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4074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6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7专插本政治理论概括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9 识记。 . 9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 9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0 ()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0 理解。 . 1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 1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 12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 1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 12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 13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理论的精髓。 . 13 应用。 . 13 () 在当代中国, 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1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 14 ()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 14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14 识记。 . 15 ()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性质和主要矛盾。 . 15 ()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15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15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任务、 动力、 性质、 领导权和前途。. 15 理解。 . 15 ()

3、近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关系。 . 15 ()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 16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 16 应用。 . 16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 16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 17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7 识记。 . 17 () 过渡时期的概念及其社会性质。 . 17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 17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 17 () 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 17 ()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4、 . 18 () “四马分肥”。 . 18 理解。 . 18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18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 18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18 应用。 . 19 ()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 ()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 1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19 识记。 . 20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20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20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 20 理解。 . 20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 20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 20 应用。 . 21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 21 () 正确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21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 21 识记。 . 22 ()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22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 22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基本特征。 . 22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22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形成与发展。 . 2

6、2 理解。 . 23 () 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 2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 2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 线。 . 23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 23 ()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 23 应用。 . 24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 24 ()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24 第六章 社会主义 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24 识记。 . 25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 25 () “三步走” 发展战略 。 . 25 () “两个一百年”

7、 的奋斗目 标。 . 25 ()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25 () 中国梦的 提出及其思想内涵。 . 25 理解。 . 26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 26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 26 () 坚持科教兴国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 主创新道路。 . 26 应用。 . 27 ()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27 () 坚持科学发展。 . 27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 论 . 28 识记。 . 28 () 改革开放的目 的和实质。 . 28 ()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

8、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重要经验。 . 28 () 改革、 发展、 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 28 () 对外开放的格局。 . 28 ()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 . 28 理解。 . 29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29 ()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9 ()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 29 ()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 29 ()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29 应用。 . 30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30 ()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30 ()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30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

9、布局 . 30 识记。 . 31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31 ()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 31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 31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 . 31 () 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31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31 () 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 31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31 () 人民民主专政。 . 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1 ()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 32 ()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 3

10、2 () 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 32 () 基层群众自 治制度。 . 32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32 ()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32 ()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 标。 . 32 理解。 . 32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 32 () 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 . 33 ()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33 () 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3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 33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3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 33 () 依法治国

11、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 33 ()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 目 标和主要任务。 . 34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34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 35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5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 35 ()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新的要求。 . 35 ()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35 ()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3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形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6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 36 应用。 . 36 ()

1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36 ()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37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37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37 () 社会建设的目 标及重点。 . 37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38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38 识记。 . 38 ()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38 ()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 38 ()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 38 () “一国两制” 基本国策。 . 38 () 香港、 澳门问题的由来、 实质和成功解决的实践过程。 . 39 () “

13、九二共识”。 . 39 理解。 . 39 ()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39 ()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 39 应用。 . 39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演变。 . 39 () 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 40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40 识记。 . 40 () 时代主题及重要性。 . 40 () 毛泽东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论断。 . 40 () 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新判断。 . 41 () 战略机遇期。 . 41 () 和平发展道路。 . 41 () 独立自 主和平外交

14、政策的形成及其发展。 . 41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2 ()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42 理解。 . 42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42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 42 ()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43 () 中国坚持独立自 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 宗旨和基本原则。. 43 ()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43 应用。 . 44 ()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44 ()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 . 44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45 识记。 . 45

1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 的。 . 4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45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 45 ()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 46 ()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 46 () 党的宗教政策。 . 46 () 人民军队的性质、 地位、 作用和历史使命。 . 46 理解。 . 47 ()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 47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工人阶级仍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 47 () 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47 () “四个尊重”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16、 . 47 ()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47 ()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 47 ()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 48 ()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 48 应用。 . 48 ()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 48 ()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 48 第十二 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49 识记。 . 49 () 党的性质和宗旨。 . 49 () 党的最高理想、 最终目 标和 行动指南。 . 49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49 () 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 49 理解

17、。 . 50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50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50 (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 50 ()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 . 50 ()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 51 ()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 51 应用。 . 51 ()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 51 () 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51 () 建设学习型、 服务型、 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52 附加: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18、P170)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 考核知识点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及其发展 ( 二) 毛泽东思想 ( 三)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 考核要求 识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1.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吧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2. 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 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 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3. 1935 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 导地位,这是党的历史上 的一个历史攸关的转折点。 4.

19、1938 年,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 首次 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大命题, 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 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经过延安整风, 推进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 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 成为全 党共识。 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 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继 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开设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形成了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

20、系。 7.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讲话, 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 下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 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毛泽东 思想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 践基础。 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比较, 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 导

21、思想。 2.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形成阶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 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2 成熟阶段 遵义会议。 1945 年党的七大,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3 继续发展 阶段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 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2. 1982 年, 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重大命 题

22、3. 1987 年,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构成了“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的轮廓。 4.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极 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2 年十四 大称它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 1997 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 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 党章。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6.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继续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7. 江泽民,形成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3、。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 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 题。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 又一次与时俱进 8. 胡锦涛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五位一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原因 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24、线 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 都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 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 实事求是 1. 1929 年,毛泽东首次提出 1. 1929 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思想路线”“思想路线” 2. 1930 年,毛泽东著反对本本主义 3. 1937 年, 毛泽东在实践论 和矛盾论 等著作中,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 系统的哲学论证。 4. 1938 年, 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 命题, 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5. 延

25、安整风期间,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6.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7.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两个凡是” 继续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8. 1978 年 12 月,邓小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 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 重新确立了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 9. 1980 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 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 10.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11.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装之风。 12. 党的十八大,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

26、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

27、好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倡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 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28、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背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的智慧结晶。 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问题展开论述。内容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29、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 社会主义本 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 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

30、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新时期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 实事求是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首先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31、两大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应用。 ()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 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

32、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 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33、展的新境界。 ()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理论创新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在推进理论创新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落脚于实践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

34、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 考核知识点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 考核要求 识记。 ()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性质和主要矛盾。 性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是最基本的国情。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

35、,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9 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任务、 动力、 性质、 领导权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36、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 : 分清敌我 。 理解。 () 近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 和总结。 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37、。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理论。 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38、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应用。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1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2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4

39、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 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而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 发展和存在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5 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义 :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 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 开辟了 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观点 , 方法 , 分析 , 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

4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 发刊词总结了 三大法宝 为: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史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史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 考核知识点 (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 史经验 (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的确立 二、 考核要求 识记。 ( ) 过渡时期

41、的概念及其社会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主要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他们之间 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身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我国对

42、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农业:经历了从农民发展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发展高级社 手工业: 第一步是办 手工业供销小组 。 第二是办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 第三步是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低级到高级的国加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从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到实行 个别企业 的公私合营 ,到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 理解。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

43、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在经济上,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营经济占据了领导地位,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政治上,新民主 主义 社会的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的人 民民主 专政。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二,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依据。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44、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 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起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吗,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应用。 ()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国特点是农民人口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对农业: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45、,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资源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经历了从农民发展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发展高级社。 对手工业: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低级到高级的国加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 ,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实行个别企业的公

46、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 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 考核知识

47、点 (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二、 考核要求 识记。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48、。 第二,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锅里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第六,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 文明的 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 理解。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引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应用。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两种不 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在人民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