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美学,讲授人:孙秀锋 Email: 电话: 13594191831,目录,第一章 美学概论 第二章 园林美学概述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 第四章 园林美的鉴赏 第五章 园林美的创造 第六章 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 第七章 园林管理与园林美学,第一章 美学纲要,马家窑文化彩陶,史前旧石器时代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第一章 美学纲要 1.美学思想溯源,1.1西方美学思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赫拉斯、朗吉斯)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生活理想)近代欧洲(认识世界的主观心理条件: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法国启蒙运动),1.2中国美学思想,先秦(周太史伯、孔子、
2、老子) 先秦至两汉:儒家重善轻美魏晋南北朝:重美轻善隋唐:与佛学禅宗结合起来明中至戊戌变法:推崇唯真的自然之美五四以后:西方美学观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2.美学与美论,2.1美学: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独立的“边缘学科”2.2美的本质2.2.1从精神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 伯拉图:美是一种“单一的理念”区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 “对美本身的观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2.2.1从精神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休漠:美“只存在与观赏着的心理”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对美和美感的影响和作用,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根源,2.2.2从物质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美取决于
3、客观事物的属性,秩 序、匀称和明确 博克: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东西,比如:小,光滑。批评了美在比例、适宜和完善如女人的美就在于她们的柔软和不完善肯定了美的客观性,但是轻视甚至忽略了认在审美中的作用,2.2.3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美在关系“让他去死吧”! 高乃依贺拉斯 古罗马与阿拉伯王国君利亚斯三兄弟之战一是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松下石头古,松下石头拙,竹下石头瘦” “松下听琴,月下听萧,山中听梵”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诗人,映雪宜对高人。“ 事物和人的关系,2.2.4
4、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说”,即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习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观化、自然化。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比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5、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3.美的特征,3.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是抽取了许多美的事物中所共有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它只能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的形象中得到表现。 3.2美具有可感染性美总是伴随生动的形象出现,而这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总能引起人的愉悦感。 3.3美具有功利性美反映人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美就有了功利性。,4.美与真善丑,4.1美与真只有“真”被人认识、掌握、运用时,体现了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因而
6、唤起人的美感,“真”才成为了审美的对象。 3.2美与善“善”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美”重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肯定性。 3.3美与丑美与丑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5.美感,5.1美感的含义 狭义:审美者对美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审美者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包括在审美感受基础上行程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5. 2美感的特征: 个人直觉:直接性和直观性 社会功利 性:个人直觉感受中潜藏的社会功利性 动情性:反映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态度,6.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6.1感觉与知觉(直观反映-完整美的形象) 6.2想象与联想(审美意想-新的审美意想) 6.3情感(态度体验) 6.4理解(“朦胧的内在意蕴”),7.美的创造,7.1劳动创造美 发现美-爱美意识-审美意识-(劳动)创造美 7.2美的创造与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审美理想对美的创造活动的反作用: A:提高感受美、认识美的自觉性和能力发现美、欣赏美 B:体现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追求美、创造美,7.美的创造,7.3 美的创造的规律美的特征-作为美感的对象大量出现-感知、认识、掌握-(大小、形状与样式等)抽象、综合-形式观念(经验模式)沉淀、固定 狭义:均衡、对称、比例、节奏 广义: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