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
2、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考点揭示: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先是
3、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 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 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
4、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东西方差距拉大,亚洲的封建国家走向衰落。这些国家日益闭关自守,更加落后于世界大发展的历史趋势,最终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势。319 世纪初70 年代以前:是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用机器生产的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的地位,而且使社会阶级关系和东西方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
5、上确立;二是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基本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极力侵略亚洲,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个有相对稳定向走向世界战争的过程。十九世纪末,整个世界形势较为安定,基本上没有爆发大的国际战争;但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德国为首
6、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疯狂的进行扩军备战,整个世界由和平走向动荡,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完全形成。219181923 年:这是革命、危机和震撼交织的年代。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并且经历了第一次的较量,关系由武装对抗到和平相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解体;随着一战的结束,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这是战胜的协约国集团按照他们当时的力量对比对世界的重新瓜分。319241929 年,进入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世界由于美元的帮助和战后开展的技术和管理
7、的合理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大,西欧各国地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有些国家(如美国)还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各国之间的矛盾较为缓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意大利)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谈判对话代替了武装对抗,两种社会制度也处于和平相处时期。419291939 年,世界由大危机到走向战争的世界。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世界性的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并且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正在走向战争。51939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由于德、意、日法西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由于
8、英、法、美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由于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没有实现联合,尽管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但是战争还是最终全面的爆发了。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两种经济模式在竞争与改革中谋求发展,世界整体化发展迅速。7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 1995 年正式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仗集团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
9、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竞争的一种联合图强战略,其代表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大趋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有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成因归纳:(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手工工场,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都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物质基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推动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导
10、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不步加深、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三)资本主义的长期对外扩张(推动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它是在不停的掠夺中发展起来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奴
11、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利用其丰富的资本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张。交通与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条件)。新航路开辟时期,在欧洲适用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已经出现,罗盘针已在还船上普遍使用;在三次工业革命中,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的更加方便,电话、电报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使人们同外界的联系变得更为快捷。这一切为世界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提供了技术条件。“世界文明”构建中的正确态度:(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承
12、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四: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3、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
14、利益的推动。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
15、化进一步加剧;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c)应建立一套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以防范金融风险。d)应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的“安全阀”来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e)应努力参与并推进国际间经济关系的协调。五、经典例题回放:例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
16、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 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 85%以上的 100 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 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 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 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检测
17、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第(1)问,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入手,把有效信息进行归纳。解答第(2)问,要注意题干的导向词“主导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从历史角度切入,同时答案注意要精练。答案:(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例 2(2004 年全国文综试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读图 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一:1992
18、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500 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材料二:有人描述 20 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 1911 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19、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分析第小题关键在于审题,抓住“变化”和“趋势”两词,并注意运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第小题关键在于把握评价人物的标准,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并注重材料和课本的结合。第小题关键在于审请题意,并且还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小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答案范围
20、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哥伦布航行到美国,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例 3(2006 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试题)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
21、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在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田嘉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20 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22、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定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族主义的政治纲领。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用史实予以简要说明。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3材料三中 20 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猛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5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答案:(1)精耕农业原始社会时期就培植出水稻、粟等农作物;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等统一帝国出现
23、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大帝国。儒家伦理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虽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华文明一直持续。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重大事件中任何一例即可。(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3)原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侵略亚非拉地区。成立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革命纲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
24、)反映的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流。认识: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六、能力训练1.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发展史,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C.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D.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密切相关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工业革命在欧洲、北美地区兴起 D.资本
25、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交织3.达尔文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进化论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A.B.C.D.4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矛盾( )A发达国家必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B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C必须在乎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必须降低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5.(2000 年全国,4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法两国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
26、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6.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的成果对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作用。分析新科技革命成果是如何推进 20 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7.(2007 四川文综)(32 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
27、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回答:(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 分)从
28、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3 分)(2)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 分)这些趋向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4 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3分)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3 分)(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2 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3 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4 分)(5)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2 分)8
29、.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的成果对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作用。分析新科技革命成果是如何推进 20 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答案六、能力训练5.(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国过渡道路是 1861 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6.【参考答案】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罗盘针传入、航海术进步、地圆
30、学说被广泛接受,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从而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19 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向全球扩张;火车和轮船的发明有利于西方商品的大量输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内燃机创制和使用,远洋轮船、飞机等使用,无线电报、电话等发明,(答出 1 点给 1 分,共 2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 世 40、50 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在 9
31、0 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7.【参考答案】(1)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意义: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2)趋向: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影响:使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3)侧重点: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主张: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4)变化:从终是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32、和国。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5)有具体时间或者事物的表述;有创新性。8.【参考答案】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罗盘针传入、航海术进步、地圆学说被广泛接受,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从而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19 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向全球扩张;火车和轮船的发明有利于西方商品的大量输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内燃机创制和使用,远洋轮船、飞机等使用,无线电报、电话等发明,(答出 1 点给 1 分,共 2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
33、过渡,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 世 40、50 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在 90 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34、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
35、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
36、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例谈: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文明的融合:从文明
37、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例 1:(全国卷第 38 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
38、表(见表一)表一 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1015 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17 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儿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 至 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清学说进化论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39、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至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在 10 至 19 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 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 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40、的原因。(12 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 分)例 2:(北京卷第 37 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 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1)展览一:18 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表四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8 分)表二书名 清朝四库全书 法国百科全书时代特征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内容特点按经、史、子、集分四部、总结了古典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评价 18 世纪欧洲思想文化
41、发展的里程碑。(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 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 分)(3)展览三:20 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
42、死搏斗。胡锦涛1937 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12 分)(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 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 2004 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4 分)例 3(2005 年高考广东单科卷,29)1069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
43、,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 分)例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
44、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的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田嘉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 20 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请回答:(1)用史实简要说明根据材料一中概括出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3)材料三中 20 世纪上半期亚非拉
45、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答案例 1 点评:此题第(2)问和第(3)问实际上就是要学生破解“李约瑟难题”。这一难题的准确表述是: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根据文明史观,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题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破解李约瑟难题,说明今年高考试题是
46、在以文明史观理解、阐释历史,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岳麓版新课标教材历史第 17 课是“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本题的材料二、三均出自该书。答案要点:(1)从领先转为落后。(4 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 分)(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 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 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 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 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7、3 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 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 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 分)。此外,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注重从文明史观出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如:例 2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 18 世纪中西文明差异、近代中华文明所受到的冲击、20 世纪人
48、类文明受到的威胁与挑战等。既使学生认识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又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之中,把世界文明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查,达到教育学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图。答案要点:(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启蒙运动达到高潮。评价:对保护文化遗产贡献很大。禁毁书籍数量可观。(2)主张 实质 作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后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变法图存。突破洋务派主张,
49、掀起维新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3)背景: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4)(言之有理,皆可得分)例 3【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此题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表现:第一,土地兼并严重;第二,农民起义不断;第三,冗兵、冗官、冗费;第四,辽和西夏的威胁。(8 分)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 分)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2 分)例 4参考答案:(1)精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