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想观众与我,江汉大学教育学院谢其军,学习目标:,一:假想观众的基本定义,二:假想观众起因、与发展的关系,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假想的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他们认为其他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假想的观众使得青少年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学习目标:,一:假想观众的基本定义,二:假想观众起因、与发展的关系,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
2、论研究,假想观众的具体表现:,(一)注意自我形象是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自我中心思维再度出现(首次出现在婴儿时期),与婴儿时期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够了解并考虑到别人的思想。尽管他们能够区别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但是却不能区分自己注意的焦点与他人注意的焦点的区别所在。 在心理上,他们凭空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自己每天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大舞台上,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别人的赞扬、批评、嘲讽等。,假想观众的具体表现:,(二)对于他人的行为言语非常的敏感由于自我假想出观众来,使得自我心理非常的敏感,总是认为他人的行为言语是针对自己的,当别人背着他说话时,认为他人是在说
3、他的坏话,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假想观众的具体表现:,(三)在公共场合显得局促不安当在一些公共场合时,他们会感觉到有千万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于是变得手足无措,有时连话都讲不出来。在青春期,大多数同学都会发生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事情,并且以为别人也在关注着他的事情。实际上,关注他们的都只不过是他们自己,因为别人也都在关注着自己而无暇顾及别人。所以,他们既是自己的演员也是自己的观众。,学习目标:,一:假想观众的基本定义,二:假想观众起因、与发展的关系,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假想观众的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一)“假想的观众”引发的心理敏感心理敏感主要
4、表现特征为:自尊心比较强,性格内向,喜好猜疑,情绪抑郁,某些时候表现出“伪自信”,更多时候低估自己的能力,有轻微的自卑感,害怕自己的缺陷和过失暴露在公众面前,由此产生离群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紧张和躲避。有时候,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毫无意识的眼神,到他们那里,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紧张和不安,甚至爆发冲突。,(二)分离-个性化过程在青少年的分离-个性化过程中,假想观众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分离焦虑,让它趋向一种正常、适度的状态。 青春期时青少年一方面希望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监督变得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而假想观众这种观念正反映了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亲密与分离的过程
5、,对分离-个性化这个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当青少年假想出一些观众时,他们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是关注的,这有助于他们脱离父母建立一些家庭之外的关系,同时又不会感到过度的分离焦虑。,假想观众的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三)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质量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假想观众有着不同的作用,专家认为亲子关系是预测假想观众观念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假想观众在青春期后期逐步消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将导致青少年在整个青春期都有很高的假想观众水平。,假想观众的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四)冒险行为酗酒、斗殴、破坏行为、滥用药物、性行为等,各种各样的冒险行为青少年几乎都去尝试。
6、一些研究表明假想观众观念对一些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心理学家Elkind认为假想观众与一些中度的行为问题有关,如偷窃和破坏公物,青少年认为这些行为可以使他们免受想象的或真实观众的轻视。,假想观众的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五)抑郁和自杀抑郁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自杀。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直接考察青少年假想观众观念与他们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关系。他们认为假想观众可能会导致消极体验和自我批评,而由此造成的低自我价值感很可能引发自杀。Everall和Bostic等人的研究表明,假想观众观念与青少年高的自责感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相关,间接引发了自杀意念。,假想观众的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
7、,(一) 明确“置之不理”的观念。不必为别人的议论而情绪低落,耿耿于怀,因为别人的议论并不能否定你真正的价值。许多时候,淡定从容反而能体现你的涵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自信和主见。,学习目标:,一:假想观众的基本定义,二:假想观众起因、与发展的关系,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二)走出内心封闭状态,培养乐群意识。心理敏感的人常常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特别需要走出封闭的状态,不仅是开放自我,广交朋友,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调适自己,学会与别人合作相处,从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以满足各种心理需求。,学习目标:,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三)用沟通来消
8、除疑惑。当敏感心理发作时,应及时沟通,消除没必要的疑惑,而非将问题扩大化,尤其在信息不充足的时候,更不要随便怀疑。事实上,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与别人产生误会是常有的事情,心思不要太重。很多时候,相信时间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反复经历几次,能很好地消除潜意识中“假想的观众”的心理。,学习目标:,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对“假想观众”的评论,假想观众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产物,但过多的关注自己反而会带来各种烦恼。我们都不完美,或多或少对自己有些不满意。但不能埋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应对假想观众的不良影响,根本途径就是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增强自信,克服过于自我关注的不良习惯,(一)青少年期,个
9、体在身体上、认知上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于自己非常地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他们似乎有这样的看法,即像他们自己关注自己那样,其他人也非常关注他们,而且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吻合。上个世纪60年代,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Elkind把青少年这样一些特殊表现解释为认知发展中的自我,他提出了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神话。,学习目标:,一:假想观众的基本定义,二:假想观众起因、与发展的关系,三:假想观众的克服方法,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二)从阿德勒学派的观点来看,假想的观众代表了一个更宽泛的群体,青少年希望归属于这个群体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
10、。而一些个体心理学家认为,假想的观众的观念反映了青少年渴望在同伴中显得重要的愿望。“青少年相信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评价着,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对他评价不高时,他就会联想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而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学习目标:,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三)青少年在青春期早期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转变,引起他们对自己的格外关注,虽然逐渐具有了形式运算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这种思维能力的把握还有欠缺,无法区分自己思考的东西和他人思考的东西之间的差异,Ellind等学者认为这造成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学习目标:,四:假想观众的心理理论研究,两个实验报告,NO.1 报告者:洪琳玲
11、 经历:学生会竞选,众目睽睽之下,我过度紧张,把好几个平舌音念成了翘舌音。“这下 惨了,闹笑话了。”结束后,我问几个要好的同学:“我是不是很出洋相啊,读错了好几个 音?”“有吗?”她们迷惑地看着我。 实验结论:其实旁人并不太在意我们的举动。 给自己的建议:忘掉“ 假想的观众”,或许我会做得更好。NO.2 报告者:舒 娜 经历:前些天把物理老师反复强调的一道大题目给做错了,心中万般不安,要知道进高 中以来,我还没被点名批评过呢!果然不出所料,一上课,老师就开始“轰炸”了。我感觉 自己像是个小丑,全世界都在注视我,嘲讽我。我真想钻到地下去。事后跟好友说起挨批 的尴尬,她竟说:“ 不记得老师批评的人
12、当中有你啊。”又说挨批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去 刻意记它的。 感悟:做错事乃学生家常之事,我又何必自寻烦恼。,练习题,1.以下哪些情况是假想观众在作祟? ( )A. 我今天到底穿什么衣服好呢?穿这件可能有人觉得颜色太深了,这件有人会觉得太幼稚,这件会有人说我太丑。到底选什么呢。B. 今天有场篮球比赛,如果我表现不好,班上的同学肯定觉得我没用,老师也会觉得我一无是处,要不然我就不去了吧。C. 今天在操场上摔了一跤,很多人都看见了吧。好丢人,班上的同学会偷偷笑我的。D. 我今天穿了新鞋,大家肯定都能看出来,肯定会觉得漂亮的。真是太开心了。2. 如果你正在被假想观众妨碍,你会怎么给自己打气鼓劲?,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