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 纾,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林纾生平概述,主要事迹生平简介人物介绍,林 纾(1852.11.81924.10.9)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
2、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人物介绍,生平简介,1879年入县学,1882年中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于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因其叙事新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受到读者赞誉。,1901年,又与魏易合易美国斯土活夫人)反映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现通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自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约稿后,一个以独特
3、方式专事小说翻译的翻译家出现在清末民初文坛上。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名著40余种。,1911年辛亥革命后,思想上倾向保守。五四时反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对白话文的推广持反对态度,主要事迹,幼年林纾-“读书则生,不读则入棺”林纾的父亲曾随盐官办盐,一次盐船触礁沉没,家产赔光,后来又去台湾经商,也是“白老鼠蹬车白忙活”。林纾年幼时,父亲早丧,不久祖父母亦丧,家中经济来源全靠母亲长姐以女红度日。林纾从小学习就很勤奋,他曾在家中墙上画一具棺材,旁书“读书则生,不读则入棺”。林纾早年曾与同县薛锡柯读欧阳修文和杜甫诗,林纾还是双杭“霞浦街书馆”
4、林文合的入室弟子,深为老师赏识。,青年林纾-“少以任侠闻,事亲至孝,顾善骂人,人以为狂。”20岁前,林纾凭借修补古籍残书的技艺,已校阅残破烂污古本两千余卷,因而知识掌握也像老师薛则柯一样满腹诗书。这时林纾已小有文名,不畏豪强,目空一切,故而被乡人视为“狂生”。福州螺洲籍的“末代帝师”陈宝琛(逊帝溥仪的老师)曾这样评价林纾:“少以任侠闻,事亲至孝,顾善骂人,人以为狂。”1879年,林纾受福建督学孙治经的赏识,破格录取林纾入县学读书,28岁才改变“童生”身份,获生员资格,成为一名秀才。1882年,31岁的林纾领乡荐,高中为福建举人,一家人大喜,家中境况也开始好转。,主要事迹,1883年,从这一年起
5、,林纾先后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不第。直到47岁上才了断做官为民的念头,一心走向文学创作之路。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孤拔舰队袭击驻马尾港的福建水师,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林纾悲愤不已,曾于钦差大臣左宗棠来闽督办军务之机,与好友周长庚冒死拦马状告昏庸畏战、谎报军情的福建官员何如璋、张佩伦(作家张爱玲祖父),清廷终于将两人革职充边,也算林纾的又一次“狂生”之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林纾“感愤郁勃,无可自适”,又与友人上书清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可见这位福州“狂生”是一狂到底。,6,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主要事迹,林纾于1921年10月
6、,曾写有七十自寿诗20首,备述生平遭际与不平。第一首就写道: 畏庐身世出寒微,颠顿居然到古稀。 多病似无生趣望,奇穷竟与饿夫几。 回头未忍思家难,傲骨原宜老布衣。 今日王城成小隐,修篁影里掩柴扉。,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主要事迹,晚年林纾-“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于道曰:清处士林纾墓,示臣之死生,固与吾清相终始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林纾是当时保守派最有影响的代表。林纾虽然不懂英文,但是凭借助手的帮助,翻译了大量的欧美小说,茶花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可怜一部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但是林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反对与其说主动出击,倒不如说是被动应战。新文化阵营中的人们干劲十足,
7、但是觉得缺少关注。他们需要一个靶子。林纾被他们选中。1918年3月15日,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旧派文人的口吻写了一封致新青年编者的信,信中对林纾充满褒扬之辞,并对新青年做出批评。随后,刘半农对此信做出答复,逐一反驳,极尽刻薄。林纾开始还手。1919年2月和3月,林纾在上海的新申报发表两篇短篇小说,影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其中的一篇荆生,被写入历史教材。林纾从此成了反面人物。不过,林纾后来在报纸撰文,承认那两篇故事具有侮辱性,并向蔡元培等人道歉。1924年6月10日,年迈体虚的林纾生病。两个月后,于8月26日夜里卧床不起。8月28日,林纾写下绝笔书;同时为子弟书遗训十多条。10
8、月9日凌晨(丑时),林纾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73岁。,林纾译作及其思想特点,翻译特点翻译思想主要译作,主要译作,译作统计:,外国著作翻译:共156种 英国作家作品:93种(最多) 法国作家作品:25种 美国作家作品:19种 俄国作家作品 : 6 种 希腊,挪威,比利时,瑞士西班牙,日本诸国作家作品:各一二种 不注明国籍和作者的:5种,林纾所著翻译作品按内容大致翻译为三类 惊醒我同胞 黑奴吁天录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拿破仑本纪 滑铁卢战血余腥纪 雾中人等神话,侦探,冒险小说 埃及金塔剖尸记 鬼山狼侠传蛮荒志异鉄匣头颅 鲁宾逊漂流记等情欲与礼防 迦茵小传 巴黎茶花女遗事 玉雪留痕 橡湖仙影 红礁画桨
9、录等,主要译作,翻译思想和方法,“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开民智)救国图存宣传政治理想 翻译思想的两期,翻译思想开民智,“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 终之唯有译书。”-林纾译林序,林纾认为:只有“开民智”,才有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像“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认为“小说一道,尚足感人”。,翻译思想开民智,在20多年的译书生涯里,林纾在大量的译作序、跋里,林纾都要向读者交待译书的目的,其中绝大部分和“为大众一号”有关,如有的警醒国人“爱国保种”,不要沦落至犹太人。,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
10、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俘吾种亦在其倦敝之习,追摄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林纾剑底鸳鸯 .序,现实的刺激和实践的总结,使林纾首先意识到翻译西方小说也有燃救国家与百姓,改善社会的力量。他策勉青年学生们“恣肆于西学”,是希望将“中西二文溶为一片”,使“旧者既精,新者复熟。”,“纾已年老, 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撼其胸臆, 非敢妄肆嗥吠, 尚祈鉴诚。” -林纾不如归序 ,翻译思想开民智,“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 ,翻译思想开民智,正如上所述,林纾将翻译小说作为启迪民智,
11、振奋民族精神的手段。每部小说对中国人民都有特殊的指向意义,或为振作柔弱之民气,或为救吾种人之衰惫,或为振吾国民尚武精神,或为有益今日之社会等等。这些文字是林纾内心情感的真实述说,是林纾血泪的凝结,它充分地体现和反映林纾的爱国热忱。 “惟告我同学,告我同胞,则不妨明目张胆言之: 此时断非酣睡之时! “吾同胞犹梦梦焉,吾死不瞑矣! ” 这是林纾在那个时代里发出的“最强音”。林纾的译作及大量序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有位署名灵石的读者作读 黑奴吁天录 ,认为此书是“沉醉梦中之一警钟”即使是孱弱之躯读之亦不觉精神为之一振。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的编者朱羲胄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该书影响到了清末的革
12、命思想 。对林纾忧国忧民之苦心,康有为也给予极高的评价,赋谢赠林纾诗称: “百部虞初救世心”。这些都道出了林纾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社会贡献。,翻译思想救国图存,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掀起了变法以救国的维新思潮。林纾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主张维新变法的学人,他在大量著作及林译序跋中为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制度大声疾呼。林纾强调: “救时良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谓比即,畏庐实业也”。-林纾爱国二童子传林纾翻译时心情悲伤,用他的诗来概括就是“依微黄种前程事,岂独
13、伤心在黑奴” -( 醒狮诗) “我读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以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启民智,振兴教育”。林纾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根本,他说: “学生,基也; 国家,墉也。学生先为之基,基已重固,墉何由颠?”他对朝廷为抵御列强侵略而“争云立海军”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 “未育人才,但议船炮,以不习战之人,予以精炮坚船,又何为者”,认为没有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人才,而空有“精炮坚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可以说是认识到了“因落后而挨打”的症结之所在。基于此,林纾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教育之中,如 1897 年林纾就担任了“苍霞精舍”的汉文教习,其后又在金台书院、五城学堂、
14、京师大学堂 ( 今北京大学 ) 、高等实业学堂、闽学堂、正志学校等学校担任讲席、总教习、教务长等,为振兴中华教育而辛勤“舌耕”。,翻译思想救国图存,再次,林纾进一步提出,使中国强大起来除了要练兵、发展教育之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本策是要发展实业。林纾还以比利时为例 认为比利时一小国而没有如波兰、印度被列强殖民,原因在于 赖实业足以支柱也因此,他认为在列强环视下的中国要想 摆脱被殖民的命运亟待发展实业,空谈“衣冠礼乐 ,节义文章”对中国来说于事无补。 那么,“实业”是什么呢? 林纾的解释是: “实业者,人人附身之能力。国可亡,而实业之附身者,所以,“实业之不讲,则所讲皆空言不可亡耳”。,翻译思
15、想救国图存,“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林纾爱国二童子传“死固有时,吾但留一日之命,即一日泣血以告天下之学生,请治实业自振”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的“补天意识”和“经世意识”,使林纾在解读西方小说的过程中,能够超越自己既有的文化限制,从中国的实际弊端出发,希冀对中国的现实有所推进,翻译思想救国图存,翻译思想宣传政治理想,向往君主立宪政治模式“变法何年?立宪何年?所愿人人各有国家二字戴之脑中,则中兴尚或有冀。若高言革命,专事暗杀,但为强敌去除而已,吾属其一一为卤?哀哉哀哉!” - -爱国二童子传达旨“ 亦使吾国民读之,用以为鉴,力臻于和平,以强吾国。则
16、鄙人之费笔墨为不虚矣。” -残蝉曳声录 (1912)他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较之专制之不平更甚”,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增译法删除法节略法保留法,“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最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文永超),保留法,保留宗教成分保留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黑奴吁天录本是一部宗教味道很浓的小说,里面有大量关于基督教教义的叙述。对于这些异质性成分,林纾保
17、留了一部分。在例言中林纾说,“是书为美人著。美人信教甚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为传述,识者谅之。” 林纾不是基督教徒 但他还是把很多宗教内容移植到译文中去。比如:把“God”,“the Lord”“God Almighty”直译为“天主”或“天帝”,,保留法-保留宗教成分,保留法-保留宗教成分,林纾和魏易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先锋,二者互相呼应,企图雄霸天下。基督教以和平渗透的方式在中国拓展其文化霸权,帝国主义则靠强权暴力直接入侵中国,有可能带来亡国灭种的灾难,因此林纾通过审查,过滤,加工等手段削弱了原文中所宣扬的基督教精神。例如: Christian(基督教义的)-公理
18、Bible(圣经)-理the lord made them of one blood with us(上帝用造我们的血造了他们)林译为:“天地生人,本无歧视”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林译为“君善心格天,天必福尔”,黑奴吁天录原小说是一部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为什么林纾只保留了部分关于宗教的内容呢?,保留法-保留宗教成分,一方面是因为原著里宗教内容贯穿始终,如果全部删去,势必出现译文不连贯的情况; 另一方面,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建立、传教士的布道和外国文学的译介使很多中国读者对基督教有了一定了解。林纾保留一些关于基督教的内容,考虑到了
19、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语境,为他的翻译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为什么林纾不把这些当时中国读者会感到陌生的内容全部删去呢?,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而产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远长于中国。晚清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由平等的思想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林纾把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先进的政治思想忠实地保留了下来。比如,在 11 章中威尔逊问主人公乔治为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反抗他的奴隶主,林纾把乔治的话全部译了出来: “吾虽屡言国家,屡引律法,在吾听之,均属无当。吾今须觅自由一路行之,欲赴坎拿大去。坎拿大有律法能保护我,此始为吾之国都,此始为吾之律法。脱有人敢于中道梗吾之自由
20、,吾必令其人仔细自卫。吾此时胸次已如洪醉之人,百事不复挂眼矣。盖吾之自由,必与持压力者抵死争之 必胜而后已。” 可以看出 林纾是被乔治的自由思想所吸引,联想起林纾本人翻译此书的政治目的,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忠实翻译该部分的原因了。,保留法-保留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Mrs Shellby was a woman of high class,both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译文对比赏析,林纾译为:“爱密柳者,贵家女也,识力高旷,心术惠懿,泾脱沟之第一闺秀也。”“识力高旷,心术惠懿”对应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不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传达了
21、原作者的含义,还兼顾到了形式上的一一对应。意思清晰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里的所谓“节略法”,就是林纾把原著中生动形象的肖像、心理和环境描写以总结的形式在译文中体现,没有忠实翻译。比如,在第一章,斯拖夫人用了 100 多字来描写奴隶主海雷,林纾只是简略地译为“海雷衣服华好,御金戒指一,镶以精钻,又佩一金表”,节略法,黑奴吁天录插画2,“but evil rolls off Eves mind like a dew off a cabbage leaf“,译文对比赏析,“可是,坏事在伊娃的心灵上留不住,就好像露水从白菜叶子上滚下去一样,一滴也渗不进去。”(彭长江 译)“此女盖出水新荷耳,骤雨密
22、点,不能有一心之驻”(林纾 译),译文对比赏析,这句话彭长江的翻译是忠实于原文的,但是,伊娃的心灵留不住坏事,“就像露水从白菜叶子上滚下去一样”,这句话中国读者读起来会觉得没什么韵味,甚至不知所云,不能再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象,而林纾将其归化为“此女盖出新荷”,将“白菜叶子”改为新荷,这么一改,一下拉近了白菜叶子和中国文化的距离。“荷叶”在中国文化里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国人易于理解,联系。原文的韵味表达出来了。,节略法,为什么林纾采用这种非常规的处理办法呢?,林纾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中国读者通过此书改变对西方文学的偏见,所以他节略肖像、心理和环境描写另有原因,那就是
23、读者的原因。当时的读者毕竟阅读能力有限,已经习惯了阅读传统小说,对原著中大量的肖像、心理和环境描写的反应很可能是觉得冗长而不是生动。如果读者因为这些细节描写而放弃阅读此书,林纾想传达的政治思想就无法进入读者的脑海,他的翻译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林纾选择了一种折中的办法节略。,删除法,删除是晚清文学译者的惯常做法,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删除原著中每一章的标题。原著中每一章都有一个关键词或短语来概括该章节的内容,林纾没有把标题翻译成章回体小说中的标题。这显然是因为译者考虑到了读者的创新期待,即希望看到与传统小说不一样的东西。摈弃章回体翻译西方小说正是林纾翻译的一大特色,
24、也正是林纾比他同时期的很多文学翻译家高明进步的地方。另一方面,林纾把原著的前言和后记通通删去。原因很简单,译者和原作者的翻译目的不一样。斯拖夫人在前言后记中反复强调,她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通过宗教来激起美国民众对奴隶制度的反抗精神。这和林纾的翻译目的相去甚远,所以他把这部分删去,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他自己翻译目的的前言、例言和跋。,增译法“增加”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前言、例言和跋,前 面已经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增加原著没有的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陌生的文化词汇和现象。这种增译法在黑奴吁天录用得很普遍。比如: 当林纾翻译到讲述美洲天气的部分时,补充了一句“美洲天气,交二月尤寒,以西历二月即华历之
25、正月也”。可以猜想,林纾是担心对西方了解很少的中国读者无法知晓二月的美洲是多么寒冷,所以做此补充。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对 “honey-moon”一词的翻译。林纾首先把该词译成合成词“蜜月”,然后解释为“蜜月者,西人娶妇时,即挟其妇游历,经月而归“。很多研究者认为“蜜月”一词正是出自林纾之手。,增译法,原文第三十七章末尾处,当哲尔治夫妇历经千辛,终于脱离奴籍还自由之身时,说了一句:“Who can speak the blessedness of that first day of freedom?“,译文对比赏析,林纾译为:“此时虽有翻莲之舌,谈天之日,亦万万无能道此数人欣幸愉快之状。”中国
26、读者一看基本就知道“翻莲之舌”是能说会道的意思。在此用这一意向来表达高兴得无以言表的状态实在是贴切不过。,林纾翻译的得与失,翻译之失翻译贡献,推动中国文学的革新,促使“五四”新文学的萌芽林译小说:新文学运动的“不祧之祖”1. 为中国文学向外国文学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细致的肖像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等;格式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外国文法往往抽后来之事预言,故令观者突兀惊怪,此用笔之不同也。余所译书,微将前后移易以便观者,若此节则原书所有,万不能易,故仍失其本文。”块肉余生述,林纾译业贡献之一,林纾译业贡献之一,2.对部分“五四”作家文学倾向的文学道路的选择产生过直接影响郭沫若:“林译小说对于我
27、后来的文学倾向有决定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他的误译和省略处虽很不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是具象的提示给我了。”周作人:“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模仿过他的古文。”,林纾译业贡献之二,对中西文学进行比较林纾在翻译西洋文学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学进行比较,并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述,例如他看到了中西文学有时在谋篇、布局、剪裁、联系等方面并无区别:“纾不通西文,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以为大类吾古文家言”。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 “西人文体,何乃类我史迁也!” 斐洲烟水愁城录序,1.
28、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赞赏西方近代小说面向现实,揭举弊端,促进社会改良的优点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来肯定小说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功能偏见:小说作为“末技”、“小道”,经学羽翼或史传附庸,林纾译业贡献之二,郑振铎先生在林琴南先生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个时候,还以为中国的不及人处,不过是腐败的政治组织而已,至于中国人的文学却是世界上最高的最美丽的,到了林先生介绍了不少的西洋文学作品进来,且以为史各德(司各特)的文字不下于太史公,于是大家才知道欧美亦有所谓文学,亦有所谓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2. 从文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上:赞许狄更斯“扫荡美人名士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叙家常平淡之事”,
29、写“民间弊俗”、“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的特点。“天下文章,莫易于叙悲,其次则叙战,又次则宣述男女之情。等而上之,若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从未有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若迭更斯者,则扫荡美人名士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 孝女耐儿传译序,林纾译业贡献之二,第一,林纾一共翻译了180余种作品,但是在他所译的这些作品中,仅有六七十种是著名的,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本来是没有翻译的意义的。这个缺点不能全部归咎于林纾,因为他不懂得外语的,选择权全在于与他合作的口译者身上。林纾一大半的精力都被那些毫无价值的书所虚耗了,林纾译业之失,林纾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众所周知建人f、h不分。福尔摩斯探案记中,原名
30、叫Sherlock Holmesd的,被翻译成夏洛克福尔摩斯。,第二,林纾的翻译,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任意删节原文。比如林纾翻译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九三年,原文是很厚的一本书,但林纾的译文,只是一本薄薄的册子。这样的翻译已经体现不出原文的风格与特点,原文丰富的文学性也所剩无几。 林纾所犯的错误,其实实属无奈。林纾自己也说过,“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在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这些错误都是难免的,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林纾译业之失,离林纾的时代越远,我们将会越清晰地认识到林纾一生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是“时代落伍者”一语所能概括的。他敏锐的眼光、创造的业绩,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产,激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求真理。今天,我们重新评价林纾,是想还原他在中国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是先驱者,是开拓者而不是“时代落伍者”。,THANKS FOR LISTENING,