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之,有三种用法: 1、动词 2、代词 3、助词,“之”用作动词,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行不知所之。庄子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之”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 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指示代词,这,那; 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郯子之
2、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之”用作代词,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之”用作代词,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之”用作代词,“之”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之”用作助词,2结构助词,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宋何罪之有?公输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师说 菊之爱。爱莲说,“之”用作助词,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之”用作助词,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用作助词,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之”用作助
4、词,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 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动词,往,到去,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施从良人之所之。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 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11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助词,的,代词,指代人或事物,本句指代这件事,句末助词,无义,11定语后置的标志,去关市之征 请轻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助词,的,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1?”
5、曰:“天与之2” “天与之3者,谆谆然命之4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5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6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7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8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9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10,暴之于民而民受之11。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12而已矣。”,曰:“敢问:荐之1于天而天受之2,暴之3于民而民受之4,如何?” 曰:“使之5主祭而百神享之6,是天受之7;使之8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9,是民受之10也。天与之11,人与之12,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13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14丧毕,舜避尧之15子于南河之16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17尧之18子而之19舜,讼狱者不之20尧之21子而之22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23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24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25宫,逼尧之26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27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