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姓名:* 学号:* 班级:*,什么是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学术不端案例,2008年10月11日,湖北某高校研究生贾某搬出了自己的行李。校方正式取消他的研究生学籍,贾某因剽窃他人论文被开除。 9月22日,一篇名为剽窃示众: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贾的帖子在网上刚一发表,就迅速流传开来。该帖称,贾某2005年在理论月刊和大庆师范学院期刊上发表的
2、论文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思考、翁通觫“罢退”之原由,均系原文抄袭自西北大学内部交流年刊史林新苗,原标题分别为1840年前鸦片在中国泛滥之原由新探、试析翁同稣“罢退”之原由,作者分别为王某和杨某。 9月26日,作者王某发出就剽窃事件答复贾一帖,其中道出贾某赴深圳找过杨某,并附上贾某发给自己的道歉信全文。,案例分析,高校在评价教授的学术成果时,往往片面地追求一些外部指标,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拉课题接项目炮制论文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更高的“学术地位”,而真正应该被重视的学术研究质量则被扔在一边。这使得许多学术
3、研究陷入了“闭循环”的路径之中。熊丙奇给记者列举了三种情况:,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这种著作一般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 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论文去申请新课题。对于越来越多的论文,学界自身的评论是90以上是垃圾。 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人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
4、这样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足以令人“名利双收”。然而,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教师疲于应付考评、追逐名利,学术生命日益萎靡甚至被迫造假,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也是受害者。”熊丙奇说。,国内案例分析,国内案例主要利用项目申报和国家基金资助做文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通常是造假,重复申报等行为,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显示出了现存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而且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力度相对于获利来说太轻,不构成刑事犯罪。导致许多人铤而走险,为获得名利不择手段。,针对措施,2007年1月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通过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罚办法(试行)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通知,遏制不端行为应从学生抓起,只有在学生时代打好学术是严谨的方向,才能让他们在以后面对诱惑时坚持号自己的操守,才能让更多的人在科学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