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91158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均 GDP 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 GDP 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人均 GDP 是一个很灵验的指标,它到达什么水平,就必然出现什么样的消费现象和产业现象,相应地就出现什么样的商机。研究发达国家的这个演变轨迹,然后对应中国走到了哪个阶段,这是分析商机走向和商潮变迁的一条认识路线,很管用。我们认为:沿着人均 GDP 看产业兴衰和商机变迁,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整理/ 郭雷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判断标准1 :(一)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20 世界 70 年代中期,

2、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2007 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 GNI 低于 905 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 GNI 在 906 美元至 3595 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 GNI 在 3596 至 11115 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3、人均 GNI 在 11116 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 处于3000 到 10000 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在世行官方文件中,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 ,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按照 1989 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 1987 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 GNI 为 6000 美元。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这一门

4、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 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 11116 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表 1) 。二、人均超过 GDP3000 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这是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

5、、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 GDP3000 美元的跨越。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2。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 GDP 3000 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日本从 1961 到 1973 年保持了 12 年的高速增长,GDP 年均增速达到 9.8% ;希腊从 1961 到 1973 年平均 7.7% 的增长速度保持了 12 年;截止到 1994 年,

6、韩国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 11 年;新加坡与香港的高速增长期则达 33 年之久。由此可见,在人均 GDP 3000 美元前后,总体经济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2、人均 GDP 水平加快提高在总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国人均 GDP 变化的速度得到证实。统计结果同时显示,较晚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其经济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快。如 50 年代末期进入起飞期的德国,人均GDP 每增加 1000 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9 年、6 年和 3 年,快于较早时期开始经济起飞的英国和法国(分别是 13 年、7 年和 3 年) ;60

7、 年代后期开始经济起飞的日本又快于德国,人均 GDP 每增加 1000 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只有6 年、3 年和 2 年。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别国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加快发展,形成所谓后发优势。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1、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历史地观察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发现,虽然他们人均 GDP 为3000 美元左右的时间分别出现在 50 年代、60 年代和 70 年代,却共同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稳中趋降,第一产业

8、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 50%,居三次产业之首。就城市性地区香港而言,由于第一产业可以完全退出经济领域,使第三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时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 60%。由此可见,人均 GDP3000 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表 2) 。2、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根据工业先行国家工业化的总结发现,工业化过程包括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起步期;以钢铁、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

9、扩张期;以组装工业和深加工化为特征的成熟期。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工业化将进入成熟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历程看,人均 GDP3000 美元后,将进入以工业重型化和技术先进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化在第三产业推动下进一步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演进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因工业化的不同时期而不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可达到 30% 以上;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率是工业化起步期的 1.5-2.5 倍;到工业化的成熟

10、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由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本身对区位集聚的依赖高于工业,使城市化的进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在工业化的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由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集聚出效益的特点(所谓“店多拢市” ) ,第三产业既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又依赖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推动。(三)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往往经历由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即由重视量的积累到重视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为标志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的增长。

11、1、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从反映经济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看,在人均 GDP 3000 美元后,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2、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观察人均 GDP3000 美元前后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人均 GDP 到达 3000 美元之前,经济的增长尚不稳定,虽然会有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年份,但波动较大;当人均 GDP3000 美元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三、人均超过 GDP5000 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

12、日益多样化。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来自像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是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等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在进入人均GDP5000 美元之后,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3。 (一)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既稳又快发达国家跨越人均 GDP5000 美元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增长率方面看,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在 1% 3% 为低速增长,3% 5% 为中速增长,5% 10% 为高速增长。从人均 GDP 每上升 1000 美元所用时间看,在人均 GDP5000 美元前,法国、英国等国人均 GDP 每上升 1000 美元平均需要近 8

13、年,日本、韩国等国所用时间则在 4 年左右。而在人均 GDP5000 10000 美元期间,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人均 GDP 每上升 1000 美元分别只用1、1.8、1、1.2 年,所用时间比前者缩短了 4 8 倍。发达国家在人均 GDP5000 美元后,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性也在提高。 (二)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人均 GDP 5000 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国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美、法、日、英、意等国农业在前一阶段持续下降基础上继续稳中有降,工业在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而在服务业方面,由于各国大力发展金融、

14、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新兴产业,促使服务业加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到了人均 GDP10000 美元时,日、英、意三国的服务业在 GDP 中比重分别达到的54.4%、60.9%、62%,总量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龙头老大。(三)消费需求居于三大需求之首在人均 GDP5000 美元之前,发达经济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在三大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到了人均 GDP5000 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总消费逐渐成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力。在整个 70 年代,美、日两国年人均居民消费额分别提高了4300 美元和 4315 美元。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大,使总消费替代总

15、投资,成为发达国家三大需求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美国在进入人均 GDP5000 美元的 1970 年当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贡献率 30.3 个百分点,1980 年又进一步扩大到了 35.5 个百分点。 (四)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关研究表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是经济增长从低到高的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当一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 GDP 的比重少于 1% 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处于 1% 2% 时,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超过 2% 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为经济

16、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从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在人均GDP5000 美元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资源驱动经济增长阶段,而人均 GDP5000 美元后,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如美、英、德三国在进入人均 GDP5000 美元时,其 R&D 支出相当于GDP 比重分别达到 2.47%、2.13%、2.33%,均呈现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达到人均 GDP5000 美元后,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势地位, 进出口贸易增长高速而又平稳。如美、日、法、韩等国在人均 GDP5000 10000 美元阶段,其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18

17、.6%、19%、15.9%、12.1%。四、人均超过 GDP10000 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以 2000 年美元价格计算,20 世纪 50 80 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 GDP 达到 10000 美元,直到 2008 年,仅有美国、日本的人均 GDP 超过 30 000 美元,见表 3。通过研究发现,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发展阶段后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4。 (一)产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使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

18、提供了推动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发展阶段后,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具有显著优势。1970 年,日本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仅为 47.2%,到 1993 年,该比重上升至 57.6%。1980 年,法国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 62.0%,到 2004 年,该比重上升至 75.8%。1970 年,美国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64.0%,1997 年,美国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也已经达到71.7%。同时,为适应后工业社会国民经济服务化的转变,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产业结构开始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表 4) 。 (二)结构升

19、级以科技引领为主导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以科技引领为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的深加工化趋势,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投入;二是现代制造业地位呈上升趋势。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一批现代都市产业( 如服装、印刷出版、食品等) 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进而带动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上升;三是技术集约化趋势。 (三)产业布局呈现新型产业分工格局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的产业

20、布局演变表现出两个主要趋势:一是制造业郊区化趋势。随着工业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很多企业按照产业链的要求,将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向大都市区外围或其他地区转移,同时把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大都市更多地表现为研发设计中心,而不是生产中心,逐步形成在近远郊及周边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在中心城区建设现代都市产业基地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二是都市产业在旧工业区的重新繁荣。现代建筑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为以服装制造业和印刷出版业为主的都市工业在城市中心布局提供了可能。经验表明,都市产业往往集聚于衰落的旧工业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

21、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以建设“新城”来替代“卧城” ,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二战后,由于工业城市的拥挤、高犯罪率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之高速公路与家庭小汽车普及,美国联邦政府对新购房子的减税与贷款等优惠政策,大量城市中产阶级为追求自然生活而迁移到郊区,产生了大量的“卧城” 。这些“卧城”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对通勤交通也造成了很大压力。后来这些“卧城”在原有单纯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基础设施、社会配套服务设施等很多原来只有中心城市才具有的职能,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即“新城

22、” 。 “新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美国在工业化后期城市中心区所承受的压力。 (五)社会民生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总体消费水平显著增加,1959-2000 年,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年均增长 3.6%,消费开支在国内总需求中的比重达到 65%,同时,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食品消费支出由 1960 年的 24.4% 下降到 1998 年的 13.5%,而以发展、享乐为主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住房、汽车休闲娱乐、投资、旅行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住房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占绝对优势,从1960 年的 29.0% 增加到 19

23、98 年的 33%。与此同时,技术革新和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有线电视、电脑、电子玩具和游戏、移动电话服务、网络服务以及新开发的医疗服务等成为消费者热衷的新领域。 (六)生态环境建设崇尚人与自然和谐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发展阶段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有以下经验:力促各领域节能、节水;推行资源和废弃物减量化,提倡污染预防;积极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如伦敦规划中明确绿化的目的在于“限制都市膨胀,保护农业,保存美和休闲” ,1969 年伦敦绿化带扩展为 31 万公顷,绿地总面

24、积达 800 公顷。大伦敦外围还有一条面积达 2500 平方千米的绿化地带环绕。(七)中产阶级“空洞化”现象明显进入人均 GDP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后, 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层中,中产阶级的“空洞化”现象日益明显。1998 年,美国最上层 1% 人口的最低收入是 23 万美元,而中产阶级的年收入通常在25000 99999 美元之间。以这个标准来看,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美国中产阶级的状况比 10 年前更糟,在纽约、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州和华盛顿特区,中产阶级的收入明显下降。许多中产阶级的家庭被迫迁出这些地区,而另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移进来,导致这些地区的中产阶级数量越来越少,出现“空洞化”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