成坏的变动不居,即是“一切皆空”之本质的表现或证明。二程批判说:“物生死成坏,自有此理,何者为幻?”(二程遗书卷一)其二,终极追求之本质:公与私,或义与利。据理学家观察,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